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3-03 03:00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晨陽】面對俄羅斯的空中優勢,儘管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多次向美國、德國以及其他北約國家請求在烏克蘭設立禁飛區,但均遭到拒絕,美國總統拜登更是明確表示「不會冒着與俄羅斯發生衝突的風險在烏克蘭設立禁飛區」。
S-400遠程防空系統令美軍忌憚。
美國《防務新聞》3月2日詳細解釋了美國方面的顧慮。前F-16戰鬥機飛行員、美國米切爾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希瑟·彭尼表示:「儘管我們很想説設立禁飛區超級簡單、手續清晰,但事實並非如此。」
白宮新聞祕書普薩基在新聞發佈會上也表示,「這(在烏克蘭設立禁飛區)不是一個好主意」,拜登不想冒險讓美國與俄羅斯發生衝突。「這樣做基本上就是意味着美軍將擊落俄羅斯飛機,絕對將導致衝突升級。」
彭尼進一步介紹説,要使禁飛區的限制可信,美國或其他北約國家必須擊落任何進入該禁飛區的俄羅斯飛機或防空系統,否則「俄方不會相信美國會開火」。「如果美國或北約宣佈禁飛區但不執行,它就相當於紙老虎」。彭尼形容説,「爲了禁飛區的限制真實可信,我們必須準備好對俄羅斯開第一槍。但與俄羅斯展開激烈的戰爭是美國政府一直小心避免的事情。」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的國防政策專家約翰·維納布爾對此表示贊同。「在烏克蘭設立禁飛區,在俄總統普京心中就意味着宣戰」。
報道還對比了美國當年在伊拉克設立的禁飛區。海灣戰爭后,美國拉着盟友在伊拉克北部和南部分別設立了禁飛區,代號「北方警戒」和「南方警戒」行動。當時美國軍機從北部的土耳其因吉爾利克空軍基地和南部位於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巴林的空軍基地起飛,與英法等盟國戰機一起巡邏,並依靠E-3預警機提供禁飛區的空中情況。
即便當時伊拉克軍機性能落后、數量很少,但仍多次挑戰禁飛區,美軍在1991年3月擊落了兩架伊軍蘇-22攻擊機、在1992年和1993年又接連擊落兩架伊拉克戰鬥機。
美國承認,維持禁飛區對於美軍來説也相當吃力。曾於1998年到1999年期間指揮「北方守望」行動的美國退役空軍中將戴夫·德普圖拉表示,每個伊拉克禁飛區通常需要部署50架美國和盟友的飛機才能維持每天的例行巡邏,如果要保持「全天候巡邏」,則需要更多飛機。
德普圖拉説,按照烏克蘭方面要求的「在該國上空進行全天候空中巡邏」,考慮到烏克蘭的國土面積是伊拉克禁飛區的兩倍多,需要美國和其他北約國家提供數百架戰鬥機。這也意味着數以千計的飛行員和后勤人員需要跨越多個基地來為這些戰鬥機進行加油、補充彈藥和維護保養。此外,它們的行動還嚴重依賴於空中加油機和預警機的支持,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更是天文數字。
報道還提到,美國在伊拉克設立禁飛區時,伊拉克的空軍、防空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幾乎全軍覆沒,美軍完全可以控制局勢。而烏克蘭的空軍戰機和防空導彈根本無力將俄羅斯軍機趕出其領空,反倒是俄羅斯已經基本掌握了烏克蘭上空的制空權,而且俄空天軍尚未投入全部兵力。這意味着北約想在烏克蘭設立禁飛區,不但需要直面俄空天軍的蘇-35、蘇-57等現代化戰鬥機,而且還需要壓制俄方防空系統,包括先進的S-400遠程防空導彈等。為此,北約需要出動F-22和F-35等隱形戰鬥機。
維納布爾強調,美國和其他北約國家很可能會在這類任務中損失軍機,但試圖在如此動盪的地區營救被擊落戰機的飛行員,「將挑戰北約戰場搜救能力的極限。」
彭尼表示,在過去的20年里,美國在全球大部分任何地方都保持着「事實上的空中優勢」,「我們真的認為擁有空中優勢是理所當然的,但如果未來與俄羅斯爆發戰爭,情況將不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