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0-04-08 21:18
來源:金十數據
所謂「物極必反」,只怕無論是歐佩克+,還是美國頁岩廠商都無法逃脱合作減產的「宿命」。
本周的交易焦點無疑是落在油市,而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周四的歐佩克+緊急會議和周五的G20能源部長「特別」會議。在會議召開前夕,各個產油國依舊在放出煙霧彈,繼續提醒對手進一步增產的可能性,企圖為最后的博弈爭取更多的籌碼。
然而,無論他們再如何「秀肌肉」,油價戰催生的儲油困境使得一切「增產威脅」都蒼白無力。有分析指出,當世界上再沒有空間可以儲蓄多余的原油,只怕無論是歐佩克+,還是美國頁岩廠商都無法逃脱減產的「宿命」。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儲油困境有多難?這一國際性問題又將如何倒逼減產?
01儲油空間還剩多少?
隨着原油需求繼續萎靡,油價仍在18年低位附近徘徊,產油商們的儲油需求仍在增加。本月初,石油數據分析公司OilX警告説,全球石油儲量很快將達到10億桶。據福布斯的研究員Sharma引用的IHS Markit數據,全球石油儲存量上限僅為12億桶。也就是説,全球的儲油空間恐怕已所剩無幾。
IHS Markit的數據顯示,第二季度原油的日供應盈余或達1240萬桶,6月底全球原油庫存就會飽和。
摩根士丹利預計,全球原油存儲能力將在今年二季度末或三季度初耗盡。
渣打銀行分析師認為,全球原油剩余存儲能力可能在5月中旬耗盡。
據陸家嘴大宗商品論壇,從理論上看,陸上剩余原油和成品油庫容50天就能夠填滿,如果煉廠大規模降負荷,填滿的速度將更快。另一方面,海上儲蓄空間也已報警。
JBC Energy的分析師表示,全球約20%的超大型油輪(VLCC)將成為浮動儲油庫,但即便如此,也無法消化盈余。4月時,每天約有600萬桶原油「無家可歸,5月這一數字將升至每天700萬桶。
從具體的產油國來看,世界主要產油國的儲備空間均將耗盡。據中國石化新聞網,
IHS的報告顯示,世界三大產油國中,俄羅斯僅剩8天的原油存儲空間;沙特剩18天,美國剩30天(這些數字是基於各國出口減少后需要儲存的產量) 。
此外,此前已有報道稱委內瑞拉已經用盡其原油儲備空間,被迫以低於10美元/桶的價格來出售原油。
02精選分析
▶ 儲油困境有多難?
正如上述,目前全球儲油需求暴增,儲存空間已經逼近極限,但是如果你更深入地瞭解這個現象,你就會發現,一味地儲油並不是產油商的主動選擇,而是在殘酷的形勢下,唯一且痛苦的選擇。
因此,我們先一起看看對於產油商而言,儲油有多難?
首先,原油市場處於正價差狀態,鼓勵了產油商儲油待售。
隨着油價下跌,布倫特原油期貨即月合約與7個月價差折扣一度擴大至6美元/桶以上,為2015年2月以來最大的正價差。在3月底,布倫特原油期貨LCOc1-LCOc7在觸及每桶13.45美元的歷史低點后,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首個月和第6個月的價差在周二(4月7日)收窄至每桶5美元。
如今原油期貨市場仍然處於升水狀態,在正常情況下,在期貨溢價市場,由於現貨價格低於未來幾個月的價格,這將鼓勵原油交易商加大倉儲規模,以期在未來以更高的價格賣出石油。
其次,現貨油價過低,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負油價的現象。
數據顯示,能源巨頭Mercuria在3月中旬對美國懷俄明州的瀝青酸稠油的報價為每桶負19美分,也就是説生產商要倒貼才能讓買家把這些石油弄走。ESAI Energy分析師伊麗莎白·墨菲(Elisabeth Murphy)對此表示:「內陸的原油缺乏買家,且運輸不便,在存儲空間迅速消失之后,生產商別無辦法,必須將石油賣掉——哪怕油價可能會變為負數。」
除了上述稠油之外,還有很多油品的實際售價也無限逼近零。
作為加拿大石油行業基準的Canadian Western Select原油價格在周一跌至4美元,德克薩斯州Midland Texas原油的最新交易價僅為10美元左右,Southern Green Canyon原油的價格為每桶11.51美元,Oklahoma Sour原油交易價為每桶5.75美元,Nebraska Intermediate為每桶8美元,Wyoming Sweet已低至每桶3美元。
然而,在疫情影響下,原油倉儲成本上升,跨期套利的成本高昂,「聞利而來」的基金通過套利更是消耗了僅剩不多的利潤空間。
綜上所述,在正價差,超低現貨價的環境下,儲油成了目前產油商的最佳選擇。然而,目前的價差實在是太小了,且受疫情的影響,倉儲原油的成本大幅上升,此舉或已經無利可圖,消息人士稱,目前的價差不足以支付一艘大型油輪的運費。
不僅如此,還有分析指出,原油市場的正價差鼓勵了部分基金的套利行為,部分投資者開始押注油價的短期反轉,低吸高拋。而在套利的影響下,價差將進一步縮窄,實體市場的儲油困境因此變得加倍難熬。彭博匯總的數據顯示,截止至3月31日的三周里,約有18億美元流入美國石油基金,是有記錄以來最大連續每周流入。
▶ 若石油儲能被耗盡了,那會發生什麼?
看到這里,相信不少人都好奇,如果石油儲能真的都被耗盡了,那會發生什麼?以下是4個可能出現的現象。
① 最直接的影響是更多儲油空間將被開發。
最近的消息顯示,隨着陸上原油儲蓄空間幾乎被耗盡,不少產油國把目光放在了超級油輪身上。外媒援引航運業消息人士稱,目前有多達8000萬桶石油儲存在油輪上,很可能會增長到1億桶。
沙特阿美在一份每周簡報中表示,4月初,該公司將原油日產量提高至1200萬桶,並將使用超大型油輪(VLCC)儲存原油。
此外,部分國家開始考慮出借國家儲油空間。據外媒援引美國能源部三位消息人士的説法,該部門正在討論是否開始將聯邦儲油空間出租給當地的石油生產商,因為生產商的儲油罐已經填滿了,並且他們短期內無法找到買家。
②大買家出場:國家開始趁機增加原油儲備。
對於原油生產國而言,增加原油儲備是爲了扶持國內企業,幫助消化過多的原油供應,例如:美國總統特朗普此前就多次呼籲應為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採購石油。
對於原油消費國而言,於油價低時擴充原油儲備是一件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最新消息顯示,據知情官員透露,油價暴跌后,印度政府要求國有煉油企業利用油價下跌的機會,購買1500萬桶原油作為戰略儲備。
③ 若供給嚴重過剩,石油基準價格將跌至個位數。
高盛分析師Currie表示,隨着儲能不足,WTI原油以及加拿大西部精選油未來「可能會下跌,甚至跌到負數」。外媒報道,委內瑞拉正被迫以低於10美元/桶的價格來出售原油,美國懷俄明州原油的報價早已一度跌至-19美分/桶。
④ 被迫減產,甚至停產
這是一個很簡單又很合理的猜測。試問如果油價已經跌至負值,且已經再也尋不到可以負擔得起的儲油空間時,除了減產,各個產油商還能怎麼做?
消息顯示,不少美國石油公司已經陸續做出「停產」的決定,比較舊、產量較低的油井可能會首先關閉。美國石油鑽井總數正在不斷減少,甚至一度創下2015年4月以來最大單周降幅。就連美國原油生產巨頭雪佛龍上周也宣佈削減30%開支,並將二疊紀的目標產量降低20%。
▶ 最后的結局:被迫停產or主動減產
看到這里,不知道有沒有人想起俄羅斯在今日的這一句聲明:
「市場驅動的減產與實際達成減產不一樣。」
不少人恐怕以為此言是在回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下面這句話,意在暗示美國方面應該做出比現在更大的減產貢獻。
「作為對市場的反應,美國石油生產商已經自動減產。」
但是也有分析師指出,俄羅斯的這一句話恐怕不止針對特朗普,而是針對所有的產油國。俄羅斯在告訴大家,無論是否樂意,減產都會發生。但是當這種減產是由市場的手推動的時候,油市將面臨一個更長的油價低迷期和更緩慢的油價復甦過程。聯手合作減產才能更快地改善市場信心,從而把油價從深淵中拉出來。
不僅如此,如果是讓市場自主驅動,小型產油商很可能被迫停產(而不是減產),未來將需要花費更多的錢財和精力幫助其重啟和恢復產能,也就是説,主動減產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都是更加健康和合理的安排。
那麼,如果大部分產油國果真聯手減產,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對此,有一個有趣的猜測。IHS副總裁亞倫•布雷迪(Aaron Brady) 表示,展望后市,如果各國減產、停產導致原油供應以極快的速度達到再平衡,將導致一些國家的產量水平發生重大變化,市場份額將面臨一次大洗牌。
「假設全球石油需求在2021年恢復增長,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比美國更有能力維持甚至增加石油產量。我們估計,到2021年第四季度,美國原油產量將為880萬桶/天,比2020年第一季度減少410萬桶/天。相比之下,沙特的產量預計將增加180萬桶/天,而俄羅斯的產量僅略低於2020年第一季度。」
看到這里,你是否想起金十此前的一篇報道,關於歐佩克這場「內鬥」的真正目標?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點擊下方鏈接查看。
那麼,你覺得儲油困境對歐佩克+的減產決定有沒有影響?美國聯手合作減產的機率又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