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7 家互聯網大廠在這個領域瘋狂佈局:百度,我還能打

2022-03-08 14:00

逐漸深入到各行各業的人工智能技術,憑藉廣闊的市場空間以及巨大的發展潛力,引來了各方強烈的關注。為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機遇,除了各大投資機構紛紛將人工智能作為當下和未來的投資重點外,一些互聯網巨頭諸如騰訊、阿里、百度等公司也加入其中進行佈局,企圖在該領域一展拳腳。 

*本文對 AI 公司的統計包含基礎層、技術層以及應用層的各類型公司。 

從國內互聯網巨頭累計投資的 AI 公司數量來看,截止到 2021 年底,騰訊在國內投資 AI 公司數量最多,達 82 家,其次為小米系(包括小米長江產業基金以及順為資本等),投資了 81 家 AI 公司,百度投資了 64 家 AI 公司,阿里投資了 48 家 AI 公司,京東、字節和美團相對較少,分別投資 38 家、18 家和 11 家 AI 公司。 

從投資事件數量上看排在前三名的為小米、騰訊和百度。小米系以 113 筆的投資量榮登榜首,騰訊共計出手 110 次排在第二位,百度出手投資 95 次位列第三。下面為大家展示各大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具體投資佈局情況。

百度

百度稱得上是國內互聯網巨頭中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先鋒者。從做搜索引擎開始,百度就已經開始了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與探索,如自然語言處理基礎的分詞、短語分析等。作為一家互聯網技術公司,百度在 2017 年宣佈 All in AI——「互聯網的增長遇到了瓶頸,過去粗放式的野蠻增長沒有了。互聯網的下一幕,就是人工智能」,李彥宏這樣表示。 

根據 IT 桔子數據顯示,早在 2012 年百度就開始了人工智能領域上的投資,此后又進行了多方面的佈局。 

IT 桔子數據顯示百度在 AI 領域投資的重點在智能交通(15 次)、AI 芯片(10 次)和智能機器人(9 次)領域。在智能交通領域,百度多次投資了威馬汽車,參與了其 B 輪、C 輪、D 輪的融資。百度投資威馬,主要是出於兩家公司在自動駕駛方面合作的戰略目的。 

早在 2017 年百度首席財務官李昕晢就透露,會加大對無人駕駛汽車等產業的投資。百度自 2016 年開始投資自動/無人駕駛賽道,在 2017 年百度還推出全球首個自動駕駛開放平臺 Apollo。據統計,當前百度對該領域投資超過 9 次,投資標的包括希迪智駕等。 

百度還多次投資了 AI 芯片公司。IT 桔子數據顯示百度自 2012 年就開始對 AI 芯片公司的投資,到目前投資了包括曦智科技、睿思芯科等。不僅如此 2021 年百度還將旗下崑崙芯片業務成立獨立新公司——崑崙芯 (北京) 科技有限公司。從投資到成立新公司足以可見百度對芯片領域的重視。

阿里巴巴

作為潛力股的人工智能產業,自然也沒能逃過阿里巴巴的眼睛。經過精心佈局,如今阿里巴巴的背后不僅有飛天 AI 平臺、阿里雲還有前沿技術研究機構達摩院,在日漸激烈的人工智能賽道中悄然跑進了第一梯隊。對外方面,阿里在 AI 領域也有佈局。 

根據 IT 桔子數據,阿里巴巴早在 2000 年就開始了對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當時投資了智慧家庭生態品牌商海爾智家,不過時隔 13 年后才正式開始了對人工智能產業的投資。從投資情況來看,阿里投資的重點集中在智能交通(9 次)、智能物流(9 次)、AI 芯片(7 次)領域。 

在智能交通領域,阿里投資多以戰略投資為主,共涉及 5 家公司,其中阿里有 3 次投資了互聯網汽車解決方案提供商斑馬智行。據悉,斑馬智行是上汽集團和阿里巴巴集團共同打造的互聯網汽車解決方案提供商,有分析認為,斑馬智行是阿里巴巴智慧出行生態圈的重要一環。此外,阿里還投資了 T3 出行、滴滴、大眾出行、永安行等在內的多個網約車/自行車平臺背后都有阿里的身影。阿里持續投資網約車有一部分原因在於服務本地生活業務,提高自身競爭力。而阿里早期就投資的小鵬汽車,如今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代表企業。 

在智能物流領域,阿里除多次投資菜鳥網絡外,還投資了包括快狗打車等在內的共 8 家公司。在芯片領域,阿里投資了包括寒武紀、耐能等在內的 6 家公司,不僅如此阿里還在 2018 年成立獨立芯片企業「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如此看重芯片,是因為馬雲此前曾表示物聯網時代即將到來,人們需要更便宜、更有效、更有包容性和更安全的芯片。

騰訊

在 BAT 三家中,騰訊入局 AI 最晚,2013 年纔開始了對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2016 年才低調成立 AI Lab(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不過「晚來者」騰訊自 2013 年后頻頻出手投資,截止 2021 年底出手投資 110 次,成為 BAT 中在 AI 領域投資最多的公司。 

騰訊的 AI 投資集中在智能交通(18 次)、數據平臺(11 次)領域。在智能交通領域,騰訊先后投資 4 次投資蔚來汽車,不僅如此威馬汽車、拜騰汽車、和諧富騰等一眾新能源汽車公司背后均有騰訊投資的身影。 

此外,騰訊投資較多的領域為數據平臺,共有 11 次,其中投資行業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提供商明略科技 4 次。

小米

從投資主體上看,小米的投資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以小米集團為主體的投資,該投資主要服務集團本身業務,通過投資來推動業務發展;第二部分是以小米長江產業基金為主體的投資,投資主要用來支持小米及小米生態鏈企業的業務拓展;還有一部分是以順為資本為主體的投資,該主體為獨立 VC 品牌,重點關注互聯網+、智能硬件、智能製造、深科技等領域。 

IT 桔子在綜合這三大投資主體投資事件發現,小米在 AI 領域的投資事件共 113 起,超越騰訊成為過國內巨頭中投資最多的公司。 

具體來看,小米在 AI 方面投資最多的領域為智能交通,共出手投資 14 次,其中 3 次投資了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商 Momenta。此外,小米還投資了包括智行者、縱目科技等在內的 5 家自動/無人駕駛公司,小米在該領域出手 9 次,佔智能交通領域投資的 64%。而在智能汽車方面,除兩次投資小鵬汽車外,小米還投資了蔚來汽車。小米通過投資佈局新能源汽車的上下游產業,為自身造車鋪好了路。2021 年,自雷軍 3 月份宣佈造車后,投資動作更是頻繁不斷,近期其投資了包括激光雷達製造商禾賽科技、新能源車充電解決方案提供商始途科技、高性能模擬與混合信號芯片設計製造商聚芯微電子等一眾造車產業鏈公司。 

除智能交通外,小米在智能製造(13 次)領域也多有投資。投資了包括電子產業鏈服務平臺華秋電子和機器故障診斷設備製造商碩橙科技等在內的 11 家高科技公司。

京東

京東於 2013 年開始了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IT 桔子數據顯示,2013 年京東投資了智能家居設備研發商 Broadlink 和專業數據科技服務商聚合數據。自此之后京東不斷在 AI 方面佈局,高峰時的 2017 年京東投資了 10 家人工智能公司,截止到 2021 年底京東在 AI 領域共出手投資 41 次。 

京東在 AI 投資上目標很明確,大力佈局智能金融和智能物流領域。IT 桔子數據顯示,京東在智能金融領域上投資了包括京東科技、樂信集團、錢牛牛在內的 8 家公司。其中於 2020 年 6 月對自身拆分的京東科技進行的 17.8 億元的投資,是京東在人工智能領域最大的一筆投資。 

京東科技最開始名為京東金融,是 2013 年從京東集團旗下的金融科技業務分拆出來的。之后又於 2018 年改為京東數科,直至 2021 年京東數科整合京東的雲與 AI 業務,成為京東科技子集團,並統一品牌為京東科技。2020 年 6 月京東向京東數科增資 17.8 億元,獲得京東數科 36.8% 的股權。增資或許是為上市做準備——3 個月后京東數科宣佈欲登陸科創板,但被叫停。在最近京東科技停滯許久的 IPO 事宜又有新進展,2022 年 1 月證監會披露了京東科技提交的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股份審批的相關資料,這意味着京東科技將轉戰港交所。有消息稱,京東科技計劃於 2022 年在香港 IPO,募資 10 億至 20 億美元。 

在 AI 領域的 41 次投資中,京東有 18 次為獨投,佔比 44%,更像是個孤勇的奮進者。其所有投資的 AI 企業中,比較知名的有蔚來汽車、特斯聯、TalkingData、雲知聲等。

美團

美團在 AI 領域的投資發力較晚,但后勁十足。IT 桔子數據顯示,到目前美團僅有 2 年的 AI 投資史,投資雖晚但出手頻繁——2020 年美團出手投資 7 次,2021 年就上升至 12 次。 

這期間,美團多次投資了智能機器人和智能交通領域。其中美團多次了智能送餐機器人系統服務商普渡科技、自動/無人駕駛毫末智行等。毫末智行脱胎於長城汽車技術中心的智能駕駛前瞻分部,此前一直在長城汽車內部負責 ADAS 系統研發,該公司核心團隊為長城汽車和互聯網人工智能專家。

字節跳動

字節跳動在 AI 領域上的投資史也不長,只比美團早了一年於 2019 年開始了對該領域的投資。同美團一樣,字節跳動入局之后出手頻繁,2019 年投資 3 次,2020 年投資 5 次,2021 年投資 16 次,投資數量直線上升。截止到 2021 年年底,字節在 AI 的總投資事件數量為 24 起。 

字節跳動的投資多分佈在智能機器人(6 次)、智能物流(4 次)、計算機視覺與圖像(3 次)、智慧商業(3 次)領域。智能機器人方面,字節跳動多次投資了智能移動作業機器人的公司迦智科技和家庭服務機器人供應商雲鯨智能;智能物流方面,字節跳動 2 次投資了供應鏈服務公司飛榴科技;計算機視覺與圖像方面,字節跳動參與了摩爾線程的早期投資,如今該公司已成長為新一代獨角獸企業;智慧商業方面,字節 2 次投資了互聯網數據智能技術服務公司奇點雲。 

對新技術的探索、嘗試和應用,是互聯網巨頭公司們的必要功課。 

當計算機視覺、語音語義識別、AI 芯片、大數據計算、無人駕駛等等 AI 技術成為互聯網、科技發展進步的一大動力時,雖然也有不小交學費的概率,但這對於互聯網時代的巨頭們來説,都無法拒絕、無法容忍錯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IT桔子」(ID:itjuzi521),作者:李新新,編輯:Judy ,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