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2-23 11:35
號稱第9藝術的電子遊戲可以滿足人們的各種幻想。你可以在峽谷中縱橫全場,豪取五殺;在棋盤上經過精準計算,擊碎對手頭像之后輕飄飄發出一個表情「打得不錯」;在炙熱沙城中一人一槍,一夫當關;在幻想大陸中帶着萌寵一同冒險,尋找惡龍和它守護的寶藏;或是乾脆僅僅在一座失落的神廟中進行「有氧運動」,一直跑到手機沒電,等等等等。
如果説遊戲開發者是創造這萬千世界的上帝,那麼遊戲引擎就是他們手中最有力的工具。在它們之中,有一個大寫字母「U」分外顯眼,這就是足以被稱為通用遊戲引擎龍頭的unity。
核心看點:Unity 的主要優勢
1. 跨平臺發佈:遊戲開發者只需要寫一套程序,Unity即可以跨平臺發佈,無視安卓與 iOS 編程語言的不同。
2. 多平臺支持:Unity 是覆蓋平臺最全面的引擎:Windows,Mac,安卓,iOS,PS,Xbox, switch,Oculus Rift等 20 多個硬件平臺,凡是你能想到的都支持。
3. 強大的數據分析功能(廣告收入):手遊的成功非常依賴數據分析和持續運營,這是手遊王者Unity 的巨大優勢。而Unity 將廣告植入遊戲中帶來的營收入佔 Unity 總收入的 60% 以上。
4. AR/VR 遊戲主導地位:作為目前頭顯硬件市場的霸主,三星 VR 平臺和 Facebook 的 Oculus 平臺上基於Unity開發的遊戲分別佔90% 和 85%,而AR/VR市場增速預計將高於整個遊戲行業。
先來看一組數字。
截至2020年Q4,全球使用Unity開發的應用月下載量為50億次,在移動平臺、PC和遊戲主機上使用Unity製作的遊戲佔比超過50%,在排名前1000的移動遊戲中佔比更高達72%,運行Unity作品的不同平臺數超過20個,使用Unity製作或運營內容的月活用户數為39億,更有150多萬創作者分佈在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而這就是這家「剛剛成年」的遊戲引擎公司創建18年來交出的答卷。
Unity揚帆起航
2004年,三個來自冰島、丹麥、德國的二十出頭的小夥伴David Helgason、Nicholas Francis、Joachim Ante懷揣着對遊戲的憧憬和熱愛聚在一起,在丹麥哥本哈根一間昏暗的地下室創立了Unity。
作為曾經的遊戲開發者,他們對當時行業痛點無比了解:遊戲引擎長期被巨無霸公司壟斷,無數的遊戲愛好者與開發者急需一款好用且便宜的開發引擎。三人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讓遊戲引擎大眾化(Democratizing The Game Engine),而這份初心也給Unity注入了與衆不同的血液和靈魂。
揚帆起航,説干就干。2005年,初版Unity在蘋果公司的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發佈,並開放使用。不過彼時的Unity僅僅只是一款面向Mac OS X平臺的遊戲引擎,首秀勉強算是驚艷,之后的發展也不温不火。
2008年成爲了Unity發展的重要節點。當年,蘋果AppStore開啟了移動互聯網淘金熱,而Unity也終於找到了自己最紮實的發力點,隨后獲得多筆融資,搬家硅谷,一切都是那麼的水到渠成。
2013年左右,Unity通過低端路線已經拿穩了AppStore和GP總榜2000名以后的80%遊戲開發者,每天有三千萬新增。但同時,低門檻和通用性使得Unity逐漸暴露無法獲得高端開發者青睞的瓶頸。於是,Unity創始人兼CEO David Helgason 招攬了前EA CEO John Riccitiello,一位擁有豐富遊戲工作室運營經驗的EA老兵,主攻3D與高端,不斷優化工具性能,並且推出Unity Asset Store(素材商店),提供海量開發所需素材。
結果極為耀眼。如今王者榮耀、原神、爐石傳説等頭部大作均使用了Unity引擎,而Unity也不再是當年只有靠神廟逃亡和紀念碑谷撐門面的小白。
時間來到2020年9月18日,超級獨角獸Unity在紐交所上市,首日收報66美元,較發行價上漲31%,市值高達180億美元,「U」字旗開始在一段更偉大的航路之上飄揚。
差強人意的業績
但偉大航路並不是那麼好征服的。
去年,Unity的業績維持了此前的良好增長勢頭,截至Q3 收入為2.863億美元,比2020年第三季度增長43%。但利潤方面至今仍是虧損,且營業虧損還有加大的現象,從去年同期的1.95億美元擴大至3.7億美元。
Unity公司營收主要分為Create創作, Operate運營和 StrategicPartnership戰略合作伙伴三部分。創作和運營的收入分別為8370萬美元和1.85億美元,比2020年第三季度分別增長34%和54%;戰略合作伙伴和其他收入為1760萬美元,比2020年第三季度減少3%。
創作部分是軟件收入。目前 Unity引擎收費分為四檔:個人版免費,面向年收入 10 萬美元以下開發者;年收入10-20萬美元的開發者則必須選擇399美元/年的Plus版或以上;年收入20 萬美元以上的開發者則必須選擇1800 美元/年的Pro 或2400美元/年,且至少20 份起售的企業版。
運營部分則是廣告收入。值得注意的是,Unity運營收入持續遠高於公司整體增速,且收入貢獻佔比也持續提升,2020全年高達60.6%,使Unity隱隱有成為隱藏成遊戲引擎公司的廣告公司的跡象。財報數據顯示,公司毛利增長大部分是由銷售費用的提升換來的,所以盈利潛力依然「捉急」。
另外,公司戰略合作伙伴業務是一些單獨合作案例,並無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至於其他業務大部分都是素材商店30%佣金的收入,並沒有太大潛力,佔比則在持續萎縮。
競爭對手唯Unreal
在討論Unity競爭對手時,首先要清楚的一點是並不是所有的遊戲引擎都可以直接對比的。
目前全球遊戲引擎主要分為開源引擎和自有引擎兩類。
業界大廠都傾向於追求深度定製化的自有引擎,來打造長周期高投入的3A遊戲大作。比如Valve旗下大名鼎鼎的《反恐精英》就基於Source引擎打造,在FPS(第一人稱射擊)遊戲開發方面具有獨到優勢;而像EA的Frostbite ,育碧的AnvilNext,動視的IW等等也都各有所長,並不適合與Unity這種跨平臺通用引擎相比較。
Unity較為合適的競爭對手則非Epic的Unreal虛幻引擎莫屬,因為兩者定位都是中腰部客户,走得是通用平臺路線。在這個領域,Unity與Unreal頗有些「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的味道,而兩家實力也各有千秋。
主機端Unreal優勢明顯
數據顯示,在主機遊戲領域,如動視暴雪、EA、Take-TWO、育碧等大廠的王牌產品均以自有引擎為主,而部分大廠的二線產品或中部主機開發商則更多采用Unreal引擎。
PC端Unity領先
Unity引擎上手門檻低、功能齊全、插件豐富,廣受用户歡迎,在Steam為主的PC市場市佔率大幅領先。數據顯示,2021年使用Unreal引擎的遊戲總量僅為Unity的29%,不過這個數字在在線人數峰值超過1000的精品遊戲中則變成了52%。這説明Unreal上手難度大,但開發出精品遊戲的概率相對較高。
移動端Unity大優
對於移動遊戲開發者來説,只需要寫一套程序,Unity就可以跨平臺發佈,即使安卓與 iOS 的編程語言不同,這也大大助力Unity拿下了移動遊戲市場。Unity官方統計,2020年移動遊戲開發引擎中Unity的使用佔比為61%,緊隨其后的是各大廠商的自有引擎,而Unreal則僅佔比為 5%。
收費模式Unreal或更合理
前文説過已經説過了Unity的收費模式,但也暴露了其一個弱點,即單一引擎工具收費很難有好的前景,畢竟按人頭/每年收費的天花板基本清晰可見。再者,Unity的大部分客户都是小型開發商,圖個簡單便宜,要提價也不容易。
而反觀Unreal引擎,基本就是個免費工具。要麼不允許發行商業性作品,要麼就在商業性產品生命周期內總營收超過一百萬美元后收取5%的分成費用,相對更為有前景和潛力。
Unreal背靠大樹好乘涼
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在技術力方面,背靠大股東騰訊的Unreal做得更好,資金也更加雄厚。
潛在增長空間
對於目前還在虧損的Unity來説,預計短期內仍無法達到盈虧平衡,但一些新的趨勢或許會帶來潛在的增長空間。
移動遊戲市場遷移浪潮
疫情正在加速推動用户移動化遷移,有利於移動遊戲端佔據優勢的Unity。相關數據顯示,全球移動遊戲用户月度使用時長、下載量、以及月度支出從2019年底開始均呈持續上升態勢。尤其是月度支出方面,從2019年底到2021年中一年半的漲幅就超過31%。
遊戲內廣告變現
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遊戲內廣告支持的規模將達到1309億美元,對應5年年複合增長率為32%。而Unity以運營業務成就了移動端的頭部分發平臺將充分獲益。
VR/AR硬件與元宇宙的加速發展
研究公司IDC數據顯示,AR 和 VR 頭顯2021全年全球出貨量預計將接近1000萬台,同比增長 348.4%。而隨着蘋果和Meta等科技巨頭持續發力,2025年AR 和 VR 頭顯的出貨量預計更將達到3280萬台。
而Unity 在AR和VR遊戲領域則是絕對領導者:作為目前頭顯硬件市場的霸主,三星 VR 平臺和 Facebook 的 Oculus 平臺上基於Unity開發的遊戲分別佔 90% 和 85%。
非遊戲領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Unity在遊戲之外的領域其實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包括建築,電影,工業設計等等。尤其是近來大火的自動駕駛領域,Unity能以搭建模擬真實世界場景的仿真平臺的方式發光發熱,合作伙伴包括百度、微軟、沃爾沃等等。
「我們相信更多的創作者會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這是Unity一直以來秉承的理念;而「U」字旗能否在偉大航路上繼續乘風破浪,讓我們拭目以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