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2-25 22:22
當地時間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決定在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俄烏戰爭全面爆發。25日,烏克蘭國防部副部長漢娜·馬里亞爾表示,俄羅斯武裝力量正快速向烏克蘭首都基輔推進。俄烏開火的背后,北約東擴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北約數次東擴,步步緊逼
長期以來,北約在吸納成員國方面始終堅持「開放政策」,支持各國有權自己選擇同盟。從1990年至今,北約已經進行了五輪東擴,不少前華約國家以及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都成爲了北約成員。
1952:土耳其和希臘加入
1955:聯邦德國加入
1982:西班牙加入
(注:前三次擴張,發生在蘇聯解體前,並沒有算入如今大家提及的北約五輪東擴)
1999:匈牙利、捷克和波蘭加入
2004: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脱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和斯洛伐克加入
2008:克羅地亞和阿爾巴尼亞加入
2017:黑山共和國加入
2020:北馬其頓加入
烏克蘭方面此前公開表示有意加入北約,相當於北約東擴至俄羅斯家門口,並部署大量先進進攻性戰略武器。當前,無論是哪個國家遇到類似情況,都無法高枕無憂。俄羅斯對於北約東擴計劃的敏感性可想而知。此前普京也指出,「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那將對俄羅斯安全構成直接的威脅」。
北溪2號受阻,俄方利益受損
此次俄烏危機可以説是一場人為製造的衝突,其中西方國家持續加大的制裁措施以及不斷宣揚的侵略言論難辭其咎。
俄羅斯苦西方國家對其制裁久已。俄烏矛盾與衝突導致美國、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的地緣政治風險長期持續存在。西方國家從2014年起已開始對俄羅斯實施制裁,運用金融制裁和技術封鎖等手段對俄支柱產業進行精準打擊。俄羅斯的GDP增長、與西方的金融和貿易活動都深受影響。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俄羅斯是能源大國,歐洲國家也有巨大的能源需求,其中的供需關係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此前德國不顧美國製裁,堅持推進北溪天然氣管道項目。
德國極力推進北溪2號項目建設有其原因。該管道由俄羅斯經波羅的海海底通到德國,與此前鋪設的北溪天然氣管道平行,運行后將經由波羅的海直接向歐洲輸送能源的能力翻倍,達到每年1100億立方米。可如此高的運力並非人人叫好。
美國、烏克蘭和一些北約盟國,例如波蘭等,在拜登政府上臺前就反對北溪2號管道項目,因為它將增加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並給俄羅斯利用天然氣做為地緣政治武器的可能性。因此,北溪2號項目的建設和審批也是一波三折,一直在經歷政治博弈。
而此次俄烏衝突中,北溪2號也是導火索之一。自衝突伊始,從美方的表態我們就可初見端倪。當俄烏戰爭還停留在口頭和紙面時,美方就已向俄方表示,將向德國方面施壓,要求其暫停北溪2號項目的運營進程。就此前經驗來看,即使沒有此次危機,西方反北溪2號勢力也會另尋理由以阻止其運行。
俄羅斯總統普京曾表態,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對俄羅斯的制裁無論如何都會實施。所以俄方也清楚,無論其如何選擇,在西方媒體的侵略言論和美方的施壓下,其對歐洲國家的天然氣和其他能源出口都將受阻。一方面,北約東擴,槍口已瞄準俄羅斯;另一方面,俄羅斯作為能源大國,能源出口為其收入的一大來源,能源出口受阻,直接影響國家經濟。老牌大國似乎想通過開火表明其不會任人宰割。
擔憂「鄰里效應」,未雨綢繆
2003-2005年,在前蘇聯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選舉舞弊抗議活動,推翻了格魯吉亞和吉爾吉斯斯坦時任總統的統治,並阻止了親俄羅斯的候選人在烏克蘭執政。克里姆林宮爆發了關於西方支持的反俄羅斯陰謀的激烈言論。
1922年起直至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烏克蘭一直是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91年烏克蘭獨立后,雖然在經濟層面上仍對俄羅斯有很高的依賴性,但政治層面上,烏克蘭在努力靠近歐盟和北約。2014年,時任親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被趕下臺,隨后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並在烏克蘭東部煽動武裝叛亂。
莫斯科在烏克蘭的政治影響力年復一年地下降,基輔政府在去年也對俄羅斯的要求採取了果斷立場,並且暗示它絕不會爲了調和與普京的關係而低頭。而歐洲國家似乎都支持烏克蘭的立場。與此同時,基輔方面正在擴大它與俄羅斯的歐美競爭對手間的安全合作。
普京擔心烏克蘭的局勢發展可能會影響到俄羅斯社會也不無道理。北約東擴,烏克蘭也有意向加入,曾經並肩前行的夥伴,如今卻各走各路。歷史經驗表明,鄰國的動盪或影響本國政局,這種「鄰里效應」確實存在。而此種現象至少會為俄羅斯社會提供可參考的例子,為破壞普京日益鞏固的政權埋下隱患。若任由此種浪潮發展,俄羅斯的穩定局勢必將受到影響。相比隨后局勢不穩定時再見招拆招,不如未雨綢繆,持續維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