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19-12-18 16:40
香港萬得通訊社報道,在過去10年里,雷曼危機和歐債危機也許已經漸漸的從人們的記憶里淡化。然而不幸的是,這兩件事情的發生或許在過去10年里始終讓經濟學家的預測出現錯誤的判斷,因為它們讓整個經濟的格局發生了變化。
2009年秋,全球金融危機剛剛結束,利率僅為0.1%。展望未來,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復甦將與前幾次復甦相似,只是速度會慢一點,因此利率將在來年開始上升,到2015年穩定在4.2%。但到2010年秋季,利率卻沒有變化。經濟學家們在那年、后年和后年大膽地做出了同樣的預測。直到2015年,利率仍維持在接近於零的水平,這是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從未出現過的一段「免費資金」時期。
當利率開始上升時,並沒有接近一度被認為是正常的水平,這十年結束時利率為1.5%至1.75%。根據藍籌股經濟指標,私營部門的經濟學家目前預計,長期平均增長率為2.4%。根據債券市場的判斷,他們可能又猜高了: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只有1.8%,經通脹調整后大約為零。經濟學家怎麼會把如此基礎的東西弄得如此離譜呢?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在過去的十年里做出了錯誤的預測?經濟學家們一直在尋找答案。
「債務后遺症」理論
為什麼經濟增長是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最受抑制的擴張,而通脹始終低於美聯儲2%的目標,這也是美聯儲將利率維持在如此低水平的原因。一種解釋是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推廣的「債務后遺症」理論,他們發現,在金融危機之后,家庭、銀行、企業、有時還有政府都專注於償還債務,並擔心另一場危機即將來臨,因此他們避免借貸和投資。這抑制了增長、通脹和利率。
如希臘剛剛擺脫自己的危機,歐元區就爆發了另一場危機,將希臘推入違約,將其它國家推至違約邊緣。但隨着這些危機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低增長、通脹和利率依然存在,利率無法上行。
長期停滯是一個世紀難題
在2013年,比爾•克林頓和巴拉克•奧巴馬的前高級顧問、現任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經濟學家的拉里•薩默斯(Larry Summers)提出了另一種解釋:「長期停滯」。他借用了哈佛大學(Harvard)早期經濟學家阿爾文漢森(Alvin Hansen)的一句話。漢森將其與人口增長放緩導致的投資疲軟聯繫在一起:在新員工和新客户減少、老齡化家庭購買房屋等大件商品減少的情況下,企業的投資需求減少。薩默斯指出,緩慢的人口增長再次給增
利率帶來了壓力,他還補充了幾個其他因素:增長最快的企業,比如社交媒體平臺,其豐厚的利潤很少用於投資。
長期停滯有幾個深刻的含義。首先,由於利率接近於零,央行應對未來衰退的能力較弱。其次,借貸的結構性短缺意味着,政府可以在不推高利率的情況下維持鉅額赤字。實際上,考慮到各國央行缺乏彈藥,政府應該維持赤字,否則經濟將陷入停滯。以財政審慎的名義減少福利,比如未來的社會保障福利,可能會鼓勵家庭增加儲蓄,從而使問題惡化。
長期停滯也增加了一些風險。任何一個國內需求過少而無法實現充分就業和2%的通脹率的國家,都有可能將這個問題強加給鄰國,方法是讓本國貨幣貶值,從而增加出口,減少進口。這樣以來,每個國家都想佔便宜,也是造成低利率的一個原因,但是這樣的做法是有很多副作用,如為資源配置帶來更多的無效性。
和利率一樣,經濟學家對失業率感到驚訝,2010年失業率達到了近10%的峰值。年復一年,他們預計會在5%左右觸底。現在已經降至3.5%,是50年來的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