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3-07 18:04
如果不是菜鳥發出「警告」,外界對拼多多在社區最后一公里的「滲透」幾乎毫無察覺。
從網傳多多買菜佈局「驛站」遭遇對手「二選一」,到被曝各地相關組織提醒其涉嫌無資質經營……無論菜鳥,還是拼多多方面,都一直沒有做出過任何正面迴應。
但顯然,電商的最后一公里又在「打仗」。
好事者關心:這是一場社區團購和傳統電商在配送體系上的博弈,還是涉及到兩個萬億規模電商平臺全鏈路的充分競爭?
「一個小區是否允許存在多家驛站」?「是否有必要存在多家驛站」?這些謎題待解,也同樣值得關注。
如今,一份運營規則的出現,讓事情的「真相」浮出了水面。
春節剛過,便有多多買菜站點人員在「門店交接單」上發現了有關「收派快遞」功能的宣傳。
工作人員得到的消息是,在「多多買菜團長端」,會新增一個「快遞收派」的功能,更新到最新版本后即可看到入口申請使用,申請成功后,多多買菜的取貨站點可以通過收派快遞包裹增收。
只是,當更多人看到「多多買菜代收點強勢來襲」、「首批入駐直享官方四大補貼」,收到邀請的對象也多為快遞站點和驛站經營者,加之各大內容平臺陸續出現以「多多驛站」為名稱和頭像的賬號,行業內便開始盛傳,多多買菜要佈局「快遞驛站」了。
不過,億邦動力從獲取到的一份文件看到,「多多驛站」並非業務的官方説法,所謂「驛站」,目前並非實體驛站,而是多多買菜為末端站點提供的有關快遞收派業務的一套系統服務。
某快遞站點負責人向億邦動力提供了一份名為「多多買菜末端系統站點運營規則」的文件。根據文件,該規則由多多買菜末端系統的運營方「上海禹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使用多多買菜末端系統的自然人或者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簽署。
多多末端系統站點運營規則相關截圖
億邦動力查詢企業資料發現,上海禹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全國12個省設有分支機構。
從運營規則涉及的業務來看,站點業務主要包括「代寄件」和「代派件」兩方面,站點可以選擇是否開通代派件工單服務。文件中詳細明確了使用該系統的站點需要遵循的用户投訴處理規則、經營主體管理、工作人員行爲規範等方面規則,但並未出現任何有關實體門點裝潢、物料等方面的內容。
多多買菜末端系統站點運營規則文件部分截圖
一位接近拼多多的行業人士告訴億邦動力,雖然收派快遞的系統入口是在多多買菜團長端,但因為其中的收發快遞技術方案,也不乏具備快遞經營資質的快遞網點開始使用。「一些快遞網點本身也是社區團購代收點。何況使用多多買菜的系統是免費的。」
「多多買菜只為站點提供軟件,不抽佣金也不截留取件碼,也沒有終端品牌,所有信息數據都回傳快遞公司。這些都是市面上既有的一些快遞系統不能提供的。」上述人士補充道。
「我們這邊城市的推廣人員大概有將近30人,上周每人每天能發展4家左右。」某城市多多末端站點系統推廣人員之一告訴透露,補貼是一方面,當地一些快遞企業也在主動推動旗下站點使用這套新的系統。「只是提供一套收發系統」、「不會給網點和驛站太多約束」是推廣者們當下最常傳遞的信息。
目前,在各短視頻、社交平臺中,都能看到上述系統相關的推廣內容。
其中一位河南鄭州當地的推廣人員描述,「一經入駐」,站點會獲得四方面的補貼:
入駐補貼3000元,會分為3個1000元分別在「在網」的第30天、60天、90天解鎖,而「在網」的定義是日出庫訂單大於等於50單。
包裹補貼,根據每日出庫訂單量階梯提供。當前的規則是,日出庫訂單量達50、100、200、400、800單對應15、30、80、200、500元。不過該補貼僅適用於「實驗期」,未來具體的補貼標準會根據前期線下情況調整。
免費短信和智能語音通知,包含2年的免費取件通知和3個月的智能電聯通知。
PDA和打印機。
從推廣人員們的所在地區來看,該系統已經在福建、河南、山東、湖北、陝西、安徽、上海等各地開始滲透。但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入駐前,暫無統一資料可供參考,如需入駐可提供上門安裝。
「這套規則還是挺吸引人的,我去年光信息費就花了1萬多塊錢。」一位快遞驛站的經營者如是説。
「現在相當於一天撿80元。」另一位快遞站點經營者告訴億邦動力,自己和身邊的一些站點工作者還來不及想太多,先入駐「至少有羊毛可薅」。「不過現在系統還比較簡陋,只有一些基礎功能。」
「做了驛站這麼多年,其實最關注的不是有多少補貼,而是在退貨寄件的時候,能不能支持更多電商平臺,這樣才能多賺一點。」另一位還在觀望的快遞站點經營者如是説。
另有經營某快遞超市的「老炮」告訴億邦動力,從終端驛站方面來看,此前已經在經營驛站的站長,在考慮換系統時還是會很謹慎的。「因為一點蠅頭小利失去原有驛站的經營資格,人家在邊兒上還會再開一家,以后訂單量被分流,可能還沒現在多,除非是從無到有,直接使用還可以。」
這份「謹慎」來源於,在這套系統在各地剛剛開始推廣時,就有菜鳥驛站站長收到通知,使用第三方寄遞系統操作包裹入庫屬於違規行為,一旦發現立即清退並全國通報,不能再次申請經營。
關於菜鳥加強驛站管理的截圖
流傳在某快遞網點社羣中的一份宣傳資料顯示,「多多買菜代收點目前已與中通、圓通、申通、韻達、郵政、極兔、百世匯通等快遞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打通簽收系統」。
某社羣中「多多買菜代收點」推廣海報
阿里巴巴財報披露,2021財年,剔除與阿里巴巴集團關聯交易收入后,菜鳥實現外部收入372.5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8%;第四季度外部收入99.59億元,同比增長101%。
由此可見,不論從完善自家電商服務體驗,還是從收入想象力方面,「拿下」快遞最后一公里,對於電商企業本身的價值都無需多言。
只是,行業里還需要一套新的系統嗎?
顯而易見,在電商支線的戰場上,特別是末端快遞的擴張層面,仍有大量未開發的處女地。
與此同時,產生的爭議則在於:允不允許更多的主體來參與到末端快遞的投入上?社區配送有沒有必要存在多個競爭主體?以及潛在競爭者如何突圍?
例如,拼多多的「終端」還稱不上是一個快遞物理網點,更大程度上更像是一個快遞系統或者軟件系統。而這類型的組織,是否要受到相關監管部門的管理,以及管理的分寸在哪里。
同樣,從運營者的角度而言,以社區團購(本地生活服務)為節點的新興業態,如何處理好自己的業務邊界,既是商業佈局需要考慮的要素,也是社會和市場需求需要平衡的新問題。
消費者是否需要更多的「驛站」選擇?對於早期進入者而言是否可以容納其他競品?如何才能避免「二選一」等惡性競爭問題?這對於規範市場監督管理者而言,也是新的課題。
比如,對於一家餐館而言,可以用支付寶收款,也可以選擇微信支付;可以對接美團外賣,也可以接餓了麼。但商家后端的收銀系統、訂單管理系統,只可能選擇一家。
同樣,一個小區里面,可以有豐巢快遞櫃,也可以有京東快遞櫃,但物流系統則是獨立的。如果兩家公司在數據、系統和利益機制上沒有商量好,則有可能出現不兼容。
「很多掛牌驛站,是不能收社區團購訂單的,拼多多可能是想解決自己買菜業務的末端服務問題。」一位社區團購從業者提供了一份某驛站的通知,收取任何第三方社區團購訂單包裹都需要報備。「實際上就是個説法,你搜索下,幾乎沒有品牌驛站同時經營社區團購的。」
事實上,社區團購的訂單服務確實是新管理系統的空間。菜鳥曾經很好的解決了傳統電商快遞終端的管理和效率問題,但全新的業態社區團購,行業里還沒有解決方案。
「現在社區團購每天幾十單,各平臺都有,每家隨貨送來一大堆表格。」有團長告訴億邦動力,社區團購訂單非常複雜,每樣東西儲存條件不同,每個訂單都要經歷拆件儲存再對照表格到處找貨交付。很多時候物流還會漏送商品。
「如果有一套系統能夠開放、準確地管理這類訂單,工作會順利很多。如果還能同時收發快遞拿到增收,就更好了。」前述團長表示。
而原本的快遞站點,似乎也期待新系統的出現。「我們其實也希望能打破一下現在的格局,這樣我們的成本能低一點,起碼在一段時間里能低一點。」有站點經營者如是説。
如同神經末梢一般的小區戰場存在多重業態。生鮮電商、社區團購、同城零售、本地生活、即時便利……消費者選擇變多的同時,也定然促進訂單履約的創新。
菜鳥驛站、兔喜超市、媽媽驛站、韻達快遞超市、喵站、百世鄰里、驛收發……眾多驛站琳琅滿目,僅菜鳥驛站就曾設下了3年內佈局10萬個社區級站點的目標。
而拼多多的系統想要入局,本身就是在「飽和競爭」中尋找替代機會,難度可見一斑。如何找到有效的突破點?
誠如上述快遞行業人士所説,在系統和服務水平一致的前提下,驛站選擇哪個系統的最終依據,是「訂單更多」;快遞公司選擇哪個系統的最終依據,是「能給到的訂單更多、使用成本更低」。因此,新玩家的突破口,其實並非補貼邀約站點,而是真正打通和快遞公司的合作。
2021年3月,拼多多在財報會上透露平臺日均訂單量已經超過1億。而當時的全國日均業務量剛剛超過2.4億。從包裹數量上來看,多多已經可以為快遞公司和驛站提供訂單量上的基礎支持。而在成本方面,其實也恰巧趕上了快遞行業的「敏感期」。
去年前三個季度,快遞行業全局陷入「焦灼」狀態。除了疫情增加投入的反饋,新快遞玩家進入引發的價格戰,更是讓連年下降的快遞單價到達了新冰點,甚至一時出現了「幾毛錢發全國」的狀態。雖然在年初,各家快遞數據有所緩和,但經歷過艱難時期的行業,對成本的重視度一定有了新的變化。
當然,從京東的物流重佈局和菜鳥從系統到線下的延伸都可以看到,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只靠一個系統遠遠不夠,全國網絡的培訓、管理、運營都存在挑戰。但在這個時候入局,起碼是一個好的時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億邦動力」(ID:iebrun),作者:石航千,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