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傳統家電「造芯」20年,為何一事無成?

2022-03-18 23:24

會讓大部分人意外的是,傳統家電公司自研芯片,已經有20年的歷史。

今年年初,美的表示其自研的MCU控制芯片全年出貨量約一千萬顆,更早之前,格力也宣佈其自研的MCU年出貨量超過千萬顆,引發業內廣泛關注。

千萬量級的芯片出貨,如果是手機SoC的月銷量,是一個好數據,但如果是價格低廉的MCU,根本不值一提,更別說是年出貨量。

"一顆MCU的單價大約為2元,一千萬顆的MCU意味着兩千萬的產值,可能都不足以養活一個團隊。"家電行業硬件專家謝智信告訴雷峰網。

一方面,自研芯片本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另一方面,研發出來的芯片僅供自用,量不夠大,無法節省成本。傳統家電企業究竟為何如此積極入局芯片呢?是藉由自研芯片的由頭拉高自身股價,還是在國產替代熱潮下藉機享受政策紅利?中國的家電企業們又是如何做到在涉足半導體20年后,依然沒有成績的?

自研芯片不為賺錢

在雷峰網與眾多業者的交流過程中,大多數觀點認為,保障供應鏈安全是這些家電企業的主要目的。

傳統家電企業自研芯片有兩次高潮,一次是1999年國家發佈18號文件之后,TCL、海信和海爾相繼入局芯片研發;一次是中興被制裁后,更多的傳統家電企業集體意識覺醒,開始組建自己的半導體軍團。

相比手機SoC,家電所需的MCU的技術難度偏低,研發投入較少。想要通過自研芯片降低成本難度很大,因為國內已經有不少芯片公司在中低端MCU領域已經有較強的實力,組建自己的隊伍並投入研發,且不説能否盈利,能保持自負盈虧已是萬幸。

"他們不是想靠自研芯片賺錢,而是在學某手機廠自己囤備胎。"一半導體從業者向雷峰網表示。

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的故事至今令人動容,但無法否認的事實是,只擁有芯片設計能力而沒有芯片製造能力,依然無法保障供應鏈安全,即便擁有一支戰鬥力強勁的芯片設計團隊,也難抵產業鏈上下游的制裁。而芯片製造投入大,建造晶圓廠不在傳統家電企業的計劃之內。

不過,家電企業自研芯片倒也不是完全沒有優勢,如果遇到缺芯的大環境,有芯片研發能力的家電企業,抗風險能力更強。

某芯片設計公司創始人向雷峰網(公眾號:雷峰網)解釋這其中的邏輯:"家電廠商增加了芯片設計環節之后,就能跳過芯片設計廠商直接和晶圓廠對接,並同封測廠打交道,縮短了供應周期和節點,有一定的垂直供應鏈保障生產"。

但這一優勢也具有侷限性。"實際情況是,市場需要看實際的經營情況,如果家電企業的產品單一且數量不夠大,不一定會受到晶圓廠的待見。投入的有效性更多表現在建立起自己的芯片護城河。"這位創始人也承認事實上有芯片自研能力的家電企業也容易身處劣勢。

謝智信也表示,做生意講求利益,行業新兵的需求量遠遠趕不上傳統平臺,最終只能是需求量的一方更容易拿到訂單。

既不盈利,也無法保障供應鏈安全,難道傳統家電企業們真的都只是想搶佔風口分一杯羹?

有人「上探」芯片產業鏈,有人炒房

某家電公司研發總監韋無限告訴雷峰網,做產品的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追求極致的性價比,因此深入供應鏈尋找機會就成了一種必然發展趨勢。

尤其是當下家電企業們紛紛走上智能化轉型之路,完全依賴現有市場無法滿足產品智能化和用户的個性化需求。"要麼找不到符合規格的產品,要麼自己拼湊增加額外的芯片,最終成本會很高。"韋無限説道。

另一位半導體公司創始人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傳統家電自研芯片在他看來並不是一個新鮮的命題。"如果這樣定義的話,如今的半導體公司瑞薩、飛利浦都是從家電做起的,三星也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

也就是説,雖然目前看來傳統家電企業自研芯片。安全和盈利兩樣都不佔,也不能就此否定部分企業進軍芯片的初衷和決心。

在韋無限看來,確實有一部分家電企業想做好芯片業務,且最終目標可能是在市場中競爭。

這些家電企業通常會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同芯片公司合作,並在合作伙伴研發的芯片上打上自家的標籤;第二階段開始加入自己的理解,讓合作方按照自己的規格開發芯片;最后一步纔是擁有獨立的芯片團隊,自己做芯片設計。

"海信宣傳了很多年自研畫質芯片,實際上2021年之前,海信都沒有自己流片,全是依賴合作伙伴的核心技術,這是正常的發展邏輯。"韋無限説道。

公開資料顯示,海信是眾多傳統家電企業中最早啟動芯片研發項目的公司之一,也是唯一堅持到今天的家電企業。而與海信同時期在芯片領域起步的TCL和海爾,沒遵循這一發展邏輯,也沒能取得成果。

TCL在1999年同國有政策性投資機構國投電子共同投資興建了愛思科微電子,作為909工程項目之一,運營不久未能繼續下去。

2000年,海爾在上海成立集成電路公司,並在5年之后實現MCU量產,但好景不長,同國際MCU巨頭Microchip長達7年的專利訴訟之后元氣大傷,海爾集成電路公司被買給東軟,最終也在市場競爭中落敗。

親歷這段歷史的業內人士告訴雷峰網,無論是TCL還是海爾的MCU,產品性能本身沒有缺陷,問題出在生態建設上,由於競爭關係,依靠家電企業自身設計出的MCU,其他家電企業的接受度低,以至於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是難出功績的主要原因。

與TCL和海爾不同,海信研發的是爲了讓自家電視更具差異化的畫質芯片,比MCU的難度更大,和現在手機廠商自研的ISP芯片作用類似,作為輔助芯片帶來更佳優秀的視覺效果。觀察海信的發展,其在2015年同龍芯合作,2017年收購東芝並整合了畫質芯片設計團隊,2022年發佈首顆8K AI畫質芯片。

顯然,經過20年的發展,海信已經進入第三階段。不過,也有觀點認為,海信希望通過自研畫質芯片實現電視差異化,事實上效果並不明顯,海信的競爭對手TCL沒有畫質芯片,最終也能為用户帶來相近的觀看體驗。

"如果不是按三步走自研芯片的,很可能會出現問題,或者心思不在芯片上。"韋無限補充道。

如果將這些入局芯片的家電企業分門別類,就能發現在依託自身產品的情況下,白電企業主要自研MCU,黑電企業主要自研畫質芯片或視頻SoC,進軍存儲芯片和光電的康佳顯得格格不入。

康佳集團總裁周彬甚至曾在公共場合高調宣稱:希望用5至10年時間,躋身國際優秀半導體公司行列,致力於成為中國前十大半導體公司,年營收過億元。

"康佳電視早已失去競爭力,在半導體領域另尋出路也不難理解。"某半導體公司創始人評價道。

另一位業內人士也持相同的看法:"康佳進軍半導體建封測廠,佔地面積大,和電視產業沒有關係,倒是同其大股東華僑城關係更大。"

家電"造芯",缺市缺人

未按照理應遵守的發展邏輯自研芯片的家電企業沒有取得成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那其他遵循三步走路徑的企業為何依然沒有取得好成績呢?

在白電企業,現階段美的和格力是兩大跨界"造芯"的典型,都在自研MCU,且都成立了各自的半導體公司。但這兩家也有不同之處,例如,比起美的,格力在自研芯片這件事情上要高調許多。

2018年,董明珠在接受央視財經頻道採訪時表示"哪怕花500億元,格力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三個月后,格力便註冊成立了全資子公司珠海零邊界集成電路公司,並以空調芯片為主營業務。

美的前期和眾多半導體公司合作,之后於2018年成立上海美仁半導體有限公司,專注家電芯片領域的開發。

韋無限對格力大張旗鼓的姿態表示不解,認為更加低調的美的纔是認真研發芯片的正確姿態,"家電企業自研芯片,沒出成果之前就高調宣傳,會對客户關係造成負面影響,決心越大的公司,越不應該在前期如此高調。"

"蘋果每次要自研什麼產品,都是在全部研發成功之后纔對外發聲"。他補充道。

一位曾同格力集成電路打過交道的半導體銷售人員透露,格力在自研芯片上確實沒有做出太大的成績,"半年前,格力聯繫我們研發一個ADC(模擬數字轉換器)芯片,但預留的時間太短了,最終沒能達成合作,后來我們研發出那顆芯片之后,再去聯繫格力的對接人,發現三名對接人都已經離職了。"

這些尚未取得成績的家電企業們,未來的路該如何走?

"爲了增加訂單量,大家的終極目標當然是到市場中去競爭,但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韋無限做出預測。

一方面,某一家終端廠商自研的芯片市場競爭力弱,難以找到合適的客户,海爾和TCL早期的失敗經驗已是最好證明;另一方面,不少家電企業都是上市公司,花重金自研芯片的過程中會受到來自股東的壓力,如果長時間沒有回報,整個業務部門還將面臨被砍的風險。

此外,人才也是一大難題,芯片行業人才已經如此短缺,有着許多年行業積累的半導體公司都難以招到合適的人才,又有誰願意去前途未卜的家電企業全權控股的半導體公司呢?

"我並不看好家電企業自研芯片,前期投入大,后期競爭力小,成功的概率很小。"一半導體從業人員感嘆道。

不止是傳統家電,對於車企自研芯片,大部分業內人士也都持懷疑態度,下一篇文章將車企「造芯」進行深度解讀,敬請期待或添加微信與作者交流。

(文中謝仁禮、韋無限均為化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