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浙商基金劉煒:掘金滬港深投資機會,長期投資價值凸顯

2021-09-03 17:35

原標題:浙商基金劉煒:掘金滬港深投資機會,長期投資價值凸顯 來源:浙商基金微視界

浙商滬港深混合 A近6個月漲幅11.83%,同期業績比較基準4.58%,恆生指數漲幅5.25%。

數據來源:基金2021年中期報告,統計周期2021/1/1~2021/6/30,恆生指數數據來源Wind

【宏觀市場觀點】

1. 美國8月的Jackson Hole的會議,給市場吃了定心丸。鮑威爾延續之前的論調,提到持續高企的通脹數據可能只是暫時性的,打消了市場因為近期多位聯儲官員鷹派表態引發的減量可能提前的擔憂。他進而表示,減量和加息不是一回事,還被市場解讀更為鴿派,進而使得加息預期回落。目前QE退出的預期已經比較充分,風險點暫時解除。

2. 中央提出共同富裕,政策頻出。

如何實現共同富裕:1)通過税收方法和社會福利,調節收入水平;2)降低居民生活成本;3)打破向上通道。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政府工作中心,例如近期有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政策出臺。

税收政策值得關注,增加直接税比例是未來重點:1)個人所得稅改革,調節收入;2)降低增值税比例;3)提高財產税徵收比例,包括房產税,資本利得等;4)消費税加徵,例如菸酒,成品油,高端首飾已經消費環節徵收,5)三次分配,慈善的税收優惠政策;從長期看,共同富裕利好消費,低收入羣體的邊際消費傾向更高。教育、醫療服務、互聯網、房地產、醫美行業仍然是高危區域。我們在上半年提出的 「重製造,輕服務」的總體思路仍然有效。

【權益市場觀點】

1. 730政治局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更新了430政治局會議「穩增長壓力比較小的窗口期」的部署工作。7月意外的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都說明了政府高層對於經濟在4Q21 和明年經濟可能失速的擔心。10年國債的收益率已經突破2.8%,接近5年新低。總體來講,中國國內的流動性充裕,比美國的流動性周期仍然佔優。

2. 接下來的核心問題是,到底哪些是共富資產。我覺得以下這些資產值得關注:

1) 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打破壟斷+解決就業。

2) 過去承擔了社會成本,過去未獲得超額收益的板塊的重估機會,電力,軍工是其中的典型;尤其是電力,電價改革是新能源,儲能等產業發展的前提,目前的迫切性非常強。

3) 實現橄欖型結構的共同富裕,依靠科技要素來提高勞動生產力,應對人口紅利消失。工業母機,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車等這些是明確的方向。

4) 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5) 打破壟斷,抑制資本,本身就是實現共同富裕。

3. 中報結束,領導層在宏觀調控和共同富裕的大政策已經開始對各行業的業績產生一定影響。過去三個季度,在雙碳政策影響下,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中上游上半年淨利潤率擴張較為顯著,石油石化、煤炭、有色、鋼鐵、化工的淨利潤率均為近年來的高位水平。受疫情下的收入預期不振、上游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多數偏消費相關的中下游行業中期業績壓力較大。

資本開支方面,上半年資本開支增速較一季度40%的高水平回落至21.8%,反映企業資本開支意願偏弱。壟斷性和敏感性行業的報表層面的利潤低於預期,這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或會持續。

【組合運行情況】

1.在7月底互聯網估值低位的時候,開始持續關注互聯網板塊,雖然短期仍然有政策的不確定性,但是外賣平臺的業務增長趨勢非常強勁,從更長遠的時間維度來看,價值凸顯。

2. 半導體 DRAM,面板和驅動芯片在渠道端顯現出邊際需求遞減,我們整體減少關注半導體板塊,特別是晶圓製造、芯片設計fabless細分領域。

3. 7月份,疫情進一步影響全球芯片大廠在馬來西亞的運作,使汽車廠商缺芯的現象加劇。但是我們認為這個依然是短期現象,到4Q21 和1H22,芯片緩解后,預計汽車銷售尤其是新能源銷售的動能會明顯上來。

4. 加大風電相關行業的關注度,風電行業之前較光伏裝機慢,但是在實現平價之后,電力運營商使用風電的動力大幅上升。

5. 雖然整體消費暫時受疫情反覆的影響,業績有所波動,但是我們覺得一些免税和潮玩的公司長期的價值機會開始凸現。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大家通過浙商基金官方聯繫方式交流!

注:文中所有數據均來源wind及公開資料整理

劉煒浙商基金智能權益部基金經理

超17年中國/香港投資管理與國際投行研究經驗。曾任亨茂大中華基金(隸屬於美國紐約梅隆銀行)的大中華基金經理,其管理的Renaissance大中華基金為晨星4顆星基金。曾就職於包括瑞士銀行UBS、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在內的國際投行,擔任過里昂證券CLSA中國研究主管和首席策略師,被《亞洲貨幣》等權威雜誌評為最佳中國分析師。於2021年2月加入浙商基金,於2021年6月起擔任浙商滬港深精選基金基金經理。

風險提示

本材料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在投資前請參閱本公司在中國證監會指定信息披露媒體發佈的正式公告和有關信息。投資人應當認真閲讀《基金合同》、《招募説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瞭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並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