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3-18 05:00
本報記者 潘福達
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是曾經的皇家琉璃之鄉,村內至今已有759年曆史的皇家琉璃官窯廠,一直為故宮、天安門、天壇公園等古建築燒製皇家琉璃製品,但在多年前因環保等原因而停產。
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為琉璃渠村的重生發展按下了加速鍵。皇家官窯窯火重燃,不僅將存續鄉愁,「燒」出一條非遺傳承路,還將續寫新篇:老窯廠正在變身集琉璃製品保護性生產、琉璃文化傳承推廣、文化創意辦公於一體的金隅琉璃文化創意產業園,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對外亮相。
修繕重整 古窯換新顏
驅車來到門頭溝區,琉璃渠村坐落在永定河西畔,這里不僅有綠水青山也有多彩釉色。初春時節,金隅琉璃文創園內已是一片忙碌景象,老廠房內外腳手架林立,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和其他工地不大一樣的是,這里隨處可見各類琉璃瓦製品。
「您看這些琉璃瓦構件,它們是故宮太和殿屋頂檐角的同款‘走獸’!」順着金隅琉璃文創園工作人員手指的方向,位於園區甬道的琉璃瓦構件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琉璃元素在園區內隨處可見,園區保留了原有的16口倒焰窯和1口隧道窯,外觀依原狀修復,部分供展示的古窯前還有LED屏幕播放着燃燒火焰的影像。走進其中一口古窯,頭頂的窯牆還泛着生產時期留下的亮光和燃油痕跡,展臺上擺放着手藝人工作場景的展品,展板和投影內容講述了琉璃窯廠的歷史故事。
工作人員介紹,園區打造「泛博物館」模式,以「琉璃十二境」主題貫穿整體展陳動線,全面展示琉璃文化璀璨歷史、製作工藝和千年傳承之路。
窯火重燃 留住老手藝
琉璃燒製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着時代的更迭、環境的變化,琉璃燒製技藝的傳承愈發困難。
爲了傳承非遺技藝,讓老手藝煥發新生,從2019年開始,金隅集團結合首都「四個中心」戰略定位,契合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整體佈局,對現有廠區進行全新規劃,全力打造傳承中國琉璃文化歷史的創意產業園區標杆項目。曾經因窯火熄滅而遣散的手藝人,再次回到琉璃渠重操舊業,延續古法,為故宮等文物建築的修繕提供高質量琉璃製品。
「之前燒製時漫天灰塵,人都沒法進來,和現在的工作環境沒法比!」在寬敞整潔的琉璃生產研發中心,琉璃燒製技藝區級非遺傳承人郭立生感慨。在去年,他和多位非遺傳承人回到了園區,不僅重拾古法燒製,還常為參觀的客人講述非遺技藝傳承的故事。
郭立生介紹,爲了留住老手藝,園區恢復了一口素燒窯,並復建了一口釉燒窯,未來將使用傳統燃料,配合加裝的空氣淨化和回收設備,在符合北京市環保排放要求的前提下,採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手段,原汁原味恢復古法燒製技藝。
一名工人在電腦前輸入指令,由定製托盤支架的搬運機器人精準移動到指定位置,搬運儲釉罐和瓦片成品坯——新廠房內看不到多少工人,機器人就能代替人工完成搬運作業,郭立生和其他工匠在一邊忙着制模、倒模、上釉等精細活兒。「干了三十多年古法燒製,現在趕上了好時候,不僅環保還有高科技!」郭立生打心眼兒里高興。
活力業態 打造新空間
「我們還將充分發揮琉璃製品廠官窯的歷史地位,藉助故宮博物院的優勢資源,深入挖掘其文化價值,做好特色旅遊產品的開發,打造琉璃文化旅遊打卡地。」工作人員介紹,園區將增加琉璃文化講堂、琉璃製作體驗、琉璃文創產品展示等功能,打通文創園與琉璃渠村的歷史文化連接。
在隧道窯改造現場,工人們正在進行內部裝修作業,未來這里將頗有「氛圍感」,引入咖啡廳、書店、特色餐飲、展覽會議等業態,設置藝術裝置,還原窯車進出的工作場景,打造具有琉璃文化風格的藝術空間。
門頭溝區精品民宿近年來蓬勃發展,助力旅遊消費提檔升級。據瞭解,園區內的琉璃文化民宿也正在建設中,可為遊客提供近20間客房。
結合廠區歷史風貌,園區將選取空間、結構條件較好的區域為文創企業提供良好的辦公場所,市級琉璃燒製技藝傳承人趙長安,已留任並繼續在園區擔任琉璃燒製技藝負責人,負責琉璃生產技藝的把控及文化傳承工作,同時在園區設琉璃非遺工作室,作為研究及研學授課基地。此外,園區還將引入皇家琉璃文化研究與保護中心及更多非遺項目,打造非遺聚集地,為非遺文化的活化保護與傳承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