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周藝術人物|JR繪寫巨幅烏克蘭女孩,普利茲克獎得主新作

2022-03-21 09:14

2022年普利茲克獎得主——非洲建築師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前幾天成為文化與設計界關注的焦點,澎湃新聞獲悉,由凱雷設計的歌德學院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Dakar)動工。法國街頭藝術家JR近期繪寫巨幅微笑的烏克蘭小女孩,並將刊發於《時代》周刊。

日本知名建築師隈研吾則贏下了位於俄羅斯喀山的新卡馬爾劇院(new Galiasgar Kamal Theatre)設計競賽。在北京,則有「從安東到丹東:鴨綠江上的木筏、斷橋與過客」、「尹朝陽回顧展」等展覽。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道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塞內加爾|新晉普利茲克獎得主弗朗西斯·凱雷新作

西非「歌德學院」破土動工

弗朗西斯·凱雷

弗朗西斯·凱雷

近日,由新晉普利茲克獎得主弗朗西斯·凱雷(Francis Kéré)事務所設計的歌德學院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Dakar)動工。該項目是德國文化協會和交流中心在其超過60年的全球活動中,第一座委託建築師專門設計建造的建築空間。

該二層建築坐落在一個住宅區里的茂密花園之中,場地內郁郁蔥蔥的樹木造就了建築的形態結構。建築所使用的磚由紅土和當地石渣製成,具有良好的隔熱性,有助於被動式調節室內氣候。項目將為多種類型的活動提供空間,包括展覽、語言課程、音樂會、聚會等等,這些活動都以塞內加爾的文化景觀作為基礎。

建築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保證建築內外的聲音互不干擾。建築的鏤空表皮由來自當地的磚製成,與結構牆體為同一種材料,形成了輕盈的外觀。大多數公共活動都位於底層,包括禮堂、自助餐廳和圖書館,而行政辦公室和教室則位於上層。可上人的頂層提供了更多的互動空間,樹形柱子支撐覆蓋該區域的屋頂。建築整體遵循可持續原則,留下很少的碳足跡。

歌德學院渲染圖

歌德學院渲染圖

「方案表達了我和歌德學院在許多層面都共同秉持的價值觀。當考慮類似於可持續性、氣候保護等方面的問題時,我不僅可以得到開放而有同理心的迴應,還被鼓勵把事情做得更好。」凱雷分享道。

弗朗西斯·凱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1965年出生,是普利茲克獎的第51位獲獎者。他來自西非貧困國家布基納法索的鄉村,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攻讀學位后,回到祖國建造眾多教育建築。他使用地域材料建造超出建構本身的現代建築,證明了建築可以超出使用功能,帶來的社會影響力。(整理/錢雪兒)

法國|街頭藝術家JR

繪寫巨幅微笑的烏克蘭小女孩,將登《時代》周刊

JR是法國家喻户曉的街頭藝術家,前幾天,JR去了烏克蘭。他和他的朋友馬修·卡索維茨(Mathieu Kassovitz)一起來到烏克蘭西部城市利沃夫 (Lviv),進行了大型藝術創作。近日,《時代》周刊宣佈,JR以微笑的烏克蘭小女孩攝影進行創作的作品即將登上《時代》周刊3月28日刊的封面。

JR,讓·雷恩(Jean René)

JR,讓·雷恩(Jean René)

JR 的真名叫作讓·雷恩(Jean René),1983年出生於法國巴黎。他喜歡並擅長在公共場所張貼大型黑白攝影圖像。在JR看來,街頭是世界上最大的美術館。JR的作品遍佈全球,他創立的「普遍藝術」項目在巴黎周圍貧民窟的建築中、中東地區的高牆上、非洲地區的斷橋上、以及巴西地區的貧民區中被廣泛的呈現。而他作品里的模特不僅只在「看」,更是在參與創造:有些上了年紀的婦女當了幾天模特;有些小孩子做了一周的藝術家......

對於此次藝術創作,JR 表示自己之前只是在社交網絡上關注新聞,但他更願意參與其中來支持烏克蘭民眾,所以他決定前往烏克蘭。JR 在城市歌劇院前創作了約40米長的壁畫,畫中是一個微笑的烏克蘭小女孩 Valeriia,這張照片由烏克蘭攝影師 Lurchenko 拍攝,當時,Valeriia 和媽媽剛從烏克蘭抵達波蘭邊境,一越過邊境線,Valeriia 就露出開心的微笑。這也是這位攝影師拍攝的很多穿越邊境進入波蘭的烏克蘭難民照片之一。Valerii今年5歲,她來自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的家鄉卡夫巴斯(Kryvyi Rih)。3月9日,Valeriia 和媽媽一起逃亡波蘭。接受採訪時,媽媽説離開是爲了保護孩子的安全:「我愛她的一切,她是我的陽光,我的快樂。」

烏克蘭小女孩Valeriia

烏克蘭小女孩Valeriia

布展現場

布展現場

JR 説,選擇這個小女孩是因為她代表未來:「她讓我們想起了烏克蘭人為之奮鬥的目標。」

JR 看到 Lurchenko 的這張照片后,決定把它打印在一張巨大的防水布上面。他帶着這幅壁畫開車到波蘭邊境,再扛着壁畫從波烏邊境的森林里步行入境烏克蘭。入境后,JR 和團隊把壁畫裝進他們在網上認識的烏克蘭人的車上。在組裝作品時,由於畫幅尺寸巨大,最后共有100多人蔘與其中。近日,《時代》周刊宣佈,JR的這幅作品即將登上美國《時代》周刊3月28日刊的封面。封面標題為「烏克蘭的韌性」。據 《時代》解釋,自俄烏戰事以來,烏克蘭750萬兒童的處境非常讓人擔心,世界需要多關注烏克蘭兒童的遭遇。(宗和 整理)

俄羅斯|建築師隈研吾

為傳統劇院設計新建築:以「冰花」呼應韃靼藝術和文化

建築師隈研吾

建築師隈研吾

近日,隈研吾事務所贏下了位於俄羅斯喀山的新卡馬爾劇院(new Galiasgar Kamal Theatre)設計競賽。該競賽於2021年8月正式發佈,邀請建築師為興建加利亞斯加·卡馬爾韃靼國家學術劇院提出概念。隈研吾事務所的設計方案有着備受讚賞的強烈幾何造型,而它的靈感則取自卡班湖(Kaban Lake)上一個叫做「冰花」的罕見自然現象。

在夏季,建築透明的立面會倒映在水中,在冬季,這座建築與周圍的景觀都將一起化為湖泊的一部分,以此實現與周邊環境的統一。

「鋭」(pointedness)與「志」(aspiration)都是韃靼建築藝術和文化的典型特徵,工作室力求創作一個深深紮根於韃靼文化的獨特劇院。「繼承舊劇院的精神記憶,並且融入卡馬爾劇院的漫長發展史和喀山的城市脈絡。建築造型的靈感取自於韃靼族的精神特質:外表尖鋭而封閉,內心柔軟而友好。

俄羅斯新卡馬爾劇院效果圖

俄羅斯新卡馬爾劇院效果圖

卡馬爾劇院是俄國最古老的韃靼族劇院。它對韃靼藝術的解讀,豐富的表演項目,使用的各種技術以及韃靼族語言,都是卡馬爾劇院的標誌性風格。許多年來,卡馬爾劇院一直作為世界的重要文化中心,舉辦團結性活動,並與歐洲許多夥伴取得合作。

自1985年以來,劇院一直在使用一座酷似帆船的蘇聯現代主義風格建築,而該建築坐落在卡班湖濱,擔當着卡班地標的角色。競賽組委會宣稱,此競賽的一個關鍵任務是採取一個柔和的手段,利用建築語言表達幾十年以來一直為卡馬爾劇院所珍視所演繹的民族文化。

在表現極具張力形式的同時,隈研吾事務所也為建築設計了可以精巧反射周邊環境的透明立面,以此混合建築與自然,揭示隨時間推移的大氣波動。(整理/錢雪兒)

北京|建築師梁琛、藝術家張爍、張推推等

「從安東到丹東:鴨綠江上的木筏、斷橋與過客」:一份丹東的社會觀察

過去幾年間,以抒情的筆觸來描寫一段記憶中泠洌往事的敍事手法幾乎貫穿於所有東北文藝作品中,最近舉辦的一個名為「從安東到丹東:鴨綠江上的木筏、斷橋與過客」,將目光聚焦於東北遼寧的一座城市——丹東。展覽中,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們基於丹東進行的創作,這些參展者們有出生於此地的日本作家、有紮根丹東的文史檔案研究小組、有長期關注地方文化的駐留創作者,以他們不同的視角,共同拼湊出一份對於丹東的社會觀察報告。

策展人梁琛現場導覽

策展人梁琛現場導覽

時代落在個人頭上將有怎樣的印記?而個人史又如何勾勒着一座城的歷史空間輪廓?展覽中,作者們以各自獨特的觀看視角,拼合、重構、復現出一個個「地方景觀」。紀錄片導演趙亮的作品《江邊》一部分影像來自趙亮近幾年在丹東家中對對岸朝鮮的長期拍攝,藝術家選擇了夏季與冬季兩段,呈現鴨綠江邊一個普通鄉村村口,哨兵與村民共處的日常空間。

藝術家張爍的《歡迎來到安東》是嘗試用各個時期的文字符號、參照對應時期的內容傳播、銷售物料的視覺特色,組織出融合了各個時期混雜記憶的「歡迎來到安東」混合視覺場。丹東作為一箇中國東北的邊境城市,在20世紀經歷了各個文化時期的影響,在1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各個歷史時期都留下了對應的文化記憶。

展覽現場作品

展覽現場作品

藝術家張推推認為,鴨綠江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作為一條河流所具有的浪漫體質,更多的,是作為兩個國家的邊界;它承載了歷史的過往,神祕而悲壯。記憶中揮之不去的畫面:江水兩岸的人們只能向着對岸,彼此用力微笑,揮手和吶喊,卻無法真正觸達。作為行政概念的邊境線,對於每個人而言又實際意味着什麼?藝術家的行為影像作品《綠江》以此為出發點,把一塊長度21m的布從中間撕成兩段,然后用針線將其再次縫合起來。用針線外化出的「分界線」,也是將無形的割裂彌合的過程。

建築師梁琛關注一個確定集合(具體概念、物體、空間等)在時間上長時段、多時段、大尺度的流變與時空積累。自2013年開始,基於近年來在丹東、額爾古納、新疆等地豐富的地方文化研究和建築實踐,梁琛發起了以藝術、建築、人類學等跨學科研究為基礎的「邊界計劃」。聚焦於知識生成與交換之前沿的邊境地帶,他試圖以跨學科的視角管窺更為廣闊複雜的文化、歷史、語言和社會心理的邊界。(文/高丹)

北京|藝術家尹朝陽

回顧展呈現「重建理想1995—2021」

3月19日下午,尹朝陽回顧展「重建理想1995-2021」在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舉辦。展覽分為七個單元,共展出繪畫和雕塑作品100余件,呈現尹朝陽20余年來的創作歷程。

以1990年的早期作品作為開篇,所呈現的作品講述藝術史對藝術的影響,一張蒙克和梵高式的《花卉》作品成為「畫家」精神的最早雛形。1990年代底,窘迫的生活,攝影、錄像、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使得尹朝陽從藝術史轉向個人經驗,「畫家」成為現實工作者,以他為代表的「青春殘酷繪畫」,重新使繪畫在敍事性、圖像概念以及美學趣味上,具有一種新的實驗性並構成90年代前衞繪畫的重要傾向。2000年后的《神話》又從對現實的描繪,轉向對歷史和現實的想象,「畫家」的身份也隨之進入政治、哲學和文學的思考。

40歲以后的尹朝陽沿着塞尚與聖維克多山的路徑,重返故鄉嵩山,融合東西方的藝術語言描繪「當代風景」。及至展覽的最后,「梵高與廣場」,重返尹朝陽20年間藝術創作的母題,自畫像的個人理想與廣場中的集體理想,重返「畫家」的象徵。

 《狂想曲—藍色午夜》

 《狂想曲—藍色午夜》

策展人崔燦燦認為,在這段歷程中,可以看見社會的變更,繪畫的自覺,看見「畫家」在不同的處境中身份的轉變。(文/高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