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B輪融資數億元后,伽奈維醫療要做什麼樣的「腫瘤微創機器人」?

2022-03-03 18:13

在微創腫瘤醫療器械的賽道上,浙江伽奈維醫療還是個新名字。但從創業到現在,公司已經在這個行業中佈局了八年。

憑藉一批成熟的介入耗材產品,伽奈維醫療順利拿證並上市銷售。后來,從研發和生產腫瘤微創耗材產品,到逐漸走上微創機器人的道路

2月14日,伽奈維醫療宣佈完成B輪融資,獲得杭實資管、海爾資本、老股東海邦灃華的數億元投資。本次融資后,伽奈維醫療將進一步推進臨牀驗證和新產品研發。

在2022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大會上,雷峰網&醫健AI掘金志,與伽奈維醫療副總裁、技術總負責人陳強,以及智能醫療事業部研發總監斯輝健,從器械生產商的角度,剖析微創腫瘤行業的臨牀需求、伽奈維醫療在行業風口中的立足點,以及創業八載以來的技術和產品籌劃。

做一家微創腫瘤平臺化公司

2014年,伽奈維醫療成立。

截止目前,伽奈維醫療研發中心分三個獨立事業部運營:設備事業部、耗材事業部、智能醫療事業部。

陳強擔任技術總負責人,斯輝健擔任智能醫療板塊負責人,領導算法開發團隊和機器人團隊,負責CT引導穿刺介入手術導航系統的開發。

成立之初,伽奈維醫療專注在微創耗材領域,搭建了自身的技術平臺和產品線,並同步對接臨牀資源和耗材加工產業鏈。

有了耗材領域的積澱后,伽奈維醫療在2016年投身微創機器人賽道。

據雷峰網(公眾號:雷峰網)《醫健AI掘金志》瞭解,公司已完成兩輪融資,分別為2020年12月A輪融資、以及2022年1月的B輪融資。

目前,公司已經開發出腫瘤微創、外周介入、精細外科、智能醫療四個領域的產品線。

在能量消融方面,爲了應對不同的腫瘤適應症,伽奈維醫療佈局了四種產品:

• 腫瘤射頻消融:主要應用於各種實體腫瘤的局部治療,比如早期腫瘤的根治性治療和晚期腫瘤的姑息治療。射頻消融產品配備大功率能夠快速消融,針對大體積不規則腫瘤進行適形高能消融。目前,伽奈維醫療已設計出一系列一次性使用射頻消融電極針,如雙極射頻消融電極針、冷循環尖端可調單針、冷循環尖端固定電極針。

• 陡脈衝電場(納米刀):陡脈衝電場治療方式是微創介入類腫瘤治療最新技術,通過納米脈衝電場誘導腫瘤細胞凋亡。適用於肝肺等危險部位消融以及前列腺、胰腺等實體腫瘤。

• 微波消融:適用於肝腫瘤等實體腫瘤的消融,可同時雙源雙通道消融,消融時間短,消融區域呈現球形、消融效果可預測。

• 靜脈腔內射頻消融:適用於慢性靜脈疾病的治療,療效可靠、創傷小、疼痛輕並且術后恢復快。

值得注意的是,伽奈維醫療在射頻消融技術中加入了名為「呼吸漂移」的公司專利,能夠自動跟蹤人體呼吸運動,當顯示波形鎖定時表示處於最佳穿刺時隙,保證穿刺時呼吸位置與CT掃描時狀態一致,避免呼吸位移,從而實現高精度空間定位。

其次,在術前活檢和切除手術上,伽奈維醫療搭建了針對不同病變部位的一次性經皮穿刺活檢針,可用於甲狀腺,肺部,肝臟,腎臟,乳腺,前列腺、骨髓等組織病變診斷中,尤其是在婦科常見的良性乳腺腫瘤上,伽奈維醫療研發轉化了活檢和旋切的產品線。

伽奈維醫療在當前最複雜的軟組織機器人領域做了長期研發積累,通過高頻手術設備發展了精細手術,適用於皮膚外科、整型美容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婦科、肛腸科、骨科等領域。

此外,伽奈維醫療還在加速智慧醫療機器人的佈局,引入了牽星® GNV-F1  CT引導穿刺介入手術導航系統。該機器人導航系統為智能化穿刺介入手術提供了新標準,具有操作穩定、精準和靈活等特點,在提高穿刺成功率、減少併發症、降低操作難度、縮短培養周期等方面優勢明顯。

對於以上產品線的設計,陳強表示,「從技術角度來説,無論是射頻、微波、激光、納米刀還是冷凍消融,沒有一種產品是通吃的,病人會有各種各樣的適應症。在外科醫生看來,它們組合起來纔是一套手術刀。」

去年年底,針對腫瘤、肝癌和靜脈曲張的多通道射頻消融系統都已經進入註冊和臨牀階段。經皮活檢針系列、腫瘤射頻消融針系列產品已上市銷售。

微創腫瘤背后的行業難點

目前,隨着影像學等科學技術的成熟,治療腫瘤的手段已經不再侷限於傳統手術、化療、放療,介入治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技術的成熟為腫瘤治療提供更多解決方案。

作為介入治療的一種,腫瘤微創消融治療技術包括熱消融和冷消融,如微波、射頻和冷凍消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進入國內市場,並迅速興起,目前已經成熟應用於肝、肺、腎等多種實體瘤的治療當中,適用癌種超過 80%。

這種無需開刀的介入性治療方案,可以實現在小創口下完成腫瘤治療,患者痛感減輕,無需全身麻醉,恢復時間也將大大縮減,對於高齡或者身體狀況不佳的患者也同樣適用。

其中,針對軟組織的微創機器人,正在吸引着一大批從業者的加入。

2000年至今,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幾乎壟斷這一市場達二十多年,也驗證着軟組織手術機器人是當下商業化最成功的手術機器人領域。目前,軟組織機器人在泌尿外科、婦科、普外科都擁有較好的應用,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有望達180億美元。

儘管前景向好,但是微創機器人仍然面臨一些落地上的難題:

量產難。微創醫療器械屬於動態的動力結構,需要配合醫生穿刺率、手感取樣、超聲顯影等諸多問題,當所有的性能都集中在一個極小的硬件上,複雜度高、產能低。

關鍵性能迭代與標準化。換用微創機器人做手術,很多醫生強調觸覺反饋,但不同的醫生感受不同,對器械的品質和標準化都是考驗。

難以找到適用於智能介入穿刺醫療的機械臂。通用機械臂雖然很容易買到,但難以適應微創介入手術的要求,比如在安全性、承載的力矩、力反饋精度方面,通用機械臂無法達到臨牀設計要求。

陳強表示,「精準、微創、智能是我們的研發方向。精準是微創的一個必要條件,而智能化是方向。醫療器械行業的臨牀標準化,不可能短期內建立,需要很多企業都來做,問題暴露出來才能對症下藥。另外,我希望醫生用户們降低對微創智能機器人的過高預期,看到它好的一面,這樣才容易落地。」

2025年,等風來

2022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大會上,浩悦資本合夥人楊振軍也提到,國內正向着「機器人公司收購耗材公司」的方向發展,並體現出微創化、精準化、可視化、智能化的技術趨勢。

機器人公司輸出可視化、導航定位和操作能力,提高手術效率;耗材公司輸出多品類的高精度產品,產品生產線以及臨牀資源,或許能夠打破耗材行業整體的小散亂、行業集中度尚低的困境,打造手術機器人上下游市場壁壘。

總體而言,中國手術機器人的滲透率與國際相比仍然很低。以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例,截至2020年底,中國僅安裝189台,手術滲透率僅0.5%。

而美國同期已安裝3727台,手術滲透率達到13.3%。這也給國內手術機器人玩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從2018年開始,由於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第一批專利保護陸續到期,美敦力、強生、西門子、史賽克等醫械巨頭開始入場。

2025年,隨着達芬奇機器人專利的陸續失效,國產機器人企業迎來新一輪的產業機會,他們能否抓住這次機遇?

雷峰網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