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原創精選> 正文

新能源周報 | 無方向盤?特斯拉新車或2.5w美元,花旗唱多比亞迪至536港元

2021-09-06 17:02

1、今年1-8月新能源車產銷預計超170萬輛

2、特斯拉計劃2023年推出2.5萬美元新車,或無方向盤

3、小鵬汽車將推「智能新物種」,40億美元估值造車新勢力或赴美上市

4、花旗看好比亞迪股價上536港元,機構指電動車推動蘋果上132美元

一、一周新能源公司漲跌幅榜

來源:華盛證券

近一周新能源行業重點個股呈現漲多跌少的態勢。其中法拉第未來以13.99%的周漲幅排名第一,其次蔚來汽車以及百度集團-SW則分別以6.1%和5.53%的漲幅排名二、三位。

而行業中漲跌幅排名較為落后的為小鵬汽車、五菱汽車以及長城汽車,周漲幅約為-1.32%%、-2.05%以及-7.82%。

二、新能源宏觀政策和行業數據

1、工信部辛國斌:1~8月汽車產銷有望突破1600萬輛 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超10%

9月4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泰達國際論壇上表示,今年1-8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預計超過170萬輛,同比增長2倍,市場滲透率超10%。

他還表示將啟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城市試點。

來源:論壇供圖

2、SK創新擬10.6億美元獨資在華建電池廠

9月1日,SK創新決定投資10.6億美元,在江蘇鹽城建設動力電池工廠。

SK創新已在常州、鹽城、惠州分別投產年產7GWh、10GWh、10GWh的動力電池廠。其中,常州廠為SK創新與北京汽車合資建設,鹽城廠、惠州廠為SK創新與億緯鋰能合資建設。

本次將在鹽城建設的第四家在華電池廠由SK獨資投建,2023年實現量產。工廠的產能細節暫未確定,但預計將超過前三家工廠。

韓國研究機構SNE Research數據,2021年1-6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114.1GWh,同比增長超150%。其中SK創新裝機5.9Gwh,位居全球第6。

3、因芯片短缺加劇,全球汽車預計將減產超810萬輛

近日,外媒援引Auto Forecast Solutions(以下簡稱為AFS)最新數據稱,因全球汽車芯片短缺加劇,截至8月29日,全球汽車累計減產688.7萬輛,較上周增加44.5萬輛,AFS同時預測今年汽車將減產810.7萬輛。

而在8月中旬,AFS推測的這一數字仍為710萬輛。

4、五部委:北京上海廣東啟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工作

文件要求,經專家評審,原則同意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所報送的城市羣啟動實施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工作,示範期為4年。

5、五部門聯合印發《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管理辦法》

根據文件:一、鼓勵梯次利用企業研發生產適用於基站備電、儲能、充換電等領域的梯次產品。鼓勵採用租賃、規模化利用等便於梯次產品回收的商業模式。

二、鼓勵梯次利用企業與新能源汽車生產、動力蓄電池生產及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等企業協議合作,加強信息共享,利用已有回收渠道,高效回收廢舊動力蓄電池用於梯次利用。

鼓勵動力蓄電池生產企業參與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及梯次利用。

三、鼓勵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生產企業等與梯次利用企業協商共享動力蓄電池的出廠技術規格信息、充電倍率信息,以及相關國家標準規定的監控數據信息(電壓、温度、SOC 等)。

三、新能源重點公司動態

1、特斯拉計劃2023年推出2.5萬美元新車

據科技網站Electrek透露,特斯拉將於2023年推出無方向盤的電動汽車Model 2,預期定價25000美元起步(約合人民幣16萬元起)。

馬斯克曾表示,這款售價2.5萬美元的電動汽車將具備完全自動駕駛,並向員工詢問道,「大家想讓這款車有方向盤和踏板嗎?」這似乎是在暗示這款新車甚至不會配備方向盤。

早在2019年,特斯拉就發佈了一款沒有方向盤和踏板的汽車的圖片,並表示目標是在兩年內推出這樣的汽車。

 

2、比亞迪8月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大增302%

 官方數據顯示,比亞迪乘用車8月全系銷售67630輛,同比增長90.5%,環比增長18.7%;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售60508輛,同比增長331.9%。

分類別看:8月純電動乘用車銷量3.04萬台,環比+5386台,主要因為秦Plus EV、漢EV、元Pro等車型銷量持續增長;8月插電混動乘用車銷量3.01萬台,環比增長5065台,主要是秦Plus DM(環比增長16.1%)、宋Plus DM以及唐DM等DM-i車型產銷量持續擴張所致。

來源:官網

3、小鵬汽車:明天將推出「智能新物種」

小鵬汽車6日在官方微信公眾號宣佈,明天將推出「智能新物種」。

此前消息,小鵬P5將於9月15日正式上市銷售,並於10月底開啟交付。此前,小鵬P5已於7月17日正式開啟預售,共推出460G、460E、550G、550E、550P、600P六款車型,補貼后預售價爲16-23萬元。

在7月17日預售開啟當天,僅用7小時,小鵬P5訂單即破5,000台,其中雙激光雷達配置的佔比超過70%。

4、理想汽車-W8月交付9433輛理想ONE 創月度交付新紀錄

理想汽車-W(02015.HK)公佈,公司於2021年8月交付9,433輛理想ONE,同比增長248.0%,環比增長9.8%,再創公司的月度交付新紀錄。

2021年前八個月,理想ONE總交付量已達48,176輛,理想ONE目前累計交付量已達81,773輛。

5、蔚來汽車8月交付5880輛車,供應鏈干擾還在持續

蔚來汽車發佈的8月交付數據顯示,其8月交付量為5880輛,環比下降約25.9%,同比增長48.3%。截至8月31日,蔚來累計交付量達13.14萬輛。

蔚來汽車稱,雖然8月的新訂單也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但馬來西亞、我國南京等地的疫情影響導致蔚來個別零部件供應嚴重受限,進而影響了蔚來汽車的生產,特別是ES6和EC6兩款車型,受到實質性干擾。

6、小米汽車:正式完成工商註冊

小米宣佈:小米汽車正式完成工商註冊,已搭建起近 300 人團隊;公司名為小米汽車有限公司,註冊資金 100 億元人民幣,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親自出任法人代表。

9月2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小米汽車有限公司註冊地址為北京,登記機關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來源:小米

7、吉利極氪:完成首輪5億美元外部融資

吉利新能源電動品牌極氪日前完成首輪外部融資,金額為5億美元(約合32億元)。

投資者均為獨立第三方,分別為英特爾投資公司、寧德時代、鴻商產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Bilibili相關投資者及博裕投資,投后佔極氪股比約5.6%。

8、中國電動車品牌艾康尼克欲赴美借殼上市,估值40億美元

彭博社報道稱,中國電動汽車品牌艾康尼克(Iconiq Motors)將考慮通過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合併,最快可能將於年底上市,估值為40億美元左右(摺合人民幣約258.3億元)。

四、新能源車機構觀點及投資評級

1、花旗:予比亞迪股份(01211)「買入」評級 目標價升30.7%至536港元

花旗指,受8月份銷量表現強勁利好推動,加上新能源車訂單逾23萬台,現時估計相關正面催化劑可持續至第四季,而公司9-12月的每月新能源車出貨量預計分別為6.8/7.4/8.1/8.7萬台。

花旗將公司2021-23年新能源車出貨量升至57.7/118/158萬台,並相信在今年下半年及明年其市場份額將繼續提升,主要因為相對其他OEM公司無芯片短缺問題,而未來六至九個月新產品線強勁,加上下半年至2022年電池產能提升等。

報告中稱,比亞迪汽車分部上半年毛利率為19.53%,估計下半年將改善至21.1%,主要受惠銷量提升,預計下半年至明年新能源車的每輛淨利將提升至1.3萬至8.5萬元,意味下半年及明年新能源車淨利率將分別為2%及2.1%。

考慮到2021及22年的研發開支分別為112.5億元及135億元,估計今年下半年及明年每輛車研發成本顯著降至1.58萬元及1.11萬元。

2、伯恩斯坦:預計蘋果汽車將是純電動汽車,目標價132美元

投行伯恩斯坦預測,到2030年全球電動汽車的新車銷量將達2500萬輛,2035年達4000萬輛。

到2040年,電動汽車保有量或增長至6億輛。該行指蘋果(AAPL.US)在汽車及自動駕駛方面已經開展了至少六年的研究,但其目標、領導層和承諾似乎一直在變化,預計蘋果不會在2025年之前推出一款汽車。

該行預期蘋果將推出一款高度自動化的電動汽車,車內空間相比傳統交通工具更有生活氣息。

若汽車在2025年上市,到2030年銷量將達150萬輛,同時帶來約750億美元的收入,約佔蘋果總收入的15%。

該行認為,蘋果進入汽車市場后,傳統的汽車OEM廠商相比特斯拉(TSLA.US)等新勢力會受到更大威脅,類似iPhone進入智能手機市場時的情況。

3、匯豐研究:下調吉利汽車目標價至31.6港元

匯豐環球研究發表報告,指吉利汽車今年上半年盈利遜預期,因芯片短缺致銷量下降,預期公司下半年藉模塊化平臺有更多新型號推出而推動,令銷量增長加快。

該行下調吉利目標價,由32.9港元降至31.6港元,該行下調對吉利2021至2022年盈利預期分別23%及3%,並計入2023年盈利,評級維持「買入」。

以上就是本次新能源周報的全部內容,若想了解新能源車行業和公司的最新動態,請持續關注華盛通APP《新能源造車勢力》專題以及相關報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