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小鵬汽車出海:新勢力被逼上梁山?

2022-03-16 07:00

  財熵 | 小鵬汽車出海:新勢力被逼上梁山?

  來源:財熵

  導讀:在汽車出口整體向好的趨勢下,中國汽車企業的出海步伐逐漸加快。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近兩年,小鵬等造車新勢力扎堆出海。造車新勢力出海背后的商業邏輯是什麼?它們又將會面臨哪些風險與挑戰?

  作者|彭格

主編|谷越

  今年3月10日,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下稱「乘聯會」)發佈2月份汽車行業運行數據。數據顯示,2月乘用車出口(含整車與CKD)13.3萬輛,同比增長69%;新能源車出口繼續保持強勢增長,達4.53萬輛,佔出口總量的34%。

  在汽車出口整體向好的趨勢下,中國汽車企業的出海步伐逐漸加快,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3月11日,小鵬汽車(XPEV.NYSE;09868.HK)P5正式在丹麥、荷蘭、挪威和瑞典歐洲四國共同開啟預訂;與此同時,荷蘭首家小鵬汽車品牌直營體驗店隆重開業,在小鵬汽車「直營+授權」新零售出海模式下,將最新上市量產車型導入海外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小鵬,其他國產新能源汽車也在「搶灘」歐洲市場。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已經陸續進入歐洲市場,包括以比亞迪(002594.SZ)為代表的純電動與插混雙輪驅動夯實自主品牌、以上汽集團(600104.SH)與廣汽集團(601238.SH)為代表的傳統車企,還有以「蔚小理」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

  國產新能源汽車扎堆出海,是基於怎樣的商業邏輯?又將會面臨哪些挑戰?

競爭加劇尋求新突破

  在國內的造車新勢力中,「蔚小理」三家被看作是一線品牌。其中,小鵬汽車2021年交付量尤為喜人——全年總交付量達到98155台,為2020年的3.6倍,超過蔚來汽車(NIO. NYSE;09866.HK)的9.14萬輛、理想汽車(LI.NASDAQ;02015.HK)的9.05萬輛,在造車新勢力中拔得「頭籌」。

  然而,與漂亮的銷售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鵬汽車慘淡的盈利情況。財報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小鵬共虧損35.76億元。虧損為何擴大?除了受上游原材料漲價、供需緊張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小鵬不斷走高的研發投入。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曾説過,「造車從0到1大概要200億,從1到100肯定要超過300億。」現在小鵬就處在從1到100的階段。

  財報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小鵬汽車在研發方面累計投入26.63億元,較2020年三季度12.64億元的研發費用增長99%。這一投入也遠超競爭對手蔚來汽車和理想汽車——2021前三季度,蔚來和理想在研發上分別投入20.73億元、20.57億元。

  不斷走高的研發投入,意味着小鵬必須要生產、銷售更多車才行,這樣纔會有規模效應。然而,受上游供應鏈以及全球經濟形勢低迷等影響,目前還無法知道小鵬的交付量要達到多少纔可實現盈利。

  盈利是未知的,但壓力卻是實實在在的。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穩中增長的趨勢,外資品牌在華加速佈局,中國本土車企混戰不休,小鵬汽車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

  根據中商情報網調研,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352.1萬輛,零售銷量前十的企業分別為:比亞迪汽車、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中國、長城汽車(601633.SH)、廣汽埃安、上汽乘用車、小鵬汽車、奇瑞汽車、蔚來汽車、理想汽車。排名前五的新能源汽車廠商全年合計銷售208.5萬輛,佔據了行業59%的市場份額。以小鵬汽車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出頭」困難。

  除了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小鵬汽車還面臨一個所有新能源車企都在面臨的問題——新能源汽車補貼退潮

  今年1月1日,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以及發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2022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明確了新能源汽車原則上每年補貼規模上限約200萬輛,要平緩補貼退坡力度和節奏,2020-2022年補貼標準分別在上一年基礎上退坡10%、20%、30%。按此政策,2022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是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30%,並且將在2022年底徹底退出,2023年購買新能源車將不再有國家補貼。

  過去,新能源汽車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必須依賴國家補貼才能在價格上與燃油車競爭;現在補貼退潮,如果新能源車企還想維持之前的價格,要麼自己承擔補貼成本,要麼直接上漲車輛售價。這意味着,國內新能源車品牌之間,以及新能源車企與傳統汽車廠家之間,將會產生更大的競爭壓力。

  對於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而言,既然「內卷」嚴重,出海不失為一種破局之策。

「出海」的機遇與挑戰

  在碳達峰以及碳中和的「雙碳」趨勢下,歐洲市場對於新能源汽車的需求旺盛。目前,歐盟各國都在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對新能源汽車都有着優厚的補貼政策,同時沒有對車輛產地做出限制。如挪威對新能源汽車免徵25%的增值税、免徵進口關税等。

  中國新能源汽車起步較早,在價格、設計以及品質上具有競爭力。業內普遍認為,國產新能源汽車出口已經迎來較好時機。於小鵬而言,若出海成功,無疑能為其營收創造新增量,在保持研發高投入的基礎上,提升企業競爭力。

  「出海,對於國內車企,尤其是造車新勢力而言,是邁向國際化的一步。」汽車產業分析師張翔告訴財熵,「像小鵬、理想、蔚來等都是在美國上市,但是它們現在的銷售主要都是在國內,離國際市場還有一段距離,出海可以打上國際化標籤;此外,如果它們通過出海,在歐洲等國際市場做出了銷量,不僅會讓它們的財報變得好看,也對它們的市值、股價上升有好處。」

  機遇是一方面,與此同時,「小鵬們」所面臨的風險、挑戰也將倍增。

在消費需求上,中國與歐洲的消費市場存在差異,在續航、車型等汽車的需求方面,歐洲消費者與國內消費者之間的需求可能並不一致,國產新能源汽車能否獲得歐洲市場的認可還有待觀察。

在品牌認知上,與歐洲本土車企相比,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國際知名度相對較低,仍需培養國外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

在技術實力上,近年來,包括大眾、奔馳和寶馬等在內的歐洲本土汽車品牌,都在加速新能源汽車的佈局,往電動化轉型。歐洲的汽車測試標準、相關法律法規比中國市場更嚴苛,國產新能源汽車在產品質量、性能以及售后服務上,或將面臨考驗,國產品牌需要足夠成熟的技術支持。

  產品問題是國產新能源汽車最需要關注的問題。以小鵬為例,財熵通過黑貓投訴【投訴入口】平臺索引發現,近30日,有關小鵬汽車的投訴達100條,主要集中在續航問題上,如電池容量低於宣傳介紹、電池被遠程鎖電等。

  另據《中國消費者報》報道,今年「315」前夕,北京、天津、河北省消費者組織,按照GB/T 18386-2017《電動汽車能量消耗率和續駛里程試驗方法》相關要求,開展了電動汽車低温續駛里程比較試驗。實驗結果顯示:在20℃~30℃的常温環境滿電狀態下,在-10℃±2℃的環境温度下靜置12小時后,小鵬P5的續駛里程大打折扣,常温續駛里程申報535km,低温續駛實測只有326km。

小鵬汽車續駛里程測試結果  圖片引自中國消費者報

  巧的是,小鵬出海的主要地區就是冬天漫長且寒冷的北歐——3月11日,小鵬P5在丹麥、荷蘭、挪威以及瑞典歐洲四國共同開啟預訂。在前述如此明顯的續航問題下,小鵬的海外銷售或將面臨挑戰。

「小鵬們」的規模化困境

  「作為一家國際化的車企,小鵬關注全球發展機遇,未來會平衡國內外交付量,50%銷往國外,50%是國內,當然這是幾年之后的長期目標。」對於出海,小鵬副董事長兼總裁顧宏地曾如是表示。

  3月11日,小鵬P5正式在丹麥、荷蘭、挪威以及瑞典歐洲四國共同開啟預訂;與此同時,荷蘭首家小鵬汽車品牌直營體驗店開業。與蔚來、理想等其他造車新勢力一樣,此次小鵬採取的也是「直營+授權」新零售模式。但這一模式是否真能撬動北歐市場還有待考驗。

  「‘授權’即車企與歐洲當地的經銷商合作,車企和經銷商共擔風險,車企負責技術培訓、售后服務以及零部件供應,經銷商負責經營,如果銷量不好,雙方都會遭受損失;‘直營’即車企直接經營、投資以及管理店鋪,如果銷量不好,車企將獨自擔責,風險更大。」張翔認為,直營更適合知名度高的車企,國內新能源車企應量力而行。

  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已經陸續進入歐洲市場,包括以比亞迪為代表的純電動與插混雙輪驅動夯實自主品牌、以上汽集團與廣汽集團為代表的傳統車企,以及以「蔚小理」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

  從數據看,傳統車企的出海成績比造車新勢力更亮眼。據乘聯會今年2月汽車行業運行數據顯示,2 月新能源車出口 4.53 萬輛,特斯拉中國出口 33315 輛,上汽乘用車出口新能源汽車4325輛、東風易捷特出口4536輛、神龍汽車出口1145輛、比亞迪804輛、吉利汽車588輛、上汽大通240輛。其他車企新能源車以國內市場為主。

  造車新勢力的出海之路頗為坎坷。以愛馳汽車為例,雖然其員工聲稱「主要出口國外」,但實際上其2021年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車僅為1676輛。2020年5月首批車型出口法國至今,累計出口量也只有2783台。

  而主要以國內市場為主戰場的小鵬汽車,自然也難逃銷量挑戰。

  關於銷量挑戰,以小鵬汽車為代表的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都不約而同給出了「不制定銷量目標,佈局為先」的迴應。這反映出國產新能源汽車目前的共同難題——規模化困境

  對此,張翔表示:「以前像大眾、豐田出口,它們在國內的銷量就不錯,幾乎都是國內有銷量基礎了,然后再去出口。而我們現在的新能源車企,在國內的銷量普遍比較低,不超過10萬輛。在這種情況下出口,成本其實是很高的。」有分析師做過測算,「當銷量達到10萬輛時,新能源車企才基本能做到盈虧平衡。」

  在張翔看來,「相比於特斯拉、豐田、大眾等車企直接海外投資建廠,目前中國的新能源車企基本是在國內設廠,然后把產品出口到海外,這屬於比較初級的‘出海’階段。」運輸環節所產生的費用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這也是影響新能源車企實現規模化效益的原因之一。

針對初級階段的「出海」困境,張翔給出建議:中國新能源車企應該揚長避短,積極發揮自我優勢,在自動駕駛、換電技術等細分領域形成競爭力,以轉換成經濟效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