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高估值到IPO后市值腰斬 獨角獸 "流血上市"何去何從?

2019-10-15 10:07

原標題:從高估值到IPO后市值腰斬,美國獨角獸「流血上市」后何去何從?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硅谷洞察」。

Wework宣佈撤銷IPO計劃!英國《媒體》一天前報道更是透露,如果Wework無法在11月底之前籌集新資金,則可能面臨高管們幾周前從未想到過的事情:破產。

從估值高達470億美元,到不足200億美元,再到估值跌至只有100億—120億美元。從軟銀宣佈罷免CEOAdamNeumann,再到不斷宣佈裁員、出售旗下公司、延緩上市。Wework上市之路可以説磕磕碰碰,甚至高潮迭起。

然而,Wework並不是唯一的一家。不過,下面這些公司比Wework好的一點或許在於,他們最終實現了上市,只不過,估值從最初的高估值,到重重跌落。

創投數據庫Pitchbook近期統計了從估值到上市市值總損失最多的前12家公司名單,到底這些公司因為何種原因從高估值跌落幾十億?最終至IPO時經歷了估值的劇烈「腰斬」?硅谷洞察今天就來跟大家探討探討。

硅谷多達9家公司「流血上市」,盈利能力成關鍵詞

據Pitchbook數據顯示,從估值到最終上市市值損失最多的12家公司中,其中有9家在硅谷,硅谷洞察將對其中前6家公司進行分析。

從上圖可見,這前6家公司從最后一輪估值,到最終IPO時的公司市值,損失均超過10億美元。

六家公司中,涵蓋了社交公司、SaaS、金融科技類公司,也包括生物製藥、能源公司等傳統領域的公司,均屬於近些年硅谷較火的初創公司類別。

到底這些公司為何從最后一輪估值,到最終IPO時市值被「斬」如此之多?硅谷洞察從當時的新聞報道、公司上市公佈的文件等一一進行分析發現,這些公司最終市值落差大,莫過於三大原因:

第一類原因:投資人對盈利模式感到擔憂,如Square(SQ.US)、

(PINS.US)兩家。

在上述公司中,最知名、估值到市值損失最多的莫過於硅谷金融支付初創公司Square。

Square在最后一輪估值高達60億美元,但在IPO時籌集了2.43億美元,比預期少了約8000萬美元。IPO當天公司市值為29.5億,減少了足足30億,在Pitchbook的榜單上屬於「第一名」。

為何差距如此之大?Square上市是在2015年,當時,人們對移動支付行業的盈利能力和Square自身未來皆存在不確定性。上市當年,該公司虧損1.315億美元。

除了盈利能力之外,Square在移動支付領域還面臨像

,美國運通和PayPal這樣的競爭對手。強大的競爭對手,加上盈利能力的不確定性,也難免被投資人認為會使Square未來的收入增長放緩。

與Square類似的還有今年在紐交所上市的圖片為主的社交媒體公司Pinterest,可以説,它是自

公司2017年上市以來,美國社交媒體公司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次上市了,但也面臨上市后的市值跟先前估值相比,大幅腰斬的情況:跟其最高估值時相比,相差了22億美金。

Pinterest在2018年收入為7.559億美元,同比增長60%。儘管該公司淨虧損從2017年的1.3億美元縮小到2018年的6297萬美元,但它仍然無法盈利。Pinterest甚至在此前提交的上市監管文件中表示,「可能永遠無法實現或維持盈利能力」。

第二類:產品前景不明影響盈利,代表公司如生物製藥公司Reata(RETA.US)、雲軟件公司Domo(DOMO.US)。

Reata是一家成立於2002年,總部位於德州的製藥公司,主要研發的是針對嚴重且危及生命的疾病所展開的實驗性口服抗氧化和抗炎藥物。

2016年5月,Reata製藥公司在

上市,公司最后一輪估值跟上市當天的市值相比,差距高達27.6億。

據當時媒體報道指出,該公司處於早期虧損狀態,未來盈利將嚴重依賴主要候選產品以及取決於臨牀試驗。且Reata也面臨着眾多其他製藥公司的競爭,因此最后一輪估值跟上市市值相差10倍,也不足為奇了。

另一家雲軟件公司Domo於2018年6月在納斯達克上市,其在IPOS-1文件中是將自己描述為「一個為業務賦能的操作系統,能夠訪問實時數據和見解,並通過智能手機採取行動。」

但知名信息諮詢公司Gartner在其2018年分析商業智能相關產品分析中,指出了Domo產品困境的根源所在:其「產品仍然更專注於縮小與當前分析、商業智能軟件領域的領導者如Tableau、

和Qlik的差距,而不是做出顛覆性創新」。

也就是説,Domo在其領域,並不是領導者,產品創新能力有限,從而影響了未來盈利的可能性。

第三類:盈利周期與行業有關。如SilverSpring和SolarCity。

SilverSpringNetworks是一家總部位於聖何塞的硅谷能源初創公司,成立於2002年。這家公司是一家智能電網供應商,希望透過網絡監控水、電等公用事業供應狀況,從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但是,SilverSpring作為能源類公用事業公司,面向的對象是政府,必須經過預算、採購、競爭性招標、技術和性能審查以及監管部門的批准程序,然后才能獲得合同相關的收益。銷售周期長且難以預測。

即使是像SolarCity這樣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太陽能面板安裝企業,也並沒有比SilverSpring好太多。因為它是以零首付或微首付為客户安裝太陽能屋頂系統,然后以低於電力企業的價格向消費者出售電的。

早在2012年就上市的SolarCity,成立了不過6年。追蹤能源行業的GTMResearch公司曾分析指出,僅2013年,全美太陽能項目投資總額達130億美元左右,自2007年以來增長了10倍。但不可避免的是,要應對的是聯邦政策可能對太陽能行業隨時對税收補貼政策的減少。

跟前面這些公司類似的是,SolarCity作為美國最大的屋頂太陽能系統供應商,超過了8萬客户,但公司至今沒有一分錢的收益。只不過,SolarCity有個好處是:它籠罩在鋼鐵俠馬斯克更大的光環下。

如今股價表現:5家市值增加,一半退市

那麼,到底「流血上市」是不是意味着前景不好呢?並非如此。

硅谷洞察追蹤這12家公司發現,有5家公司市值實現了增加,甚至翻倍,也有6家企業因為重組、收購、合併等退市。

為什麼這些公司能度過「流血」期?要麼,營收有望,要麼超過市場對盈利預期。總之,離不開兩字:盈利。

以市值大幅增加的三家公司為例,包括移動支付公司Square、Reata還有今年剛上市的Pinterest。

先看看市值翻了10倍的Square。

從總體利潤情況來看,Square在2019年第二季度僅虧損了200萬美元,比2018年同期600萬虧損有所改善。且多位分析師均指出,Square2019年有望是其最終止損的一年,預計2020年產生1.36億美元的正利潤。

同時,Square旗下產品CashApp這個點對點支付App,最近一個季度收入為2.6億美元,這被認為已經開始與Paypal旗下的Venmo和GooglePay、ApplePay展開競爭,並在Square2019年的預期利潤中,佔比大約12%,還有望繼續上升。

而Pinterest則體現出盈利模式的探索和超出市場預期對股價的重要性。

今年8月,Pinterest發佈第二季度財報,其業績打破華爾街預期,收入同比增長62%,達到2.612億美元,輕松超過市場普遍預期的2.355億美元。該財報發佈后第二天,公司股票上漲了18.6%。

那麼,Pinterest的收入增長來源是什麼?最大動力是每月活躍用户(MAU)增長30%,達到3億,且每用户平均收入增長29%至0.88美元。甚至有分析指出,Pinterest已經通過用户瀏覽的固定內容來發現產品和項目,希望像另一家社交媒體巨頭

一樣,從廣告中賺錢。

(硅谷洞察製圖,版權屬於硅谷洞察)

Reata作為一家制藥公司,上市后陸續針對藥物新品的好消息,則明顯推動了其股價和市值的上漲。

比如其一款探索關於慢性腎臟病藥物bardoxolone在2017年進入三期臨牀階段,2018年又獲得歐盟委員會授予其旗下一款名為Omaveloxolone治療弗里德里希共濟失調(Friedreich’sAtaxia,FA)的孤兒藥資格認定等。

在那些退市的公司中,Tintri屬於股價表現不好的代表。上市后的一年中,股票暴跌97%。更曾因為股價低於1美元,而被納斯達克考慮要求退市。

但即使退市,也並不意味着公司最終失敗。像SilverSpring、Hortonworks、Tintri等都后繼表現良好。Tintri在今年第一季度業績表現良好,大規模企業客户的合同增加。而Hortonworks跟競爭對手Cloudera合併后,公司估值被認為將達52億美元,有望跟AWS等展開競爭。

硅谷洞察發現,公司未來盈利能力跟公司市值緊密相關,但也反映了整個投融資大環境的變化。

據Pitchbook數據顯示,自2010年初以來,在IPO過程中,由VC支持公司的估值升值幅度在1.1倍至1.6倍之間波動,2018年該數字更是上升至2012年以來最高點。但很明顯,2019年上半年,它回落至十年來的低點。

2019年年初以來,上市公司也越來越將「盈利能力」作為關鍵主題。比如,今年同樣上市的出行巨頭

,上市后第二天其股價就跌破了IPO發行價,原因是分析師認為沒有明確的盈利途徑。

毫無疑問,這些虧損上市、流血上市的獨角獸公司們正逐漸為投資者帶來困境:他們既不想錯過快速增長的熱門公司,但同時必須權衡未經證實的企業盈利風險。

但對於更多初創公司、獨角獸而言,上市僅僅是第一步,想真正走過「流血上市」后的困境,還得找到、並有向更廣泛的投資者證明其有維持盈利的能力和前景。否則,收購、退市、市值持續跌落,都不乏「前車之鑑」。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