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原創精選> 正文

華盛研選 | 原油跌穿盈虧均衡線!是時候開始真正的價值投資?

2020-04-22 18:11

2020年4月20日,所有原油投資者都經歷了永生難忘的一夜。

當晚,WTI5月交割期貨合約價格在歷史上首次跌破零,收盤時最終下跌超300%,報-37.63美元/桶。這意味着原油交易者在最終獲得原油實物交割時,甚至還能多拿一筆現金。

然而,這並不是終點,5月合約最終還是波及到了6月合約。

圖片來源:公開網絡

美東時間4月21日,國際油價再度重挫,美國原油期貨6月合約最大跌幅接近70%,最低跌破7美元/桶;布倫特原油期貨最低跌破18美元/桶,最大跌幅超過30%。美國原油基金是為散户投資者買入石油期貨的交易證券,該基金下跌25.07%,報2.81美元。

原油期貨跌成負值,原因為何?

首當其衝的是原油供需結構的嚴重失衡。失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疫情下主要經濟體需求鋭減,另一方面是此前沙特與俄羅斯在價格戰中大量擴產,一正一負之間導致原油出現了嚴重的供大於求。

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的數據,截至4月10日,美國原油庫存激增超1900萬桶,增幅創歷史記錄;汽油庫存增加490萬桶,至創紀錄的2.622億桶,煉油活動則觸及2008年9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圖片來源:EIA

然而,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商品都是不可能負價銷售的,原油出現這種情況,還與最終實物交割時沒有倉庫儲存有關。

當前的情況是,在合約移倉換月的最后期限,原油看多交易者突然意識到自己手上的原油期貨將從資產變成一種負債,他們要麼要在幾個小時內找到可以儲存原油的地方,要麼必須要找到接盤的人。

因此一時間,原油期貨突然變成了燙手山芋。當WTI5月期貨合約價格觸及10美元時,數百個0.01美元的止損單被觸發,原油價格至此開始垂直暴跌,並在幾分鍾內跌去了40美元。

或與中行原油寶有關?

近期市場上傳出消息稱,中行原油寶因重大缺陷出現“穿倉”事故,投資者面臨鉅額虧損,更有投資者因抄底原油倒欠銀行200%本金的情況。

一般來説,無槓桿抄底實物資產,最壞的情況就是本金虧完,不應該出現到欠銀行資金的情況。

對此,有相關人士分析稱,出現“穿倉”事故是因為中國銀行不合適地選擇了在最后交易日倒數第二天美市盤中才進行移倉換月,遇到了重大的流動性問題,在市場已經沒有對手方的情況下無法平倉已有頭寸,導致客户最后以-37.63美元的結算價結算。

全都跑了,就中國銀行沒跑?

知情人士稱,國內的工行、建行的紙原油業務早在4月15日前就已基本完成換月工作,彼時他們的平倉價格基本在21-20美元/桶之間。此外,全球最大的原油ETF基金USO也早已完成換月,隨着產業客户、大機構紛紛離場,CME集團也在周末承認了負油價的可能性。

最后,只有中國銀行仍然死死拿着多頭倉位,在流動性斷崖的情況下被迫平倉,最終給客户帶來巨大損失。這或許是5月合約收於負值的原因之一。

原油已經到至暗時刻?

至暗,意味着黎明不遠了。

在油價暴跌之時,全球第二大產油國沙特已經坐不住了。

據道瓊斯4月21日消息,知情人士表示,沙特和其他歐佩克成員國正在考慮儘快削減石油產量,而不是等到下個月該組織與美國和俄羅斯達成的產量協議開始時。一位熟悉情況的沙特官員表示,必須對油價暴跌採取行動。

在油價暴跌倒逼下,沙特完全有可能聯合歐佩克成員國、俄羅斯甚至美國等主要產油國達成協議,對全球範圍內的原油生產進行減產,在供給層面緩和原油目前巨大的供需失衡。

根據統計,美國、沙特和俄羅斯牢牢把控全球石油產量前三甲,產量較其他主要產油國高出一個量級。在全球經濟衰退局勢下,美俄與歐佩克達成重量級減產協議是完全可能的,油價完全可能因為一個會議而大幅反彈。

資料來源:公開網絡

此外,從原油生產成本角度看,低油價也不可持續。

GlobalData曾在2018年發佈原油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美國主要石油企業的盈虧平衡點在21~48美元/桶之間。圖表顯示,大部分美國石油企業的成本均在35美元/桶附近,只有埃克森美孚、雪弗龍、EGO等大型石油企業才能實現26美元/桶以下的開採成本。

數據來源:GlobalData

此外,根據諮詢機構IHSMarkit的估計,以2018年數據統計,全球範圍內新增石油項目平均全周期盈虧成本在44美元/桶左右。雖然開採成本較過往數年有大幅度的下降,但與目前6月WTI原油合約10美元/桶的價格相比顯然是要鉅虧的。

倘若原油價格始終維持在10美元/桶左右,全世界的石油企業都會面臨破產風險。然而,石油的價值應遠超當前價格,目前的低油價僅僅是供需矛盾極端化的特例,長期而言或有非常大的上行空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