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原創精選> 正文

谷歌母公司Alphabet「1拆20」意味着什麼?要在股票分拆前入場嗎?

2022-02-08 22:02

作者:Nicole

春節假期期間的大消息! 

上周二(2月1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其全面超預期的Q4財報中宣佈,將對其A類、B類及C類股票進行20比1的拆分,不過仍需要股東大會的批准。據悉,本次拆股計劃將在今年7月15日完成,截至7月1日收盤時,持股股東將獲得每1股對應的額外19股股票。 

受此消息推動,谷歌A類股 $GOOGL 上周三股價收漲7.52%,C類股票 $GOOG 收漲7.37%。盤中公司市值一度站上2萬億美元,不過之后的3個交易日谷歌的股價連續小幅回調。 

行情來源:華盛證券

一、谷歌母公司Alphabet拆股意味着什麼?

去年也有一隻備受華爾街寵幸的個股英偉達進行了「一拆四」的操作,拆股后股價最高漲幅達86.13%,以其最新收盤價計,累計漲幅達32.86%。而此前多次進行拆股的蘋果和特斯拉,同樣在拆股后收穫了股價飆升。 

華盛資訊在英偉達拆股文章中提到拆股即「股票分割」,是指將一隻面額較高的股票拆分成數股面額相對較低的股票。舉個栗子,如果你擁有某公司1000股原價為800美元每股的股票,如若公司進行「一拆四」,那你賬户中的股票就會變為4000股價格為200美元的股票。 

因此,從增加流動性的角度而言,股票拆分常被視為是能夠推動股價上漲的直接利好因素。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公司進行拆股的一般動機為降低股票價格,吸引更多小投資者,增加股票交易流動性。同時拆股往往還包含另一個信號,公司管理層看多股價后市。

圖片來源於網絡

落腳於谷歌這家公司,拆股計劃還有一層含義。谷歌重組后建立的母公司Alphabet架構一般被認為類似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同時也有觀點認為谷歌的「拆股」技術也是師從巴菲特。

據悉,谷歌聯合創始人在上市前與巴菲特會面,瞭解到雙層股權結構后才進行了IPO募股。同時,谷歌創始人Sergey Brin(謝爾蓋·布林)和Larry Page(拉里·佩奇)強調,只願與長期投資者們合作。 

二、應該在谷歌股票拆分前進場嗎?

每當有公司將拆股時,就會引發市場上關於拆股前還是拆股后再入場的討論,谷歌也不例外。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投資者需要明白的是,拆股並不與公司基本面掛鉤,同時也不影響公司的估值和股東權益。

不過就谷歌而言,當前1股的價格對於不少散户來説較為昂貴。完成20比1的拆分后,毫無疑問其投資門檻將顯著降低,股票流動性會大大增加。

迴歸公司的基本面,谷歌正剛剛交出了一份各方面超預期的財報成績單。第四季度,谷歌母公司Alphabet營收同比增長32%,達753.3億美元;EPS增近38%,為30.69美元;運營利潤增近40%,淨利潤達206億美元創下新高。2021全年,公司總營收2576.4億美元,同比增41%;運營利潤率為31%,高於前值23%。

圖片來源:Seekingalpha

從市場的主流財報解剖來看,谷歌當季財報其主要競爭力表現在:

1)廣告:廣告對谷歌第四季度營收貢獻達8成,仍是谷歌收入的主要貢獻者。其中谷歌廣告業務的增長還相對受益於蘋果的隱私政策,不像Facebook和Snap受影響較大。此前谷歌在三季度的財報電話中就給出蘋果隱私新政對Youtube營收影響不大的判斷。 

2)雲服務:谷歌雲計算業務在去年四季度營收55.41億美元,同比增長44%。同時管理層在電話會議中表示了對雲服務增長充滿信心。雖然體量尚不及亞馬遜和微軟,但其增長勢頭仍然受到市場的肯定。 

 3)AI前景 :上周,谷歌旗下AI公司DeepMind宣佈創建了重磅編程機器人系統AlphaCode,編程水平已達到人類程序員的平均水平。去年10月,谷歌還發布了一款名為Pathways的新AI架構,后續或推動谷歌在搜索質量方面繼續領先。  

此外,據路透社披露,谷歌母公司還擁有1396億美元現金和有價證券,相比之下其長期債務僅為149億美元。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谷歌的這兩位聯合創始人自2021年5月以來多次賣出股票套現。去年5月至8月期間,兩位創始人套現超10億美元。而此次谷歌在宣佈拆股計劃之后,聯合創始人之一兼現任董事會成員Larry Page,上周四(2月3日)在在公開市場上出售約13889萬股C類股,據測算或獲得4056萬美元;通過轉換衍生證券以0美元的價格獲得了13889股A類股;在公開市場上以2926.36美元的加權平均價格出售了13889股A類股,獲得約4064萬美元。不過谷歌表示,所有交易都屬於Page提前安排的第10b5-1條交易計劃的一部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