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砸錢搞山寨,Facebook再戰TikTok

2022-03-11 12:22

  作者 | 麻吉

來源:霞光社

  自從Facebook的社交流量霸主地位被TikTok反超,就一直醖釀着反攻。

  近日,Facebook正式面向全球推出短視頻服務Facebook Reels,與TikTok在短視頻領域的較量進一步升級。

  Facebook Reels自去年9月起已面向美國用户推出。通過這一功能,用户可以發佈長達60秒的短視頻,並加入各種音效、AR特效和文字效果,最終成品可以共享至Facebook或Instagram平臺。

  短視頻內容強勢崛起下,Facebook近年正失去年輕人的心,而Reels被Facebook母公司Meta的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寄予厚望。

  他曾公開表示,TikTok這類短視頻產品深受用户喜愛,為順應用户娛樂需求的變化,Meta將其長期發展重點放在了Reels身上,希望靠它吸引更多年輕人。

  為爭奪優質創作者入駐及留存,Meta近年向旗下產品Facebook和Instagram等投入了大筆創作者激勵基金,並進一步豐富創作者的變現模式。

  靠着功能抄襲和金錢激勵,被視為「山寨版TikTok」的Reels能否快速成長,具備和TikTok一較高下的潛力?

對打TikTok

  近年,短視頻內容形態在全球風行,成就了「社交新貴」TikTok。眼看市場份額被瓜分蠶食,社交霸主Meta如坐鍼氈,不得不做出改變應對TikTok的衝擊。

  2020年8月,Meta就在Instagram 平臺發佈了Reels功能,鼓勵創作者在平臺上製作15秒的短視頻。

圖源:Instagram官網

圖源:Instagram官網

由於各方面和TikTok相似度太高福布斯等外媒評價Reels是對TikTok產品「克隆」福布斯在報道中指,雖然Instagram Reels中的應用圖標不同,但與TikTok體驗完全一樣。不僅大多數歌曲相同,某些視頻甚至是直接搬運過來的,還帶有TikTok右下角的標識。

  草草「複製」而來的短視頻功能,並沒能長久保住Meta的社交霸主地位。

  2021年8月,誕生僅3年零3個月的TikTok,完成了對Meta旗下社交平臺——近18歲的Facebook下載量的反超,成為全球下載量最高的App。

  但Meta並不打算就此認輸。

  僅僅一個月后的2021年9月,Meta將Reels功能擴展至Facebook平臺,並率先於美國市場推出。

  近期,Facebook Reels被進一步開放至整個國際市場。

  Meta表示,之所以在內部平臺複製Reels產品,是因為消費者對視頻,尤其是短視頻越來越感興趣。在Facebook和Instagram平臺上,用户觀看視頻的時間佔了一半。

  而Reels打通了Facebook和Instagram兩款應用中的短視頻功能,讓Meta以「二對一」的姿態,向TikTok發起挑戰。

圖源:Facebook官網

圖源:Facebook官網

  被扎克伯格寄予厚望的Reels,也開始取得了一些成績。Meta 2021年第四季度財報中指出,Reels已成為Meta至今增長最快的內容格式,同時也為Instagram的獲利做出了最多貢獻。

  Meta和TikTok在全球範圍內的短視頻大戰,或許已經打響。

流量變現做誘餌爭奪用户

  對Meta來説,用户的時間和注意力被其他平臺分流,廣告商就會跟進,從而直接影響其關鍵的廣告收入。

Meta 2021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Facebook日活用户數出現了18 年來的首次下降。該季度Facebook全球日活用户為 19.3 億,環比下降50萬人。因活躍用户數減少,加之廣告收入增長放緩,Meta在財報公佈后股價暴跌 20%,市值縮水2000億美元。

Meta旗下的另一社交王牌Instagram雖然用户仍保持增長,但也在與TikTok的競爭中顯出頹勢。尤其是對年輕用户來説,TikTok明顯更具吸引力。

  Forrester的一項調查顯示,2021年,在12歲至17歲的美國人中,每周有63%的人使用TikTok,高於一年前的50%。與此同時,Instagram的人羣使用比例,則從2020年的61%下降到2021年的57%。

  因此,如何留住已有用户,同時搶佔更多新用户,成了Meta和TikTok尤為重視的話題。特別是對Meta來説,一切已是迫在眉睫。

  2020年7月,TikTok就承諾將在未來3年內持續投入20億美元,成立全球創作者基金,以支持平臺優質內容。

  Meta針對創作者的激勵計劃也在之后迅速跟上。去年7月,Meta宣佈將在2022年之前,向Facebook和Instagram上的創作者投資超過10億美元。

  事實上,被捲入與TikTok用户爭奪戰的遠不止Meta。Youtube、Snapchat等各大短視頻平臺,也都推出重金激勵,以吸引更多高質量創作者入駐。

  Snapchat的一位發言人曾表示,該公司每月支付數百萬美元給用户;而YouTube為適應短視頻潮流而推出的短視頻服務Shorts也宣佈,將向短視頻創作者發放1億美元獎金。

  相對其他平臺,TikTok在幫內容創作者「賺錢」這件事上,其實並沒有絕對優勢。

  Youtube頭部網紅漢克格林在Facebook、Instagram、TikTok和Youtube上都有賬户。以相同的視頻瀏覽量為單位,他在TikTok上獲取的報酬是最低的。

  YouTube平臺視頻加入了與創作者分成的貼片廣告。通常情況下,創作者的分成比例為55%。以格林為例,他的視頻在YouTube平臺上的每1000次播放量,能讓他賺到2美元。

  貼片廣告是創作者在YouTube上較為基礎的變現方式。若想獲取插入貼片廣告的資格,創作者需要先申請加入「YouTube合作伙伴計劃」。這意味着賬號必須滿足擁有1000名訂閲者,以及有效觀看時長超過400小時的條件。成功加入這一計劃后,用户就可以通過貼片廣告賺取收益分成。

  相比之下,TikTok平臺沒有貼片廣告這樣的變現手段,而是主要通過創作者基金的形式,對平臺瀏覽量高的優質內容予以金錢上的激勵。

  目前,TikTok創作者基金還未面向全球開放,僅對美、英、法、德、西班牙及意大利幾國年滿18歲的用户開放申請。除了地域方面的限制,想要拿到這筆基金,賬號的粉絲規模也需達到一定的資格門檻。例如,粉絲數需達到1萬名以上,且過去30天內的視頻播放量需至少達到10萬。

圖源:TikTok官網

圖源:TikTok官網

  格林在TikTok上傳的不少視頻播放量突破了百萬,而每1000次播放僅能讓他賺到幾美分。而他在Reels上的1000次播放量,可以為他賺取約60美分。

  作為「后來者」的Reels,變現方式更加多樣,不僅推出了Reels Play獎勵計劃,還模仿TikTok加入了外鏈電商。目前,Reels還在測試廣告貼紙和Stars粉絲星賞(打賞)等功能。其中,廣告貼紙將在視頻中展示廣告商贊助內容,Meta與創作者分別分成45%和55%。

  憑藉這些舉措,Meta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的目標,是讓Facebook成為「數百萬創作者謀生的最佳平臺」。

  這或許確實會吸引不少創作者入駐Facebook短視頻內容,但僅靠這點「甜頭」,不足以支撐創作者的長期留存。

  目前,格林在Reels上的視頻播放量在一個月內突破了1600萬,但這並未讓他把任何實質性的注意力轉移到Reels上。

  他認為,TikTok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難以被Facebook Reels等輕易取代。「TikTok上有更深層的內容,一些有趣和奇怪的東西」,而Reels則還是「非常淺層次的水平」。

  另一位網紅奧斯汀·貝克爾也註冊了多個社交平臺賬户。他曾經通過Snap的創作者基金賺取了4萬美元,但當平臺降低基金額度后,收入急劇減少的他停止發帖,轉去了其他平臺。

  「如果在一個地方行不通,就值得在其他地方試試。所以如果資金用完了,我就去別的地方。」 貝克爾説。

  去年12月起,貝克爾開始在Facebook Reels上發佈內容,並已經從這項工作中賺到了2500美元。

  而擁有近200萬TikTok粉絲的安德烈·布朗則表示,如果想接觸到用户,TikTok仍然是指數級增長的頭號途徑。」

Facebook,始終靠「抄襲」保持領先?

  自Messenger之后,Facebook似乎就再也沒開發出一款可圈可點的熱門產品。

  隨着TikTok等新玩家高調入局,曾經引領風潮的Facebook正在失去新一代年輕人,不可一世的硅谷科技巨頭面臨着一場「中年危機」。

  早在2012年,扎克伯格就在公司內部強調,必須密切關注競爭對手的新動態和產品,如果對手發佈了成功產品,必須立即跟進,阻止對手在市場立足。

  2012年起,Facebook先后大手筆收購了Instagram和WhatsApp,之后乾脆走上了 「誰紅就抄誰」的道路,將多款火爆應用簡單粗暴地移植到自己的平臺上。而TikTok,只是一長串被抄襲名單中的最新一員。

  2014年,Facebook推出了「借鑑」Snapchat的獨立應用Slingshot;2015年,Facebook又將 Timehop展示過往照片、帖子等的「那年今天」功能,照搬到自己平臺上;2016年,Facebook先是再度抄襲Snapchat平臺上的Stories限時動態功能,而后又「參考」二手交易網站Craigslist,推出了Marketplace功能,進軍二手交易市場。

  到了2020年疫情期間,Facebook又盯上了熱度高漲的視頻會議和遊戲直播,分別模仿Zoom和Twitch,推出了羣組視頻電話功能Messenger Rooms和遊戲直播App Facebook Gaming。

  這些產品中最成功的,無疑是被原樣移植到Instagram上的Stories。

圖源:Instagram官網

圖源:Instagram官網

  幾年前,Snapchat因推出「閲后即焚」式的即時信息功能爆紅,從中汲取了「靈感」的Meta,將名為Stories的功能照搬到Instagram,甚至連名字都沒有修改。

  之后,Stories在Instagram上大獲成功,成為平臺高速增長板塊之一。而被抄襲的Snapchat增速卻大幅放緩。

  此外,由於Facebook選擇在Snapchat母公司Snap上市前夕發佈Stories功能,導致多家機構看空Snap股票,其股價在上市后幾天內大跌12%以上。

  在Snap一份名為「伏地魔計劃」的文件中,記錄了Facebook各項阻礙其業務發展的事件,成為美國貿易委員會針對Facebook反壟斷調查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但總的來看,Instagram Stories的成功只是一個個例。這些年Facebook通過抄襲推出的產品並沒激起多大水花,其中一些甚至以失敗告終。

  更不用説Facebook的最新對手TikTok,已然在全球攻城略地,位居全球下載量第一,顯然比過去的Snapchat更難對付。

  Insider Intelligence首席分析師黛布拉·阿霍·威廉姆森曾形容,Facebook打敗Snap就像推倒了一個1歲的小妹妹,而自己只有4歲。「但TikTok就像經歷了高中快速成長階段的哥哥——你不可能那麼容易就把他推下去。」

  作為瞄準TikTok推出的競品,Reels的未來收入前景獲扎克伯格看好。但目前,即使背靠Facebook和Instagram兩大社交流量平臺,又或是推出「真金白銀」的創作者激勵計劃,Meta都很難在短期內遏制TikTok的全球影響力。

  參考資料:

  [1]《Facebook Knows It’s Losing The Battle Against TikTok》,Forbes

  [2]《Reels vs. TikTok Becomes Crucial Fight for Facebook Parent Meta》,The Wall Street Journal

  [3]《扎克伯格的社交帝國:以抄襲續命 靠收購永生》,品玩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