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1-13 18:10
原標題:太美科技爭當A股醫療SaaS第一股,同行「兄弟」在港卻已「膝斬」 來源:銀柿財經
上交所網站顯示,2021年12月29日,浙江太美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美科技)在科創板上市的申請文件已獲受理,公司距離A股市場醫療SaaS第一股又近了一步。
股權結構複雜,存在發行被中止風險
太美科技主營臨牀研究、藥物警戒、醫藥市場營銷等領域的SaaS產品,基於TrialOS醫藥研發協作平臺,提供全系列自主研發的SaaS產品線以及創新性的數字化服務。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5997.43萬元、1.87億元、3.03億元、1.88億元;雖然營收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公司仍處於虧損狀態,同期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83億元、-3.89億元、-5.24億元、-1.58億元。
根據天眼查數據,太美醫療在IPO受理前經過了8輪融資,融資金額約30億元,投資者不乏騰訊、經緯創騰等多家資本。騰訊系的林芝騰訊和蘇州湃益合計持有太美科技12.06%的股份,為第二大股東。
但多次的增資、融資也使得太美科技的股權結構比較複雜,並且在此過程中,出現過公司實際控制人低價增資的情況。2020年10月,太美科技報告期內第九次增資,公司實際控制人趙璐以1元/註冊資本的價格向公司增資69.53萬元,而此前第八次增資時,參與各方合計出資10.7億元,新增註冊資本221.24萬元,約合新增的每1元註冊資本對應483.64元出資額,前后兩次的增資標準可謂有着雲泥之別。
複雜的股權結構下,太美科技設置了特別表決權,趙璐在特別表決權機制下合計直接及間接控制公司69.78%的表決權。此機制強化了實控人對企業的掌控,但也帶來了發行可能被中止的風險,招股書顯示,因存在表決權差異安排,太美科技擬適用的科創板上市標準為「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0億元」,若公司初步詢價后計算出的發行后總市值低於100 億元,則存在發行被中止的風險。
太美科技股權結構 圖片來源:招股書
收購引發商譽「爆雷」,部分業務毛利率為負
爲了進一步拓展業務,太美科技於2019年完成對軟素科技與諾銘科技的收購。軟素科技主要為醫藥企業提供市場營銷數字化解決方案,諾銘科技主要為醫院/臨牀研究機構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
這兩筆收購在當年共形成1.61億元商譽,其中軟素科技1.4億元、諾銘科技約2100萬元。由於軟素科技經營業績未達收購時的承諾金額,太美科技於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對收購該公司產生的商譽共計提約6400萬元的減值損失,雖然軟素科技原股東補償約6100萬元,但也不足以完全覆蓋損失,且太美科技目前的商譽賬面價值仍近1億元。
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太美科技綜合毛利率從47.44%下降至39.24%,其中部分業務毛利率甚至為負。「數字化SMO解決方案」、「臨牀運營服務」兩項業務2021年上半年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0.59%、15.84%,但毛利率分別從2019年的4.76%、19.3%下降至2021年上半年的-7.96%、-16.57%,這兩部分的生意基本算是「倒貼」。
對此,太美科技的解釋是數字化SMO解決方案沒有自營CRC團隊,而是基於數字化管理能力和行業資源整合能力開展,在規模較小時無法覆蓋成本;臨牀運營服務開展時間較短,規模較小,在項目競標中處於相對弱勢,成本控制尚需改進。這兩段解釋或隱隱透露出公司醫療SaaS服務提供商的地位可能會在競爭中處於下風。
太美科技在臨牀研究領域的業務佔比最大,2021年上半年約佔61%,這部分業務的直接客户包括醫藥企業、醫院、臨牀研究機構、CRO企業等,但招股書中的細節還透露出,被太美科技作為目標客户羣體的CRO企業或許自身就能覆蓋掉一些太美科技可提供的服務。
根據招股書,公司將CRO企業泰格醫藥(300347.SZ)列為可比企業,並表示「泰格醫藥作為國內CRO龍頭,形成了涵蓋臨牀試驗技術服務、臨牀試驗相關服務及實驗室服務等在內的較全的產品線,在部分業務中與公司直接競爭」,並且泰格醫藥還可提供臨牀研究相關信息化系統,那麼如果CRO客户自身就具備類似的能力,它們對太美科技的需求是否就會減少?甚至它們是不是還可能從太美科技手中爭奪其他類型的客户?
較為相似的醫渡科技在港上市后股價已經「膝斬」
2021年年初,一家與太美科技業務較為相似的企業醫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醫渡科技,股票代碼02158.HK)在香港上市,截至2022年1月13日收盤,醫渡科技的股價較上市首日的最高點已經「膝斬」。
這兩家公司在很多方面都較為相似。首先,它們都屬於醫療SaaS行業。醫渡科技提供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醫療解決方案,其業務主要包括大數據平臺和解決方案、生命科學解決方案、健康管理平臺和解決方案,其中生命科學解決方案是向客户提供分析驅動型臨牀開發、RWE研究以及數字化營銷解決方案,和太美科技業務相似度較高。其次,這兩家公司都沒能實現盈利。截至2021年9月30日,醫渡科技營業收入5.02億元,歸母淨利潤為-4.41億元。最后,它們IPO前都經歷了多輪次鉅額融資且其中都有騰訊的身影,醫渡科技IPO上市前共融資7輪,合計超20億元,其股東中的意像架構投資(香港)有限公司為騰訊控股全資子公司。
醫渡科技發行價26.3港元,2021年1月15日在港股上市,上市首日即巔峰,當天大漲147.91%,最高價達69.8港元,之后股價便呈下降趨勢,2022年1月6日股價於盤中創新低,跌至19.1港元,距最高點已跌去72.6%,1月13日報收21.3港元,仍處於破發狀態。對比有券商曾經給出的100港元目標價,醫渡科技的表現令人「一聲嘆息」。
醫渡科技股價走勢及研報預測 圖片來源:同花順
醫渡科技似乎證實了醫療SaaS的故事並非如想象中那般好講,那麼同行「兄弟」太美科技能否闖關成功?如果太美科技成功上市,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市場終將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