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國商品基金:新冠病毒感染率將是大宗商品的關鍵指標

2020-03-27 11:39

線索Clues | 理性投資 

大宗商品基金公司United States Commodity Funds(USCF)的首席投資官(CIO)Kevin Baum近日撰文表示,石油市場必須同時應對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需求衝擊,以及石油戰帶來的供應端影響。供需最終會調整,問題是何時調整。

以下為《線索Clues》對原文的中譯版(摘錄):

大宗商品洞察(原標題:Commodities Insights 來源:USCF / 首席投資官 Kevin Baum)

關鍵點

新型冠狀病毒是近現代史上規模前所未有的需求衝擊。

當俄羅斯拒絕延長石油產量削減時,寬松的OPEC+協議便瓦解了。

石油市場必須同時應對供應和需求的衝擊。

供需最終會調整,問題是何時調整。

軍刀已咔嚓作響,槍聲打響,病菌正在傳播。新型冠狀病毒顯然是現在的報道中心,當前全球人口的健康是我們首要關心的。

病毒是新聞報道的「主角」,但我們將從石油供應開始説起。3月6日,當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沙特阿拉伯主導)和非歐佩克(俄羅斯主導)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談判破裂時,有人先「開槍」了(打個比方)。這一幕與2014年末的油價暴跌驚人地相似,那次暴跌中沙特增加石油產量,油價暴跌至25美元左右。當前的事態始於俄羅斯拒絕了延長或增加減產的提議,該提議的目的是更好地實現市場平衡,應對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需求破壞。近年來,沙特阿拉伯已經承擔了大部分減產任務,俄羅斯在遵守協議上則顯得較為勉強。如今,沙特似乎又拿出了2014年的玩法,宣佈結束減產,並打算從4月1日起全負荷生產。沙特官方並未提及頁岩油生產,但如果認為沙特無意向美國施加壓力那就太天真了。作為「自封」的油價管理者,沙特阿拉伯偶爾會調整產量水平,以控制油價。過去幾年,沙特阿拉伯通過減產來支撐油價,並讓出市場份額,為美國迅速擴大產量騰出空間。這種動態平衡類似於雙盤天秤,通過改變天秤一側的平衡,而改變另一側的狀況。2015年,沙特阿拉伯的日產量增加了約110萬桶,最終油價降至20多美元,低於美國大多數頁岩油的生產成本。美國頁岩油通常被稱為「短周期」產品,因為生產商可以快速鑽探,並在初期生產能力很強的情況下將油井投產。然而,這些井的產量往往會急劇下降,因此當價格低於鑽井和完井成本時,總產量就會下降,這導致公司減少鑽探新井的鑽機數量。2015年至2016年,鑽機數量下降,今年晚些時候將再次下降,美國石油產量也將隨之下降。

更仔細地研究歷史產量變化,對於瞭解未來石油供應變化的幅度將有所幫助的。最近有媒體報導稱,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日產量可能增加200萬到300萬桶。在過去12個月里,該國的平均日產量約為970萬桶。在過去15年里,沙特阿拉伯只有兩次在超過四分之一的時間里維持略高於1050萬桶/日的產量。因此,預計日產量將增加約100萬桶似乎是合理的,該國還將增加其現有石油儲備的出口,將出口推高至每日200萬至300萬桶。但我們認為石油儲備的出口將最終減少,併成為市場需求的一個來源,因為沙特需要重新補充其儲備。同樣,俄羅斯宣佈,從4月1日起,國內石油公司將可以自主決定產量。俄羅斯對之前達成的減產協議的遵守程度較為一般,外界普遍認為,該國的產量潛力僅比當前水平高出數十萬桶。阿聯酋表示,俄羅斯可能會額外增加10萬桶/日的產量。OPEC中變數較大的是伊朗、伊拉克和利比亞。制裁機制和不斷上升的地緣政治動盪風險,使伊朗的石油產量水平受到質疑,而伊拉克和利比亞的內部衝突也可能在實質上改變它們的產量水平。對於全球石油產量,另一個重要的變量是美國。如下圖所示,2015年沙特石油產量增加(綠色)導致油價大幅下跌,導致美國公司減少鑽井(金色),間接導致美國石油產量下降(藍色)。我們有理由期待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事實上,美國生產商正在削減資本支出計劃。短期內,全球石油產量將會上升,隨后美國和其他地區產量的下降將會使這一影響得到緩解。這里問題的關鍵是持續時間,就像新型冠狀病毒一樣。OPEC將繼續任由事態發展下去,還是會在6月(下次)舉行的會議上改變策略?

新型冠狀病毒是近現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需求衝擊,導致了許多國家經濟活動的突然停止。雖然各國的衞生保健系統、經濟模式和政府應對措施存在重大差異。中國第一例新型冠狀病毒病例報告於去年(2019年)12月底,今年1月底至2月底間病例激增。儘管這一時期的大多數經濟數據將在未來幾周公布,目前可獲得的有限數據(如交通流量、煉油廠活動和污染指數等其他指標)顯示,中國的經濟活動較去年同期下降了約20%。再次強調,沒有兩個國家的結果會是相同的,但中國是迄今為止唯一可參考的案例。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是深遠的,對餐館、酒店和其他行業造成毀滅性的影響,但要了解該病毒對石油(燃油、汽油等)需求的最直接影響,交通部門是關鍵。僅美國每天就消耗2000萬桶石油產品。交通部門佔需求總量的70%。更具體地説,美國每天消耗約1400萬桶汽油(佔總需求的45%)、400萬桶餾分油(柴油等)和近200萬桶噴氣燃料。

航空運輸的減少是石油需求下降的最明顯原因。以往消耗大量航空燃料的商用客機正在全球各地停放。相比之下,軍事和私人飛機相關的石油需求狀況還較為樂觀。例如,聯合航空公司(UAL)削減了50%的全系統運力,維珍大西洋航空(Virgin Atlantic)停飛了75%的飛機,達美航空(DAL)削減了40%的運力,漢莎航空(Lufthansa)削減了90%的長途運力以及80%的歐洲內部運力。餾分油(更具體地説是柴油)的需求將隨着整體經濟活動放緩而下降,這將影響到貨物運輸量。而最重要的汽油,則是最難預測的。無論是9/11事件,還是其他任何事件,都不能為當前的危機提供有意義的指導。隨着9/11事件的發生,公眾從航空旅行轉向了汽車出行,這彌補了少部分汽油需求的減少。儘管如此,機動車出行在隨后的一段時間里依然下降了近10%。由於家庭以外的大部分活動將會停止,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將對上下班通勤產生非比尋常的影響。

目前全世界每天消耗大約1億桶石油。分析師曾表示,石油需求可能減少數百萬桶/日,而國際能源署(IEA)上周也將其2020年全年全球需求預估調整至9,990萬桶/日。與2019年相比,這意味着每天減少9萬桶。鑑於我們預計飛機和汽車出行將在最初出現大幅下降,IEA的預測表明,在經歷一段時間后,經濟活動將健康恢復。鑑於當前實際情況,IEA下調預期(以及其它機構對石油需求和總體經濟活動的下調預測)似乎是合理的。

無論我們談論的是石油汽油、一籃子大宗商品,還是股市,最終的問題都歸於「這場危機將持續多久」。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當然是個好事,但它也不會讓人們立刻回到開車上班、上學或去餐館的路上。唯一真正重要的是,當新型冠狀病毒的病例數量趨於穩定時,社會就會恢復一些正常的經濟活動。如圖所示,中國報告病例的顯著增加(棕色線)持續了大約一個月。從上周開始激增(藍線)的美國病例數,是否會迎來類似(中國)的四周后企穩? 考慮到疫情檢測的延迟和社會隔離的緩慢,我們或許會看到一個不同的曲線。

需求大規模的破壞已經「被烤進了蛋糕」(被定價)。價格波動是必然的。現在真正的問題是危機的持續時間。我們認為需求數據在疫情好轉之前會變得更糟,因此投資者應多加關注新確診病例的數量。同時我們還認為,感染率將是大宗商品和其他市場的關鍵指標。(原文:We belive the demand data will get worse before it gets better. Investors should focus on the number of new confirmed cases. Our view is that the infection ratewill be the key indicator for commodities and all markets.)另外,我們還想説,在這艱難的時刻,我們與大家同在。

編者注:點此查閲大宗商品類ETF

線索Clues/ 魯晗奕 編譯:高藝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