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3-21 17:58
據MoneyDJ報道,俄烏開戰令烏克蘭供應全球半數氖氣的業者運作停擺,氖氣在中國的報價已飆升近九倍。氖是芯片製造的關鍵原料,這令全球半導體供應蒙上陰影。
南華早報報導,追蹤中國大宗商品價格的專業網站卓創資訊顯示,中國工業用氖氣的平均批發價上周四(3月17日)來到每立方尺16,000人民幣(相當於2,500美元),是2月24日報價(1,850人民幣)的近9倍。
上海特殊氣體供應商Song Ci Technology業務經理Liu Yin表示,俄烏戰爭顛覆供需,導致價格狂飆,由於烏克蘭工廠不可能在短期內恢復運作,預測氖氣恐變得更昂貴。
南早報導指出,江蘇常州的Naxin Special Gases經理Chen Zhina説,由於部分外國買家轉換至中國供應商,估計中國對全球氖氣的供應占比可能會由目前的30%拉高至50%。Chen估計,俄烏開戰前,烏克蘭約生產全球40%的氖氣、俄羅斯的供應占比則為30%。
烏克蘭兩家主要氖氣供應商已停止運營
據路透社根據兩家公司和市場研究公司 Techcet 的數據計算得出,全球約 45% 至 54% 的半導體級氖氣對用於製造芯片的激光器至關重要,這些氖氣來自兩家烏克蘭公司 Ingas 和 Cryoin。Techcet估計,去年全球用於芯片生產的氖氣消費量達到約 540 公噸。
據路透社聯繫的公司代表稱,兩家公司都關閉了業務,因為俄羅斯軍隊升級了對烏克蘭各地城市的襲擊,造成平民死亡並摧毀了關鍵基礎設施。
停產給全球芯片產量蒙上了一層陰影,在冠狀病毒大流行推高了對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后來的汽車的需求后,芯片已經供不應求,迫使一些公司縮減生產規模。
CFRA分析師Angelo Zino表示,儘管對芯片製造商手中氖氣庫存的預估差異很大,但如果衝突持續下去,生產可能會受到打擊。
「如果庫存在 4 月份耗盡,而芯片製造商在世界其他地區沒有鎖定訂單,這可能意味着更廣泛的供應鏈受到進一步限制,並且無法為許多關鍵客户製造最終產品,」他説。
Ingas首席商務官NikolayAvdzhy在給路透的電子郵件中表示,在入侵之前,Ingas每月為中國臺灣、韓國、中國大陸、美國和德國的客户生產1.5萬至2萬立方米的氖氣,其中約75%流向芯片行業。
該公司總部位於馬里烏波爾(Mariupol),那里一直被俄羅斯軍隊包圍。周三,俄羅斯軍隊摧毀了那里的一家婦產醫院,基輔和西方盟國稱這是戰爭罪。莫斯科方面表示,該醫院已不再運作,並已被烏克蘭武裝人員佔領。
Avdzhy在上周五的電子郵件中説:「平民正在遭受痛苦。」他指出,公司的營銷官員無法迴應,因為他沒有互聯網或電話接入。
據業務發展總監拉里薩邦達連科(Larissa Bondarenko)稱,Cryoin 位於敖德薩,每月生產約 10,000 至 15,000 立方米的氖氣,2月24日入侵開始保障員工安全時,該公司停止了運營。
Bondarenko 表示,除非暴力事件停止,否則公司將無法在 3 月份完成 13,000 立方米的氖氣訂單。她説,在工廠關閉的情況下,公司至少可以度過三個月,但警告説,如果設備損壞,這將對公司財務造成更大的拖累,並使快速重啟運營變得更加困難。她還表示,她不確定公司能否獲得額外的原材料來淨化氖氣。
全球最大代工芯片製造商臺積電所在的中國臺灣經濟部表示,臺資企業已提前做好準備,並備有氖氣的「安全庫存」,短期內不會出現供應鏈問題。給路透社的聲明與周五早些時候臺灣央行的類似言論相呼應。
但 Techcet 總裁 LitaShon-Roy 表示,較小的芯片製造商可能受到的打擊更大。「最大的芯片製造商,如英特爾、三星和臺積電,擁有更大的購買力和庫存,可能會在更長的時間內,兩個月或更長時間,」她説。「然而,許多其他芯片廠沒有這種緩衝,」她補充説,並指出有關公司試圖建立庫存的謠言已經開始流傳。「這將加劇供應問題。」
烏克蘭的氖氣是俄羅斯鋼鐵製造的副產品。這種氣體也被用於激光眼科手術,中國也生產這種氣體,但中國的價格正在穩步上漲。
Bondarenko説,在大流行后,價格已經處於壓力之下,比去年12月上漲了500%。據一家中國媒體援引中國商品市場信息提供商biiinfo.com的報道,中國99.9%含量的氖氣價格從去年10月的400元/立方米漲到了今年2月底的1600元/立方米以上,漲了四倍。
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數據,在俄羅斯 2014 年從烏克蘭吞併克里米亞半島之前,氖氣價格上漲了 600%。
為全球電子行業公司提供市場情報的 Supplyframe 首席營銷官理查德·巴內特 (Richard Barnett) 表示,其他地方的公司可以啟動氖氣的生產,但需要九個月到兩年的時間才能實現。
但 CFRA 的 AngeloZino 指出,如果供應緊縮被視為暫時的,公司可能不願意在這一過程中進行投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