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英偉達鯨吞ARM落敗、AMD收購賽靈思在即,半導體行業寡頭化加速?

2022-02-14 19:20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閲號:techsina 

  文 | Hernanderz

  來源:價值研究所  

  上周,軟銀官宣英偉達和ARM交易終結,這樁轟動一時的半導體「世紀聯姻」終究還是沒能逃過監管層的「棒打鴛鴦」。在收購告吹的同時,英偉達在資本市場也遭受了打擊,上周以兩連跌收盤,股價大跌超30美元。

  但幾乎在同一時間,另一個轟動半導體行業的收購案傳來了好消息——據外媒報道,AMD方面正式宣佈,收購賽靈思一案已獲得監管層的認可,全部條件均已滿足,預計將在2月14日左右完成全部收購流程。

  當然,除了英偉達、AMD,還有蟄伏中的英特爾和正在高歌猛進的高通,幾大頭部半導體巨頭都鉚足了勁搶奪市場。將賽靈思收入囊中之后,AMD的實力大為增強,必然要和身前的一眾競爭對手掰一掰手腕。

  不斷涌現的天價收購、你追我趕的新品研發,半導體巨頭們正在合力掀起一場空前激烈的「科技大戰」。

價值350億美元,賽靈思對AMD有致命吸引力

  事實上,市場對於AMD順利拿下賽靈思早有預期。

  今年1月27日,該收購案出現突破性進展。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局正式發佈公告稱,在經過歷時一年的審查之后,以附加限制條件的形式批准AMD收購賽靈思的股權案。此時,距離AMD首次提出以350億美元收購賽靈思,已經過去了一年半的時間。

  在此之前,AMD已經順利拿到美國和歐盟反壟斷機構的批文,中國市場監管總局等於為其亮起了通往終點的最后一盞綠燈。

  按照此前公佈的官方文件,AMD是以全股票的方式收購賽靈思。在收購完成后,前者將持有后者74%的股份,其余的26%股權由賽靈思原股東佔有。在管理層調整上,雙方也達成共識,將人員變動幅度降到最低,賽靈思CEO Victor Peng將加入AMD,負責賽靈思的具體業務和增長戰略。

(圖片來自UNsplash)

(圖片來自UNsplash)

  回顧AMD和賽靈思的收購案,雖然比不上英偉達和ARM那麼轟動,但也是充滿戲劇性,且過程同樣極為艱辛。畢竟和英偉達收購ARM一案類似,監管層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進行審查,以判斷AMD和賽靈思的結合是否會給半導體行業帶來壟斷危機。

  而這兩樁收購案的之所以走向不同結局,最重要的區別不在於收購發起方的英偉達和AMD,而在於被收購方的賽靈思和ARM。在價值研究所看來,賽靈思實力雖然不弱,但並沒有掌握足以顛覆行業格局的技術和業務,這是監管層最終放行的主要依據。

  衆所周知,ARM身處半導體產業鏈的絕對上游,掌握着接近50%的IP同業佔有率,業務範圍覆蓋CPU、GPU、ISP、通用模擬IP和射頻等,可以説是一隻手握住了大多數科技、半導體公司的命門。

  而且往細了看你就會發現,ARM最恐怖之處在於其手機應用處理器市場佔有率一直維持在95%以上,ARMV9架構對智能手機行業的重要性也無需贅言。所以當英偉達透露收購計劃時,最先跳出來反對的既不是直接競爭對手Intel、高通,也不是各國監管機構,而是微軟、蘋果等下游客户。

  相反,賽靈思雖然在被稱為「萬能芯片」的FPGA領域佔有統治地位,但FPGA芯片畢竟只是主流芯片的一個分支。而賽靈思和AMD的結合,也不會對整個芯片半導體市場形成壟斷威脅。

  衆所周知,賽靈思是全球領銜的可編程邏輯完整解決方案供應商,也是FPGA、可編程SOC和ACAP等的發明者,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半導體廠商。其中最令賽靈思引以為傲的,必然是FPGA芯片。

  FPGA中文全稱為可編程門陣列,是一種半定製電路中的典型集成電路。從市場角度來講,FPGA可以應用在信號處理系統、通訊設備、視頻轉播、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等領域。比如在最近幾屆奧運會上令人大放異彩的4K和HDR高分辨率視頻轉播設備中,就少不了FPGA的身影。

  成立於1984年的賽靈思,是FPGA領域當之無愧的霸主,而且自成立以來,賽靈思就保持相當穩定的發展節奏,至今只更換過四任CEO。如今加入AMD,對賽靈思來説是一次重要的轉變。

  雖然監管層認為這樁收購不會改變半導體行業的競爭格局或帶來壟斷威脅,但這次交易對AMD和賽靈思雙方來説重要程度一點都不低。

  一方面,通過此次收購和接下來的資源整合,AMD市場佔有率大幅上升,在體量上更接近身前的Intel、高通和英偉達,對其短期股價走勢必然是一大利好。

  根據Cntronics統計的數據,自2019年以來,賽靈思就佔據全球FPGA市場超4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相當於身后的Intel、Microchip之和。而AMD和賽靈思結合之后的新實體,將同時在CPU、GPU加速器和FPGA三大領域佔據領先地位,業務覆蓋範圍大大拓寬。

  另一方面,兩者在業務、技術上各有所長,且可以形成互補。

  目前,賽靈思的業務主要集中在FPGA芯片、可編程SOC和ACAP等領域,AMD則專攻計算與圖形業務。從最新財報來看,AMD的營收增長主要由計算與圖形事業部拉動,尤其是鋭龍處理器和Radeno顯卡的銷量增長,EPYC處理器和半定製處理器的銷量增速也相當不俗。從發展規劃上看,雲計算和智能終端設備都是AMD今后的主要發力點。

  在不久前公佈的四季度財報中,AMD就重點介紹了其和AWS、IBM等雲服務商的合作情況,並宣佈會推出全新的AMD Instinct MI200系列加速器,顯示了自己在雲計算領域的強大競爭力。而賽靈思的加入,則能加強AMD在智能終端硬件方面的實力:FPGA芯片最大的特點就是能滿足不同場景的應用需求且比CPU能耗低、體積也更小,可以廣泛應用在通信、醫療等領域。

(圖片來自UNsplash)

(圖片來自UNsplash)

  總而言之,站在AMD的角度講,能夠拿下賽靈思,將對其未來發展帶來肉眼可見的幫助。接下來,向Intel和英偉達發起挑戰,或許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紛紛切入對方腹地,半導體巨頭混戰升級

  半導體行業競爭加劇的其中一個證據,恰好就是以AMD和賽靈思、英偉達和ARM為代表的收購潮。

  根據價值研究所的觀察,自2019年以來,半導體行業的大額併購以及針對初創企業的投融資數目就不斷增長,疫情的爆發也沒有讓這股熱潮冷卻。

  國際市場方面,光是2020年下半年(以收購案提出的時間爲準),各大巨頭就先后4次刷新行業紀錄。除了AMD收購賽靈思之外,還有SK海力士90億美元收購Intel的NAND閃存芯片業務,Marvell斥資100億美元收購Inphi——別忘了,英偉達也是在同一時期提出400億美元收購ARM的計劃。

  國內市場這邊,同樣相當熱鬧。清科研究統計的數據顯示,2021年前五個月,半導體市場融資金額就追平2019年全年;2020年全年的總投資金額更是超過1400億人民幣,為2019年的三倍有余。

  價值研究所認為,隨着巨頭們揮舞着鈔票大搞軍備競賽,半導體行業的馬太效應已經越來越明顯。接下來,這些頭部半導體企業必然會切入對方的腹地爭奪更大市場份額,就如同AMD和Intel不久后在FPGA領域的正面對抗一樣。

(圖片來自UNsplash)

(圖片來自UNsplash)

  根據Wind統計的即時數據,目前全球市值最高、規模最大的半導體企業是晶圓代工巨頭臺積電,緊隨其后的便是英偉達和光刻機巨頭ASML,Intel、高通、AMD也全都在前十之列。

  但如果把明顯不屬於同一賽道的臺積電、ASML剔除,聚焦到芯片半導體設計這個領域,英偉達、Intel、高通和AMD之間,恐怕將進入近身肉搏階段,競爭慘烈程度遠超想象。

  那麼誰能成為半導體行業的統治者?

  價值研究所認為,綜合各種因素來看,Intel營收依然處於領先地位,英偉達最得資本市場青睞,高通和AMD暫時落后但后勁十足。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沒有誰敢説自己是半導體行業的統治者,競爭。

  首先,從營收和利潤上看,Intel獨佔鰲頭,高通、英偉達緊隨其后,AMD暫時落后。但從增長率,AMD營收增長最快,英偉達和高通也不遑多讓,Intel則接近增長停滯。

  最新財報顯示,Intel在2021年四季度總營收為195億美元,全年收入747億美元,這兩項數據分別同比增長4%和2%。值得一提的是,和Intel同日發佈財報的三星電子全年總營收錄得782.9億美元,時隔29年后再次反超Intel,成為全球營收最高的半導體企業。當然,三星電子的業務過於寬泛,在此就不一一展開細説。

  把目光放回其余三大巨頭身上,雖然營收規模不及Intel,但增長速度可是甩開這個老大哥一大截。

  其中,英偉達四季度營收50億美元,全年總營收166.8億美元,同比分別錄得61%和53%的增速;高通四季度營收為88.6億美元,同比增幅也達到43%,全年營收334.7億,同比增長55%;AMD四季度營業額48億美元,全年營業額164億美元,同比增速分別為49%和68%。

  其次,從市值對比來看,英偉達斷層領先,最新市值達到5987億美元,Intel、高通和AMD分別為1939億、1855億和1357億。但需要注意的是,賽靈思當前市值也達到了近500億,和AMD相加之后的體量,足以和高通、Intel平起平坐。在收購案正式完成之后,資本市場也勢必會對AMD進行重新估價。

  市值、股價雖然不能代表企業的全部實力,但對於外界判斷其增長潛力,是一個很好的參考。這就回到我們要説的最后一個對比維度:業務前景。

  英偉達之所以能實現如此高的增速和市值,歸功於其在AI、雲計算等重點行業的超高佔有率。

  顯卡芯片從CPU時代向GPU時代的過渡,造就了英偉達最近兩年在資本市場的黑馬地位,也將Intel拉下了神壇。數據顯示,英偉達在高端獨顯市場的佔有率超過80%,在算力芯片這條賽道上難逢敵手。隨着自動駕駛、AI、元宇宙(AR/VR等)等產業的持續繁榮,資本市場對英偉達的未來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不過,英偉達獨霸一方的狀態,未必會一直延續下去。正如前文所説,這幾大巨頭之間的競爭形勢,已經逐漸從割據一方轉變為近身肉搏——它們正在切入對方的腹地,爭奪更大市場份額。

  就以AMD和賽靈思的收購案為例。這筆收購最終達成,壓力最大的想必是Intel。一直以來,賽靈思和Intel旗下PSG可編程方案解決部門的競爭就相當激烈。前身為阿爾特拉公司的PSG在2015年被Intel以167億美元的高價購入,隨即大幅提升了后者在FPGA領域的競爭力。如今,相似的劇情似乎會將AMD和賽靈思身上重演。

  除此之外,AMD和Intel都在加大對GPU和數據中心相關業務的佈局,后者還在發力鑽研RISC-V芯片,不懼和英偉達的正面競爭。

(圖片來自UNsplash)

(圖片來自UNsplash)

  在價值研究所看來,半導體巨頭混戰升級是無可避免的。想笑到最后,就要準確抓住未來的競爭焦點,抓住下一個風口。

未來的競爭焦點:區塊鏈、智能駕駛、AI還是元宇宙?

  首先要清楚的是,無論盛行一時的芯片荒會否結束,什麼時候結束,芯片半導體行業的黃金時代都不會輕易結束。

  原因很簡單——需求端依舊旺盛。消費電子、物聯網終端設備、新能源車等半導體企業的大客户,都處於高速增長階段。

  以中國市場為例。YOLE統計的數據顯示,2021-2025年的射頻前端市場年均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0.65%,IoT Analytics則預計2022年物聯網終端設備銷售增速高達18%,德勤預測2021至2025年期間新能源車銷量年均複合增長率會達到37%。

  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需求方,也對半導體企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各大巨頭自然也會作出針對性佈局,甚至會互相抄作業,務求補強短板、跟上競爭對手的發展節奏。而在上面提到的諸多領域中,價值研究所認為,區塊鏈、智能駕駛、AI、元宇宙這幾個熱點絕對是不可錯過的。

(圖片來自UNsplash)

(圖片來自UNsplash)

  從這幾個重點市場的發展狀況來看,英偉達在當前的競爭中無疑領先了其他對手一個身位。

  AI產業這方面,自2012年,使用英偉達GPU的AlexNet贏得ImageNet競賽以來,英偉達GPU在人工智能領域就聲望日隆,且搶佔了絕大多數的高端市場份額。在智能駕駛領域,根據美國數據機構JPR統計的數據,英偉達市佔率超過70%,剩下的份額主要由特斯拉佔據,但目前全球最頂尖的自動駕駛實驗室基本都在使用英偉達的智能駕駛芯片,統治力相當驚人。

  至於去年開始興起的元宇宙概念,在GPU市場佔據壟斷優勢的英偉達也牢牢握住了一張入場券。畢竟作為圖形專用處理器的GPU,和元宇宙中各種建模、圖像渲染以及圖形創建息息相關,是各大企業打造元宇宙相關平臺時無法迴避的關鍵環節。

  然而,另外幾個巨頭沒有放棄,它們都在補強自己的短板,追逐這些重要風口。

  以區塊鏈為例,2月初,Intel宣佈將推出一款用於區塊鏈應用的新芯片,包括Block、Argo Blockchain和GRIID Infrastructure在內的諸多平臺都將成為其客户。根據Intel目前公佈的信息,這款全新的芯片可以應用於了比特幣挖礦和創建NFT等領域,功能上完全向英偉達、AMD當前提供的區塊鏈芯片看齊。

(圖片來自UNsplash)

(圖片來自UNsplash)

  當然,在區塊鏈領域英偉達、AMD的積累都比Intel更加深厚。早在2018年,黃仁勛就表示看好區塊鏈的發展前景,並將其視為英偉達營收的第四大推動力。彼時,黃仁勛認為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將成為GPU產業的重要驅動力,且不斷加強英偉達處理器在計算和挖掘方面的算力,逐漸積累了強大的市場份額和口碑。

  至於AMD,別忘了在將ATI收入囊中之后,前者就成為市場上唯一一家同時具備CPU和GPU研發能力的半導體企業。如今得到賽靈思,補強在FPGA的短板,AMD的競爭力又將有大幅提升。

  Intel、AMD在背后窮追不捨,必然會給英偉達帶來更多競爭壓力。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或許都能看到它們之間,更加激烈,更加精彩的對決。

寫在最后

  熟悉半導體行業發展史的朋友應該知道,AMD、Intel、英偉達和高通這幾個半導體巨頭之間,都有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糾葛。

  比如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在創業前,曾是AMD的芯片設計師;而在黃仁勛於1993年創立英偉達瞄準圖形芯片市場的時候,AMD正在忙着和Intel打「離婚官司」,完全沒想到黃仁勛和他的英偉達未來將在半導體江湖掀起多大的風浪;2006年AMD收購ATI、Intel終止和英偉達的合作,更是一度讓后者的股價跌至6美元的歷史低谷…… 

(圖片來自Reddit)

(圖片來自Reddit)

  后來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隨着AI等新興產業的崛起以及PC時代的落幕,Intel走向下坡路,AMD也在不斷的轉型、調整中蹉跎了不少歲月,眼看自己和競爭對手的差距被不斷拉大。

  但正如前文所説,AI、區塊鏈、元宇宙等新興產業的崛起,給整個行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空間,也有可能在未來重塑行業競爭格局。如今,AMD斥巨資拿下賽靈思,就是發起進攻的重要信號。

  AMD雖不至於一步登天趕超Intel和英偉達,但實力大幅增強也是不爭的事實。未來誰能成為新的霸主,我們儘管拭目以待。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