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1-12-27 08:08
原標題:李安拍過電影的上海外灘小馬路,曾是金融街又有文藝範,如今還充滿攝影氛圍感 來源:上觀新聞
一條不寬的馬路,躺着一個被暗殺的人,兩邊有幾個黑衣人緊張地環視四周……電影《色·戒》一開場,觀眾被帶到了孤島時期的上海,血雨腥風,一片肅殺景象。這一組鏡頭拍攝於上海外灘,就在滇池路上。
滇池路是外灘的一條小馬路,東起中山東一路,西至江西中路,長約300米,寬10來米。滇池路兩旁,高樓林立。且不説其他建築,單説沙遜大廈和中國銀行大樓,就雄峙在側。沙遜大廈有「遠東第一樓」之稱,建於20世紀20年代,原為沙遜洋行持有,建成后設華懋飯店,1952年改名為和平飯店;中國銀行大樓始建於1934年,1937年封頂。它們是外灘的地標,莊嚴堂皇。也正因如此,滇池路就顯得更加狹窄、逼仄。我每次路過這里,就像穿行在壁立千仞的大峽谷,內心有一種壓迫感。
早在1899年,滇池路就已形成,但以「滇池路」命名,則要到1943年。滇池路原名「仁記路」,以「仁記洋行」的名字命名。在上海英租界,一般道路都以中國省名(南北向道路)或市名(東西向道路)命名,仁記路卻得名於一家洋行,可見仁記洋行非同一般。最初,仁記洋行是靠近外灘的一幢二層樓房,並不起眼。1903年,仁記洋行的地皮出售給了德國人,洋行后來遷往仁記路100號。1907年,原仁記路2號行址上矗立起一幢德國總會大樓,大樓高五層(主樓四層),青銅冠頂,尖塔高聳,裝飾十分豪華。
1917年,中國對德奧兩國宣戰,德國總會大樓被封閉,中國銀行將其購入,把底層改成營業部,樓上則為辦公室和職工宿舍。1926年,年僅18歲的著名報人唐大郎到中國銀行供職,就住宿在大樓五樓。他曾這樣描述當年的仁記路:「開窗望去,是一條闃無人聲,又清潔而又幽靜的馬路;朝南望去,可以看見黃浦江,漁燈檣影。」(唐大郎《仁記路》)在這里,他也親歷了對面沙遜大廈的崛起:「沙遜建造之初,工程幾日夜不輟,凌晨,愚方酣夢,而打樁聲已起於枕畔,則振醒……」(唐大郎《沙遜大廈》)大概因為仁記洋行開了頭,加上地理位置好,仁記路闢通后,頗受金融機構青睞。這條路上各類銀行紛紛扎堆駐紮,久而久之,它就成了金融街,被譽為「中國的華爾街」。
不過,仁記路的金融街口碑,並不能蓋過它的文藝範。當年,享有盛譽的海上文藝機構(如百代公司、上海攝影會、國際無線電臺和中國旅行社等),都曾在仁記路上立過足、亮過相。1938年9月下旬,設在霞飛路上的復旦大學滬校被法租界當局責令停學,李登輝老校長几經周折,借用仁記路103號中孚銀行大樓(今中國建設銀行大樓)三樓,堅持辦學一學期。因此,這條路上,除了出現過買辦、投機客和金融家的身影,也留下過學者、文人和藝術家的足跡。據說,1948年,攝影家郎靜山去參加攝影展,從家里叫了一輛人力車,到仁記路上的展覽現場。下車時,他將皮包落在車上。那位車伕多次守候,終於等到他並將皮包奉還。郎靜山十分感動,他后來一直懊悔,沒能拍攝一張車伕的照片,「以作生平紀念」。
至於仁記路與電影的交集,已有百余年曆史。可以説,它是中國早期電影的據點之一。1919年,近代實業家張謇籌備成立中國人全資建立的第一家電影股份公司——位於南通的中國影片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其上海的辦事處就設在仁記路百代公司樓上。1926年,明星電影公司總經理張石川與百代公司經理張長福集資參股,承租五家影院,組成中央影戲公司,開創了中國最早的「國產片院線」;明星電影公司又聯合大中華百合、民新等多家公司,組成中國第一家集製片、發行於一體的「六合影片營業公司」。上述中央影戲公司和六合影片營業公司,辦公地點就在仁記路35號。另外,美國的福克斯公司、聯藝公司,曾分別在仁記路35號、25號開設過「經理洋片」(進口電影)辦事處。1935年,田漢、陽翰笙加盟過的藝華影業公司營業部,也從八仙橋黃金大戲院遷到了仁記路119號……
那時,仁記路是影人的「會客廳」,不少劇作家和電影明星都來過。20世紀20年代,中國電影、話劇的開拓者洪深被聘為明星電影公司的編劇、導演。洪深遴選部分復旦劇社學生,假座新中央大戲院,公演自編自導的話劇《趙閻王》。上演三天,售票所得不敷費用。爲了抵償開支,洪深毫不猶豫地將自己《西線無戰事》的譯著版權,出售給了六合公司。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電影活動也與仁記路有關。早在20世紀20年代明星電影公司成立時,公司負責人周劍雲就通過同鄉關係,找到劇作家、中共黨員阿英(錢杏邨),要求其提供劇本支持。后來,阿英成為六合公司的組織者之一,用劇作家於伶的話來説,「阿英可能是中國共產黨人中第一個搞電影的同志了」(於伶《默對遺篇吊阿英》)。1932年春,在上級黨組織的支持下,夏衍、阿英和鄭伯奇等組成電影小組,進入明星電影公司,拍攝了大量左翼電影。其中,阿英編劇的《豐年》、夏衍編劇的《狂流》和陽翰笙編劇的《鐵板紅淚錄》等,在國內影響極大。
前幾天,我路過滇池路,看見一對新人正在那里拍攝婚紗照。攝影師和助理架着三腳架、打着反光板,不斷調換拍攝角度。這個場面,讓我一下子想到李安導演。李安拍片,在滇池路選景,真是獨具慧眼。與外灘一帶其他喧鬧的馬路比起來,滇池路幽靜高冷,頗具英倫氣質。它雖然不是彈硌路,卻也沒有影視基地的「塑料感」,符合老上海氛圍。李安曾對採訪他的記者説過,他「不太弄虛的東西,喜歡寫實」。據說《色·戒》的許多場景和道具,都是原尺寸做出來的,杯子、桌子、店招牌乃至車牌……幾乎每個細節都不放過。因此,我看該片時一度齣戲,就想看看導演如何「做得比別人像」。但是,仔細觀察后發現電影中的「滇池路」也有破綻:那沙遜大廈北門門樓上,竟掛着「和平飯店」的金字招牌。
這樣看來,要完完全全地讓藝術還原歷史,很難。很多時候,歷史是回不去的。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