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巴菲特再買保險公司,大佬為何總是青睞它?

2022-03-22 13:33

巴菲特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超100億美元的收購大單。

周一,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和保險公司Alleghany聯合宣佈,伯克希爾哈撒韋將以每股848.02美元(合計116億美元)的現金購買Alleghany公司所有已發行股票。

收購價格較Alleghany公司去年末賬面價值高出26%,比上周五收盤價溢價25.3%。周一,該公司股價收報844.6美元,漲24.94%。

這也是巴菲特自2016年以來最大的一筆併購交易,而買的標的又是他心心念唸的保險公司。

就在不久前,巴菲特還在2022年致股東的年度信函中表示,在大宗交易方面幾乎沒有發現讓他們「興奮」的地方。轉手,他就溢價買了個保險公司,雖然100多億對伯克希爾哈撒韋來説可能也不過是就是個小錢。

股神這次出手收購,基本可以總結為:遇事不決,就買保險。

保險是永不過時的產品

1951年,就讀哥倫比亞大學的巴菲特某一天對汽車保險公司GEICO產生了莫大的興趣。

他,一個21歲的小青年,隻身前往GEICO想要做一次深入的調查。

一般情況下,小青年們會被老青年們無情拒絕,但誰讓小青年巴菲特是GEICO董事長格雷厄姆的學生,瞬間就獲得了GEICO財務副總裁的親自接見,並一見如故,聊了四個小時。

四個小時后,巴菲特就對保險產生了持續終身的興趣。

他的第一步,就是免費為GEICO寫軟文,而且自己花一半身家買入股票不算,還免費向他父親的證券公司推薦GEICO的股票。

次年,他在GEICO上花的錢帶來了48.4%的回報率。

GEICO是巴菲特的試水,雖然大獲成功,但之后的股價高升,一直讓小青年后悔太早脱手,這也奠定了后來保險業務在巴菲特生意中的基石地位。

二十多年后,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再次重倉GEICO,買下其三分之一的股份。這些股份至1995已增值50倍,帶來了23億美元的利潤。於是在1996年,巴菲特用23億美元收購了GEICO的剩余股權,使其成為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全資子公司。

巴菲特曾經説過:保險是永不過時的產品。

現金流奶牛

1967年,37歲的巴菲特在辦公室接待了他的老朋友——Jack Ringwalt。

老朋友在辦公室當然不是爲了敍舊,是爲了收購。Ringwalt希望伯克希爾買自己名下的國民保險公司(National Indemnity和National Fire&Marine)。

兩個人花了15分鍾,敲定了意向,國民保險公司最后以860萬美元的價格,投身巴菲特麾下。

這次收購,為巴菲特帶來了大量的現金流,也就是保險公司的浮存金。

保户向保險公司繳納保費后,這筆保費的一部分作為近期的賠償儲備,余下部分就可作為投資的本金,取得的投資收益歸保險公司所有。

這筆錢,不僅保險公司使用時不用付利息,甚至還可收取管理費。只要存户夠多,保費總額超過之后的賠償金額,剩下的就都是保險公司的利益,所以資金成本接近於零,甚至為負。

巴菲特稱之為「永遠不死的奶源提供者」。

利用這筆「奶源」,他又先后買下了GEICO保險、通用再保險,旗下保險業務覆蓋車險、財險、壽險、健康險和再保險幾乎所有種類的保險業務。

伯克希爾哈撒韋也從一家瀕臨破產的紡織企業變成了產出源源不斷現金流的保險公司。

時至今日,伯克希爾哈撒韋的保險業務主要有四個部分:GEICO、通用再保險、BHRG(旗下再保險集團)和BH Primary(混業獨立經營保險集團)。GEICO包攬車險,通用再保險和BHRG負責全球財險和人身險的再保險業務,BH Primary則是負責更為廣泛的險種。

這些保險業務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在2021年提供了1470億美元的浮存金,僅一年規模就增加了90億美元。

龐大的現金儲備加上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纔有現在傲絕美股的伯克希爾哈撒韋。

保險帝國再補充

與伯克希爾現有的四大保險支柱不同的是,Alleghany除了保險業務,也玩別的生意。這家集團名下還有房地產公司、鋼鐵公司、玩具製造公司和殯葬服務公司。

倒是和熱愛投資的伯克希爾哈撒韋集團頗有些相似。

Alleghany成立於1929年,最初是一家鐵路控股公司,但在經歷大蕭條時期破產、重整后公司控制人自殺、所持項目賓州中央鐵路破產等一系列失敗后,Alleghany最終轉向保險業務。

它目前主要包含的保險業務包括財產、意外傷害、保證和忠誠保險(surety and fidelity insurance)。

這筆交易預計今年四季度完成,屆時Alleghany將作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獨立子公司存在。

CFRA研究的分析師Seifert説:「對於伯克希爾來説,在市場仍有增長潛力的情況下,這筆交易增加了它在專業保險和再保險領域的影響力。」

簡單概述,伯克希爾橫豎就是要在保險這一條道上走到黑。

除了本身的相似性、業務重合度,還有一個可能推動伯克希爾收購Alleghany的原因,大概就是人熟好辦事了。

事實上,Alleghany的首席執行長Joseph Brandon曾經是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通用再保險的負責人。

這又和巴菲特前幾次參與保險公司收購有些相似。

用保險公司產生的浮存金買保險公司,這種套娃買賣不説巴菲特,又有誰能拒絕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