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關於金融支持製造業、外貿,養老保險、銀行股等話題,聽聽銀行、保險機構一把手怎麼説!

2022-03-03 18:28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邊萬莉 北京報道 金融如何支持實體經濟穩增長?政策性金融和商業金融在穩外貿方面有哪些區別?買房還能升值嗎?銀行股能不能買?養老保險體系「三支柱」發展如何?

  對於上述熱點話題,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胡曉煉、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陳四清、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中國人壽保險集團黨委書記白濤、中國太平保險集團董事長王思東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進行了迴應。

  進出口銀行胡曉煉: 政策性金融支持外貿的兩個特點

  「我們提供融資支持的對象不是特定類的企業或特定的領域。我們既支持大企業,更注重支持中小企業;既支持中資企業,也支持外資企業,這些都是無差別的。」

  胡曉煉表示,「六穩」「六保」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保持外貿穩定。對於外貿的金融支持就是中國進出口銀行的主責主業,我們一直把支持外貿高質量發展作為金融服務重要內容。

  政策性金融和商業金融在支持外貿方面有什麼區別?胡曉煉解釋説,政策性金融在支持外貿方面有兩個特點:一是政策性金融支持外貿是雪中送炭的;二是政策性銀行通過同業合作,能夠把政策性金融和商業金融的力量結合起來。

  什麼叫補貼?胡曉煉表示,按照WTO的界定,一是要看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資源是不是無差別的,還是説只針對某一類企業或某一類領域、某一類產品提供金融信貸支持。二是提供的貸款利率是不是顯著低於市場平均水平。「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我們對外貿企業提供的融資支持絕對不是補貼。作為政策性銀行,特別是官方出口信用機構,我們和國外的官方出口信用機構一樣,都可以對外貿企業提供支持。」

  對於記者提出的「金融對出口支持力度持續加大,是否為實際的出口補貼」這一疑問,胡曉煉表示:「我們的利率是按照市場化原則提供的,進出口銀行的資金也是從金融市場融資來的,融資成本也是不低的,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在金融市場的發行利率、發債利率差不多,我們的經營實行保本微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會也不可能以大幅度低於市場平均水平的利率給外貿企業提供補貼。」

  工行陳四清:為「專精特新」企業制定專屬方案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也是金融的宗旨。」陳四清説。

  他表示,2021年,工行各項貸款增量創下新高,並且重點投向了實體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新發放製造業貸款、普惠貸款的平均利率在2020年的基礎上又有下降,2020年本身的降幅也是比較大的,2021年又有進一步的下降,有效幫助了製造業企業,特別是中小型製造業企業降本增效。

  據陳四清介紹,服務工業、製造業是工行的傳統特色。近年來,工行重點圍繞「製造強國」建設,積極推動解決製造業金融服務的痛點、難點和堵點。主要採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第一,加大貸款支持力度。近三年,工行新增製造業貸款分別超過1000億元、2000億元和3000億元,累計增幅超過40%,貸款余額率先突破2萬億元。「十四五」期間,工行力爭製造業貸款余額率先突破3萬億元。

  第二,助力穩鏈固鏈。2021年末,工行對製造業中的產業鏈核心企業的融資余額超過7500億元,為產業鏈上下游製造業企業融資超過3000億元。

  第三,突出重點領域。完善「信貸+非信貸」綜合服務體系,不僅僅是在信貸方面的支持,工行也通過打造製造業金融服務「立交橋」,助力製造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末,工行的戰略新興產業融資余額突破1萬億元,支持了國產大飛機、「復興號」高鐵等「大國重器」的製造。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專精特新」企業,工行設立了專門的機制, 出臺「專精特新」企業服務專門規劃,開展了「專精特新·春風行動」,全行組建了11家總行級科創企業金融服務中心、100家特色支行。同時,為「專精特新」企業制定了專屬方案。推出了「專精特新貸」專項融資方案,全方位對接「專精特新」企業金融需求,為6000多家「專精特新」企業主動授信。數據顯示,2021年末,「專精特新」企業授信客户超過1.5萬戶,融資余額超過1000億元,增速超過18%。

  建行田國立:買房能升值的時代已經過去,大的銀行股不適合做短線

  「買房能升值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田國立表示,從理財的角度來講,租房也可以,因為現在大家不會總想着買了房以后能升值,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即便升值,套現起來也都非常難。其實房地產不是一個特別理想的資產買賣,中國隨着市場成熟化,依靠租賃這個時代肯定很快就會到來。

  在他看來,今后房價再怎麼降也很難真正解決工薪階層住房問題,特別是滿足普通老百姓、沒有積蓄的、進城務工、新市民這些階層的住房需求,未來是需要靠租賃住房來解決。「我們強調以人民為中心,住房市場必須要理性地控制,必須要有一種新的模式。」

  「好在我們有一些政策性的、制度性的優勢。但是怎麼用金融的市場化手段,逐步把這個優勢變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動能?」田國立表示,如果圍繞這個持續設計金融產品,大家會看到一個新景象,那就是未來很多居民會逐步習慣於租賃。歸根到底還是落實這麼一句話,「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值得一提的是,當被記者問到「大型銀行股價較低、市淨率不高,如何讓銀行的股價更加真實反映其價值」時,田國立表示:「準確地講,2008年次貸危機以后,傳統商業銀行的商業模式越來越不被投資者看好,往日輝煌不再現了,市淨率由原來的2倍以上變成了1倍以下。在這個情況下,中國和世界接軌非常緊密,金融某種意義上是無國界業務。目前中資銀行A股平均市淨率基本是0.66倍,H股平均是0.47倍,高於日本的0.44,低於歐洲的0.72和美國的1.42倍。所以,實際上這些是對傳統金融認知的問題,就投資本身來講,我覺得還是合算的。」

  田國立認為,從大起大落的角度,大的銀行股都不適合做短線,但長期來講,銀行的股息率已經遠遠高過理財產品了,同時持有之后還有獲利的機會。

  中國人壽白濤:參與「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建設

  「保險業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就是它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白濤説。

  社會保障關係千家萬戶,關係每一個老百姓的利益,關係民生福祉,也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養老是老百姓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養老保險在居民養老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養老體系有三大支柱,第一、二、三支柱分別是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等)。

  據白濤介紹,中國人壽發積極參與「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其中,第一支柱方面,管理社保基金規模近300億元。第二支柱方面,提供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管理全流程服務,目前管理企事業單位養老金規模約1.2萬億元,為32個統籌區提供職業年金管理服務,服務企業年金客户近3萬家。第三支柱方面,開展長期護理保險,保障人羣超2300萬人;承保具有養老屬性的保險業務超過5200萬件,積累的準備金約1.7萬億元。

  同時,健全服務健康支撐體系。白濤表示,中國人壽發揮保險資金周期比較長的特點,設立了大養老基金,在華南、華北、華東和西南等地,投資了一批養老機構。現在陸續開始運營,提供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等多層次養老服務。另外,圍繞健康管理需求,成立了大健康基金,已經投資了40多家企業,對醫療、醫藥、醫院的服務進行資源整合,為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方面的服務。

  中國太平保險王思東:深耕大灣區

  金融業在支持大灣區建設方面有哪些新的探索和突破?

  據王思東介紹,2019年,中國太平保險率先發布了《中國太平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白皮書》,圍繞服務灣區,創新保險產品,促進大灣區居民互聯互通和港澳民生保障。例如,創新推出了港珠澳大橋跨境車輛保險,建立了粵港澳三地通保通賠的機制,實現了三地保單、一地購買。另外,還推出了大灣區的專屬重疾保險,還有跨境醫療保險,為灣區居民提供保險服務。

  王思東進一步表示:「我們還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的優勢,為大灣區建設提供資金支持。比如,我們和招商局、華潤集團等共同發起設立了100億港元的大灣區共同家園基金;去年底,我們在深圳設立了65億的中國太平醫療健康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目前中國太平在大灣區的在管投資項目總金額大數是500個億。去年12月,我們還成功舉辦了首屆大灣區保險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促進了大灣區保險業國際交流。」

  王思東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們將繼續立足港澳、深耕大灣區,制定了服務灣區的三年行動計劃,希望通過一個一個具體項目的落地,來體現保險業服務大灣區建設的成效。」一是做好「澳車北上」、「港車北上」政策的落地工作;二是配合監管部門開展跨境「保險通」;三是參與和推動跨境保險服務中心建設。

  另外,「我們還將在大灣區佈局養老社區,建設好中國太平醫療健康科技產業園區。此外,我們還將加大力度引入一些國際的優質資源落地大灣區,去年我們已經做了比較有意義的嘗試,在共建「一帶一路」、促進雙循環、促進港澳更好融入國家大局中發揮積極作用。我們對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充滿信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