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
盤后
,MSCI系列指數迎來半年度調整生效時刻,多隻納入MSCI中國指數的公司在尾盤競價時段出現異動,國際資本正在用真金白銀為哪些企業加持?
一、MSCI中國指數納入9只港股,11月24日尾盤普遍異動
本次調整中,MSCI中國指數納入了9只港股,分別為優必選、晶泰控股、中國黃金國際、紫金黃金國際、贛鋒鋰業、中國有色礦業、東風集團股份、廣發證券、榮昌生物;剔除4只港股,分別為中國光大銀行、華潤醫藥、中國民航信息網絡、北控水務集團。
回溯數據可以發現,納入MSCI中國指數的港股公司在調整生效時刻普遍出現成交量異常放大的現象。
據LiveReport大數據統計,在11月24日尾盤競價交易時段(16:00-16:08),獲納入MSCI中國指數的股票尾盤平均成交額達到了12.7億港元,佔相關股票全天成交額的比重達到66%,尾盤平均股價則上漲0.58%,反應進入全球主流指數基金能夠給股票流動性、公司活躍度帶來明顯提升。
科技股的交易活躍度較高。其中,優必選尾盤成交額達1
6.18
億港元,佔其全天成交額的5
2
%,是獲納入港股中尾盤成交額第二大的個股。此外,晶泰控股尾盤成交額達
9.73
億港元,佔全天成交額的5
6
%。
MSCI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指數之一,在新興市場寬基指數方面佔據了主導地位,當前MSCI中國指數的整體規模約2.9萬億美元。
據彭博和MSCI數據顯示,優必選的納入權重為0.12%,僅次於兩大黃金股中國黃金國際(0.13%)、紫金黃金國際(0.12%),是納入權重最高的科技股。據中金公司研報測算,優必選的被動資金預計流入達1.67億美元,是本次調整流入資金最大的中國科技股。
科技股:
優必選(9880.HK)估算被動資金流入1.67億美元,晶泰科技(2228.HK
)
估算被動資金流入1.2億美元;其他獲納入的A股
科技股
,包括半導體、A
I
等領域的
公司
權重較低(權重均在0.03%以下),估算被動資金流入均在4
000
萬美元以內。
資源股:
中國黃金國際(2099.HK)、紫金黃金國際(2259.HK)、贛鋒鋰業(1772.HK)、中國有色礦業(
1258.HK)
估算被動資金流入分別為1.87億美元、1.73億美元、1.34億美元、1.
15
億美元;
汽車股:
東風集團股份(0489.HK)估算被動資金流入1.3
4
億美元;
醫藥股:
榮昌生物(
9995.HK)
估算被動資金流入1.
09
億美元;
金融股
:廣發證券(
1776.HK)
估算被動資金流入1億美元。
三、優必選密集獲得多筆大額訂單,納入MSCI中國指數意義深遠
優必選獲得國際指數機構的認可,與其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取得的實質性商業進展密不可分。作為人形機器人領軍者,優必選技術正在落地加速,進入量產交付上升期。
2025年以來,公司累計簽署訂單及中標金額已達1
1
億元(不含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機器人天工行者和小型人形機器人AI悟空),持續引領全球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應用落地進程。近期,公司密集獲得多筆重要大訂單,具體包括:
11月25日,優必選宣佈中標廣西防城港市人形機器人數據採集與測試中心和人工智能科創教育示範項目,中標金額2.64億元,產品以最新款可自主換電的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2為主。
11月4日,優必選科技中標「自貢數投人形機器人數據採集中心項目設備採購」項目,中標金額為1.59億元。
10月19日,優必選宣佈中標「廣西具身智能數據採集及測試中心設備採購及安裝」項目,訂單金額為1.26億元。
10月15日,優必選宣佈與A股某知名上市汽車科技公司正式簽署人形機器人採購合同,採購總金額超3200萬的以最新款Walker S2為主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及解決方案。
9月,優必選宣佈獲得某國內知名企業2.5億元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產品及解決方案採購合同(刷新全球人形機器人訂單金額最高記錄),並與天奇股份簽署了3000萬元的Walker S系列採購合同。
7月,優必選中標覓億(上海)汽車科技有限公司9051.15萬元機器人設備採購項目。
優必選的首批全尺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2現已正式開啟量產交付,並將分批投入產業一線應用。
摩根士丹利在11月17日的一份調研報告中披露,優必選已交付約200台人形機器人,預計2025年全年交付量約500台。2026年,優必選計劃交付2000至3000台人形機器人。
優必選於11月18日對外表示,公司已制定產能爬坡計劃,預計到2026年,工業人形機器人年產能將達5000台,2027年進一步擴大至10000台規模。
整體而言,隨着全球資本對中國智能機器人資產的重估,優必選作為中國人形機器人的領軍企業,其價值正得到國際市場的充分認可。
本次作為代表性的中國科技股入選MSCI中國指數,對優必選而言意義深遠,代表着公司國際化和股票流動性的雙提升。相信MSCI的加持只是開始,優必選在技術突破與商業落地上的雙線進展,正在重新定義中國在全球機器人產業競爭中的地位。
(本文首發於活報告公眾號,ID:live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