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19-12-05 23:06
原標題:Q3營收同比增長60%
的「盈利困局」為何依舊無解?
來源:美股研究社
北京時間12月5日,Slack公佈了其2020財年第三財季的業績報告。數據顯示,期內營收1.68億美元,同比增長60%,高於分析師平均預期的1.56億美元;然而,當季淨虧損卻同比擴大84%至8780萬美元。
表現在資本市場,據新浪財經顯示,Slack股價盤后跌超1.5%。
事實上,Slack是一款搭建在AWS上的SaaS應用,主要提供企業內信息交流的功能,其快速的成長有目共睹,成爲了歷史上增長最快的SaaS創業公司。作為一個工作交流平臺,做到了允許用户在不使用電子郵件的情況下向羣組或個人發送消息、圖像、文檔等。此外,還涉足了更廣闊的的雲計算CRM領域,企圖通過其應用程序和API吸引更多的付費商業客户。
但存在的一個事實是,目前由
和
GOOGL主導的工作場所通訊行業,Slack或將難以長期在競爭中吸引付費訂閲,這也是投資者們擔憂的重點。
從Slack本季度的財報來看,營收保持高速增長,並超出市場預期,但虧損卻在同比擴大,這並不是個好現象。隨着與科技巨頭們特別是微軟競爭的進一步加劇,Slack也將遇到更多的問題。美股研究社從業務的角度來分析其未來面臨的眾多挑戰和機遇。
營收同比增長60% 與此同時淨虧損也同比擴大84%
據Slack三季度的財報顯示,期內營收1.687億美元,同比增長60%;淨虧損為8780萬美元,同比擴大84%。營收雖然表現出了超預期的增長,但虧損卻未能得到改善。攤薄后每股淨虧損0.16美元,去年同期淨虧損為每股0.39美元。Slack非GAAP下本季度淨虧損為1229萬美元,去年同期為4000萬美元。攤薄后每股淨虧損為0.02美元。
從成本支出來看,三季度,總運營支出為2.406億美元,高於上年同期的1.429億美元。其中,研發支出為9490萬美元,高於上年同期的4100萬美元;銷售與營銷支出為9620萬美元,高於上年同期的6770萬美元;總務和行政支出為4950萬美元,高於上年同期的3420萬美元。
從毛利潤來看,三季度毛利潤為1.45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9210萬美元增長58%;毛利率為86.3%;,低於上年同期的87.2%。我們可以看出,在毛利潤同比漲58%的同時其毛利率並沒有隨之增高。
從虧損方面來看,三季度運營虧損9500萬美元,佔總營收的56%,而去年同期運營虧損為5080萬美元,佔總營收的48%,本季度運營虧損亦在同比放大。最后,歸屬於Slack普通股股東的淨虧損為878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淨虧損4760萬美元擴大84%。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截止至2019年9月30日,Slac的付費客户超過105000,同比增長30%。年度付費超10萬美元的客户有821名,同比增長67%。這對於其業務的發展或許是一個好消息。
綜上來看,Slack2020財年第三財季的財報喜憂參半。營收雖然保持了60%的超預期增速,但虧損同樣存在。雖然未來隨着企業級服務市場的火熱,或能為Slack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但這一領域亦是巨頭
,能不能繼續高速行駛依舊是一個問號。
盈利難解的同時還要扛住眾多巨頭的圍攻
對Slack而言,最為明顯的挑戰便是表現在財報上的虧損,關鍵是這種虧損的狀態未來不知還會持續多久;因為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注意的是,Slack所處的競爭環境也是異常激烈,能不能夠獲得長久的發展,這或許是投資者們最為關注的點。
1、 營收增速平緩 盈利困局依舊無解
據Slack三季度財報顯示,期內營收1.687億美元,同比增長60%,並超出了分析師的平均預期。單從這個財報數字來看,這個增速還是可觀的。但結合此前的財報細看之后,便會發現,Slack的營收增速正在逐步放緩。
從其上個季度的財報來看,二季度營收1.45億元,增速達58%,與三季度60%的增速基本持平。但表現在資本市場並不樂觀,目前21.66美元的股價相較於其26美元的發行價已經跌去20%。對於一家本就未能充分激發投資者信心的公司來説,這種營收增長的平緩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除此之外,財報顯示其虧損依舊。三季度,其每股淨虧損為0.16美元,相較於今年二季度的0.14美元有所放大。而Slack的虧損事實上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據公開資料顯示,2017至2019年三個財年的虧損分別為1.469億美元、1.401億美元和1.389億美元。我們可以看到,雖然這些虧損在逐漸收窄,但其業務在面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想要實現扭虧為盈短期內恐怕難以實現。而隨着生存環境的競爭變得更為激烈,營收增速能不能依舊保持在高位仍是未知。
2、 與微軟Teams的激烈競爭 或是Slack發展的巨大絆腳石
事實上,財報營收增速的平緩,與這一市場的競爭不無關係。在Slack所處的通訊和協作市場,微軟、谷歌、
等科技巨頭已經紛紛殺入。最值得關注的,或是Slack與微軟的競爭。
而Slack與微軟的競爭由來已久,二者也是有故事可講的。早在2016年,微軟便打算以8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Slack,但最后放棄了該計劃,轉而開發針對企業辦公的擴展項目Skype Teams,並斥資265億美元收購了職場社交網絡公司LinkedIn。當年,微軟在提交給美國SEC會的一份年度報告中,首次把Slack正式列為Office產品的主要競爭對手。
今年10月份,Slack表示,其應用每天有1200萬活躍用户,但這一數據在7月份時為1300萬,直接顯示,其活躍用户的下降。不管是因為何種原因造成的用户流失,但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其用户正在被分流。
而微軟在11月20日表示,其Teams通訊應用程序現在每天有超過2000萬活躍用户,比微軟先前宣佈的使用量增長了近54%,仍領先於Slack。這一消息公佈后,Slack的股價當日下跌10%,收盤時下跌達8.4%。這間接反應了,時長已經認同微軟的Teams會對Slack構成相應的衝擊和威脅。
事實上,微軟Teams的推出比Slack是晚了兩年,但作為全球領先的科技巨頭本身就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客户資源,用户較為完美的生態結構,優勢顯而易見。Slack作為科技獨角獸即使發展迅猛,想要跑贏微軟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據「華爾街日報」11月有報道稱,Slack和微軟實際上在幕后合作,Slack「使用微軟的開源軟件,使其協作工具與Office 365的某些部分無縫協作」。這一合作看似二者走向了攜手的道路,但這種亦敵亦友的關係,長遠來看,並不見得會一直維持。
然而,除了微軟還有谷歌、Facebook這些科技巨頭的圍攻。谷歌在2016年推出了對標產品G suite;同年,Facebook 推出有動態消息、羣組、直播等功能的Workplace。綜合來看,在當前虧損的狀態下,Slack在這一賽道上的前路並不會平坦。
Slack的發展方向值得肯定 但能否獲得投資者的長期關注?
從目前Slack的營收來看,其高速發展毋庸置疑,併成功獲得了主流企業的關注。數據顯示,其2016-2018年收入分別為1.05億美元、2.2億美元和4億美元,去年的營收同比增長88%,是規模增長最快的科技公司之一。如今,三季度的營收增速雖未能有所突破,但依舊保持在60%的不低位。
同時,截止2019年9月30日,付費客户超過105000,同比增長30%。年度付費超10萬美元的客户有821名,同比增長67%。縱向對比來看,這一些數據所表現出的增速值較為樂觀,也證明了未來在這一領域的想象空間還存在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但10月初Slack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其每天有1200萬人積極使用其平臺,同比增長37%。這一數據已經落后於其7月份1300萬日活用户的規模,這或也從側面反映了其背后存在着相應的隱患。
當然,Slack的大方向肯定是沒有問題的。拿國內的微信來説,事實上,微信作為大眾平時的交流工具,承擔了大部分原本由Email完成的工作。也就是説只要Slack的規模能夠做到相應的市場普及率,發展前景無疑是值得期待的。
但問題在於,Slack的推廣方式也存在相應的優劣勢。其推廣主要是針對企業市場,不是針對個人。值得肯定的是,在日常工作中,或許公司內部的交流可以大大提高Slack的使用率,但一旦遇到外部公司的溝通,依然離不開Email。推出Shared Channel存在改善的可能,但想要短期內推翻Email還是不太現實。另一方面,針對企業市場的侷限性在於個人市場容易造成空缺,可以想見,被接受的速度也不會像國內微信或者Email那樣迅速。
換言之,如若Slack的普及率能夠做到足夠高的話,取代Email也不是不可能。像微信一樣工作交流都可以在這一平臺進行,使用微信已經成為大眾的一種習慣。而Slack想要形成這樣的效應,攻克大公司當然是第一步。目前Slack的合作伙伴中不乏Google、
、
、ServiceNow及Atlassian等頭部企業,這也是其所具有的優勢。未來如何維持和開發大公司客户,將是其尤為重要的一環,但也不能僅靠企業管理層強推,這樣的效果或許並不會太好。
此外,作為科技獨角獸,雖然擁有迅猛的發展速度,在時間上對用户的積累是沒有優勢的。畢竟用户的積累和使用習慣的改變是要經過很長的一個過程,才能形成較為明顯的網絡效應。就拿Email來説,人家從推出到現在已經有50余載了,在信息交流領域的地位是看得見的。
綜上來看,Slack三季度的財報喜憂參半。營收雖然超出市場預期,環比來看,與上個季度基本持平,且虧損同比擴大的事實已經在這個季度得到驗證。可見,企業級服務並不好做,仍是一條需要慢慢摸索的道路。未來想要維持高增速還得看其在市面上的普及率到底能做到怎樣的程度,如若能穩中求進,維持並開發新客户,那即使目前處於虧損狀態未來也有可能翻盤的一天,Slack仍然有值得投資者繼續關注的點,但這條路依舊很長。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