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原創精選> 正文

面對加息慌了?橋水達利歐帶着「時鍾」和「聖盃」來幫你

2021-12-22 15:31

作者:OrlyWu

編輯:Ian

自美聯儲去年開啟無限量化寬松,美股一路飆升不斷創新高。如今,隨着美國通脹持續升溫,就業市場明顯回暖,美聯儲開始了政策轉向。

上周三(12月15日),美聯儲宣佈將每月減少的資產購買規模從150億美元提高到300億美元;原定於明年6月完成的縮減計劃能夠提前在明年3月結束。

同時,官員們預測中值是2022年加息3次。而截至9月的利率決議點陣圖顯示2022年只有一次加息。

另外一方面,穆迪分析首席經濟學家贊迪和高盛下調了他們對2022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預測,他們擔憂拜登支出計劃受挫將拖累美國GDP增長。

美國銀行於12月3日至9日進行了一次調查(覆蓋330名基金經理,管理資產合計9680億美元),全球基金經理的12月現金配置較11月增加14個百分點,淨增持36%,為2020年5月以來的最高敞口。同時,市場參與者將其股票頭寸降至2020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綜上,美國可能迎來一段增長放緩,同時通脹高企的「類滯脹」階段,而基金經理們已經聞風先動了。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投資呢?跟着基金經理們一起增加現金配置靠譜嗎?

局長給你帶來了兩件經典的「武器」,一起來看看!

裝備一號:基於三十年數據實證的「美林時鍾」

在Covid-19大流行初期一度成了網紅,最近熱度再次迴歸的「美林時鍾」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指導投資周期/資產配置的的投資工具。

2004年,美林證券基於美國1973年-2004年之間30年的經濟數據實證,將康波周期(即宏觀經濟以四個不同階段為一個完整周期)與大類資產配置和行業輪動聯繫起來,提出了美林時鍾投資模型。

美林投資時鍾理論按照經濟增長與通脹的不同搭配,將經濟周期劃分爲四個階段:

1、復甦:經濟上行,通脹下行

由於股票對經濟的彈性更大,其相對債券和現金具備明顯超額收益;

2、過熱:經濟上行,通脹上行

通脹上升增加了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可能出臺的加息政策降低了債券的吸引力,股票的配置價值相對較強,商品明顯走牛;

3、滯脹:經濟下行,通脹上行

在滯脹階段,現金收益率提高,持有現金最明智,經濟下行對企業盈利的衝擊將對股票構成負面影響,債券相對收益率提高;

4、衰退:經濟下行,通脹下行

在衰退階段,通脹壓力下降,貨幣政策趨松,債券表現最突出,隨着經濟即將見底的預期逐步形成,股票的吸引力逐步增強。

裝備二號:橋水基金達利歐的「聖盃」:全天候策略

任何工具的使用都是有條件的,美林時鍾也不例外。

撇開疫情期間不斷襲來的「黑天鵝」不説,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大類資產走勢似乎逐漸背離了該種資產輪動模式(特別是從中短期來看)。在中國,強有力的國家宏觀調控會加快整個周期的輪動,美林時鍾被許多投資者調侃為「美林電風扇」

此時一個帥氣的男人登場了!全球最大對衝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提出了「全天候投資策略」,他稱之為自己的「投資聖盃」。該理論可以用於適應經濟周期的任何階段變化,來彌補美林時鍾理論上的缺陷。

這個公式相信各位都很熟悉:總回報=無風險回報率(現金)+市場回報率(Beta)+超額回報率(Alpha)

市場上一般是兩種投資邏輯:主動管理的,追求Alpha;被動跟蹤,追求Beta。而全天候投資的核心在於:我們知道自己不能確定不同的資產類別的具體收益率,卻也不敢完全被動,好在還可以通過豐富相關度較低的資產類別來降低認知不足的風險敞口。

達利歐指出,如果有接近10個左右的良好的、互不相關的回報流,就可以大大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但同時又不減少預期收益。

大多數投資者都同意「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當一種資產價格下跌時,至少有另一種資產的價值會增加。如果一個投資組合持有的都是股票,而股票市場跳水,那麼所有股票組合就會隨之下跌。

例如,2014年10月,當標準普爾500指數大幅下跌時,債券上漲。只投資股票與同時持有股票和債券的投資組合相比,損失更大。這種低相關性有助於全天候策略平滑風險。

同時,當你知道雞蛋並不全在一個籃子里的時候,就更有可能避免做出情緒化的、非理性的決策,降低潛在的損失。

寫在最后

衆所周知,風險並不只是損失,也可能是錯失的機會。文中介紹到的兩個方法,並不能幫助我們完全規避風險,只是可以幫助做出更好的投資決策的思維工具。

抄作業不能只抄一個答案,而應該形成自己對於題目的見解。

你認為還有哪些好用的投資策略?你有自己獨特的投資體系嗎?歡迎留言交流~

本文來源:美股情報局

封面圖來源:網絡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