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香港首富十年遷徙,出售歐洲資產的李嘉誠並未「殺回來」

2022-03-17 21:08

  長實集團的中國內地土地儲備仍在繼續下降,較上一財年再降400萬平方呎。

  儘管2018年3月李嘉誠已經宣佈退休,把他的商業帝國交給了大兒子李澤鉅,自己擔任起「長和系」的資深顧問,但長和系的一舉一動,仍然讓外界遐想這位93周歲老人在幕后如何運籌帷幄。

  從新冠疫情爆發的2020年開始,李嘉誠家族陸續出售一批英國和歐洲其他地區資產,這不禁令人想起過去10年間李氏家族也出售了不少中國內地與香港的資產。一時間,「李嘉誠又要殺回來」的説法沸沸揚揚。

  2015年,李嘉誠重組「長和系」,形成了目前以四個港股上市平臺為主的版圖,它們分別是長江和記(00001.HK)、長實集團(01113.HK)、電能實業(00006.HK)和長江基建(01038.HK)。其中長實集團的方向重點為房地產、飛機租賃和基建,長江和記則以零售、電訊、基建、能源、港口和投資等板塊組成。

  3月17日,長江和記和長實集團公佈2021年年報,最新數據顯示,長實集團的中國內地土地儲備仍在繼續下降,較上一財年再降400萬平方呎,而且今年年初長實集團剛剛出售了旗下上海物業——世紀盛薈廣場。而長江和記年報顯示,儘管出售不少歐洲資產,其2021年收入中,歐洲市場佔比高達55%,內地僅佔10%。一系列數據説明,「抄底王」李嘉誠沒有殺回中國內地。

  在業績公佈之際,「長和系」現在的掌舵人李澤鉅亦表示,長實作為跨國企業,不限制投資地區,只以回報為主要考慮。他沒有正面迴應對英國前景的看法,但表示在賣英國項目的同時,還會有新投資項目。

「華人首富」十年間被不斷超越

  從1999年起,李嘉誠一直穩坐中國香港首富之位,僅在2020年因疫情影響財富縮水,以10億的差距輸給李兆基,在第二的位置上待了一年。

  2021年,李嘉誠財富猛增20%,奪回香港首富稱號。而根據福布斯發佈的2022中國香港富豪榜,在香港富豪們總財富縮水的情況下,李嘉誠過去一年財富增長6億美元,以360億美元繼續蟬聯首富寶座。

  儘管香港富豪們的排位起伏不定,但93歲的李嘉誠、94歲的李兆基以及76歲的鄭家純,已經連續多年在香港富豪榜上霸榜前三。

  不過,如果跳出香港這一方天地,就能發現這些年已垂暮的香港商界大佬,他們的財富與企業漲勢緩慢,僅僅是守成而已。

  2013年,是李嘉誠財富排名的最高點。那一年,全球有1426人上榜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李嘉誠以300億美元排名第八,繼續蟬聯華人首富。當時中國內地首富是娃哈哈的宗慶后,在全球的排名是第86,與李嘉誠差距巨大。

  出人意料的是,當時最富有的華人李嘉誠,突然開始大規模拋售香港與內地的資產。

  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2013年,李嘉誠相繼出售香港天水圍嘉湖銀座商場、廣州西城都薈廣場、東方匯金中心,合計套現約181億港元。

  首富的買賣牽動了市場的敏感神經,一時間,關於李嘉誠從中國內地及香港撤資的傳言四起。2013年11月,李嘉誠邀請了多家媒體來到自己能俯瞰維多利亞港全景的辦公室,特意對「撤資」傳言闢謠。採訪次日,「説我撤資是一個大笑話」的標題出現在多個報紙的頭版。

  然而這次迴應后不久,2014年,李嘉誠繼續出手了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大廈、港燈50%股權、長園集團(維權)股權、亞洲貨櫃碼頭60%股權、屈臣氏20%股權、北京盈科中心、上海盛邦國際大廈、重慶大都會、和記港陸71%股權等多個房地產資產及公司股權,共計套現約918億港元。

  短短兩年時間,李嘉誠已經套現了一千多億港元的資產,這與他本人的迴應完全相悖。2015年,新華社旗下智庫機構「瞭望智庫」發表《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稱李嘉誠的商業帝國在中國內地欲上演金蟬脱殼之法,是「失守道義」的行為。

  這一次,面對外界質疑,李嘉誠不再作迴應,而是繼續處置資產。接下來幾年,包括上海陸家嘴世紀匯、香港中環中心、香港和富薈、北京羅斯福廣場等都被一一出售。

  在出售資產的同時,李嘉誠旗下的長和系公司,在內地的土地市場上幾乎銷聲匿跡。在2011年以前,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每年都會吸納一些內地的土地儲備,2010年時還曾在上海、南京連拿「地王」,但自2012年5月份購入上海一塊住宅用地之后,長和系便隱身了。

  在李嘉誠缺席中國內地市場的這些年,他的財富增長十分緩慢。根據福布斯富豪榜,近十年間,兩批內地富豪的財富相繼超越李嘉誠。第一撥人是內地的房地產開發商,2015年萬達集團王健林成為中國內地首富,2017年王健林身家超越李嘉誠,2019年,恆大許家印的財富超越李嘉誠。

  第二撥人是科技新貴,2019年,馬化騰、馬雲在福布斯富豪榜上超越李嘉誠。2021年,拼多多黃崢、字節跳動張一鳴、順豐王衞、網易丁磊也都超越了那位曾經的華人首富。

  從2013年到2022年,李嘉誠的財富僅從300億美元增長到360億美元,全球排名后退了30多位。現在的華人首富是農夫山泉鍾睒睒,其700億美元財富已經接近李嘉誠身家的兩倍。

「西進歐洲」走得並不順利

  近十年都缺席了內地大發展的李嘉誠及其「長和系」,選擇了西進歐洲,英國是核心重鎮。

  早在2010年,李嘉誠就嘗試進軍英國,先后以90.3億美元、38.7億美元收購英國電網與水務業務,2012年又耗資30.32億美元收購英國管道燃氣業務。隨后,他還收購了1.6萬個移動基站,直接或間接地掌握了英國25%的電力市場、30%的天然氣市場、7%的供水市場和接近50%的電信市場。

  2013年,和記黃埔的歐洲業務經營利潤,史上首次超過在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利潤總和。李嘉誠在英國的投資版圖涉及水務、電信、鐵路車輛租賃、港口碼頭、機場、地產、金融市場業務等,是英國曆史上最大的單一海外投資者。

  2015年年初,「長和系」通過出售香港和內地資產已經套現一千多億港元,同時和記黃埔公告稱,將斥資約102.5億英鎊(當時約合956億元人民幣)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電信運營商O2UK,這是李嘉誠最大規模的海外併購案。

  2019年,李嘉誠家族旗下長江實業斥資46億(當時約合393億元人民幣)英鎊全資收購了英國最大酒吧集團和釀酒廠Greene King(格林王),這是英國第一大酒吧運營商和釀酒商,在英國擁有超過3000家酒吧、餐廳和酒店。

  長江和記(00001.HK)最新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該公司55%的收入都來自於歐洲市場,中國香港地區收入僅佔12%,中國內地僅佔10%。

  但李嘉誠的「西進之路」走得並不順利。比如與電信運營商O2UK的收購案,就迟迟不能落地,先是被英國反壟斷機構競爭與市場部門審查,后又遭歐盟否決。

  而花了近400億人民幣接盤的格林王酒吧,又因為爆發疫情的原因,接連虧損、關店和裁員。

  根據長實集團(01113.HK)年報,疫情發生后英國間斷實施封城令和營業限制,對英式酒館業帶來極大衝擊,剛收購的格林王遭遇經營困難,2020年資產減值9.95億港元,經營虧損34.62億港元,2021年資產減值1.44億港元,經營虧損5500萬港元。由於連續兩年錄得虧損,經年終評估,格林王商譽減值港幣20.05億元。

  在重金購買的英國資產大虧損之際,因為中國內地防疫見效和復工復產有序,長實集團憑藉曾經在內地囤下的土儲,反而獲得了不錯的物業銷售收入,極大抵消了香港物業銷售收益減少的負面影響。

套現后淨負債率或低至0.3%

  從新冠疫情爆發的2020年開始,李嘉誠家族陸續出售英國和歐洲的資產。

  2020年11月,長和宣佈以1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694億元)出售其在歐洲市場的電信基礎設施業務,包括歐洲6個國家的29100個通訊發射塔和業務權益,買方為歐洲最大無線基站運營商、西班牙無線通信基礎設施運營商Cellnex Telecom。

  2021年12月,長實集團所持有的瑞銀集團倫敦總部大樓以約12.09億英鎊(約123.82億港元)的價格出售給韓國國民年金公團和領盛投資管理。該項目是長實於2018年購入,三年半以來的總回報為約48億港元,投資回報率達到45%。

  而最近的一項潛在交易,是今年的3月4日有消息稱由澳大利亞投行麥格理集團和全球私募巨頭KKR牽頭的財團正在與李嘉誠家族洽談關於收購其旗下資產UK Power Networks的事宜。后者是英國最大的配電公司,估值高達150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260億元)。

  這項資產是2010年時李嘉誠家族以57.7億英鎊的價格收購的,其中長江基建集團及電能實業分別持有40%股份,長實集團持有20%的股份。12年過去了,UK Power Networks升值接近兩倍。

  由於能源和基建領域能帶來持續的穩定收入,因此備受養老金和主權財富基金的青睞,是近年來最熱門的交易領域之一。

  競購方除了麥格理集團和KKR組成的財團、荷蘭退休金機構APG、安大略省教師養老金計劃委員會和加拿大養老金投資管理公司之外,甚至還有中國國家主權基金——中國投資公司。長和系公司3月4日在一份聯合提交給香港證券交易所的文件中表示,未具名的各方已表示有興趣收購其在UK Power Networks持有的部分或全部股份。

  分析人士認為,英國脱歐后英鎊貶值,加上疫情的衝擊,英國經濟萎縮,貨幣政策收緊,此外還有政客鼓吹將公用事業收歸國有,近期的俄烏衝突又讓歐洲經濟的前景蒙上陰霾,這些因素可能促使李嘉誠出售英國資產。 

  在出售大批英國資產后,李嘉誠旗下公司持有充沛現金流。

  長實集團3月17日發佈的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起淨負債率為7.9%,集團手中持有大量現金。長江和記最新年報則顯示,截至去年末其綜合現金和可變現投資合共1613.6億港元,淨負債率為20.3%。

  最近瑞銀集團發佈研究報告稱,長實集團自去年6月出售多項資產后,淨負債率可能已從去年6月的13.3%,大幅下降至如今只有0.3%。從雙位數大幅下降至不足1%,在長實乃至港資歷史上都是罕見的。瑞銀認為,如長實集團能成功出售其價值150億英鎊的英國電力資產UKPowerNetwork20%的股權,或有300億港元的淨現金流。

  李嘉誠這一次手握充足現金后,將投向何方?

尚未大手筆迴歸投資內地

  近期有消息稱李嘉誠殺回中國內地,先后拿下成都晶融匯、上海三林印象城等項目,一場資產大挪移又展開了。但實際上,這兩項收購發生於2019年,交易金額並不大,2020年時李嘉誠旗下公司還繼續賣出過成都項目,今年年初又將上海世紀盛薈廣場賣給了希慎,這些買進賣出似乎並不能證明李嘉誠家族的投資趨勢。

  而在李嘉誠家族最熟悉的香港市場,他們確實早已殺回去了。在2016年一次拿地后,作為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李嘉誠家族,曾有整整兩年沒有在香港拿地。直至2018年,長實集團終於拿下一塊價值百億的土地,這是李氏家族7年來首次以超百億港元大手筆投資本地地產。不久后,長實集團又投得香港島南區黃竹坑地鐵站第三期物業發展項目,估值在360億港元左右。

  最近一年,長實集團在香港密集拓儲,已經通過不同渠道增加4幅地皮用作房屋發展,涉及地價共約173.8億港元。

  但在中國內地市場,長實集團表現並不積極。2021年下半年以來,內地房地產市場下行,土地價格下跌,拿地難度下降,被很多手握現金的港資房企視為絕佳的拿地窗口期。恆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近期就在業績會上説,如今內地房地產企業中有很多在財務上比較困難,這反而可能成為恆隆買地最好的機會。

  香港鄭氏家族旗下的新世界集團更加積極,在2021年年初選擇把新世界中國地產有限公司總部落户在了廣州,釋放了將重倉內地項目的信號。去年9月,新世界中國地產宣佈投資70億拿下廣州市增城區荔城街夏街村舊村全面改造項目,擬打造總部經濟區、金融集聚區與美食休閒街區,引入K11集團旗下品牌、瑰麗酒店等。

  嘉里建設、瑞安、香港置地等港資房企,都在近兩年拿下地價超百億的大項目。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剛剛發生時,香港置地就以310.5億的價格拿下上海徐匯一宗綜合體地塊,以內地總價第一高的大手筆,展現了重倉內地的決心。

  但被問及投資內地的問題時,「長和系」掌舵人李澤鉅僅在2020年時表示,長江實業一直持續有投資內地,未有離開內地市場,所以談不上重返。但截至目前,「長和系」沒有過大手筆的投資動作。

  李嘉誠家族的「長和系」要重回內地投資房地產已不是易事。過去十年間,伴隨着李家不斷出售內地資產,他們已陷入巨大的囤地爭議。

  2020年9月23日,成都高新區財政金融局向區內各金融機構下發通知,要求禁止向和記黃埔地產(成都)有限公司提供新增融資、貸款,以及為其進行重大資產重組提供幫助,原因是該公司存在捂地、捂盤的不良行為。儘管當時長實集團迴應稱,和記黃埔地產有限公司已並非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之附屬公司,集團並不存在囤地的情況。但后來外界發現,長實只是於幾個月前出售了和記黃埔地產成都公司,而成都高新區的處罰針對的就是原股東的捂盤行為。

  不僅是在成都,在上海的真如副中心,2006年長實集團以底價22億元獲得啟動區A3-A6地塊,平均樓面價僅3055元/平方米。項目在拿地后,直至2009年方纔開工,2013年首次推出700套住宅,2016年又加推了500多套住宅,直到近年該項目還有住宅出售。十幾年時間,上海的地價和房價都天翻地覆,整個項目的估值接近200億,漫長的開發周期讓長實多次陷入囤地質疑。此外,在北京、廣州、重慶、惠州、東莞等地,長實集團及和記黃埔在內地具有代表性的十多個樓盤,開發時間都超過了10年。

  而從「長和系」近年的動作來看,他們更傾向於去地產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投資。在新一輪的資產挪騰中,從英國市場套出的現金,又將被「抄底王」李嘉誠投向何方,尚有待時間解答。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