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8 15:55
隨着公募基金三季報披露拉開帷幕,基金大佬們的最新持倉又將躍然紙上。大家也可以在公眾號主頁菜單欄:價投工具→工具首頁→「大佬持倉」或文末「閲讀原文」自行獲取基金大佬們的最新動向。昨日晚間,易方達張坤基金三季報最新出爐,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一起看一看張坤最新的「作業」。
以下為主要內容
綜合張坤旗下各基金報告,張坤三季度持倉變化不算大,主要還多以老面孔為主,繼續聚焦於內需消費與科技板塊。但基於倉位、基本面等情況,做了結構性的調倉。
例如,張坤於Q3減持了頭部重倉股騰訊與阿里。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做了減持,兩家公司依然為張坤的頭部配置,佔倉位比例依然接近持倉上限,所以不排除是被動的減持。
白酒方面,張坤Q3減持了五瀘汾等,而對於茅臺則進一步小幅增持。白酒Q3機構對於不同公司的業績分歧還是相當之大的,茅臺的穩健則是一致共識。
關於白酒業績預測,大家還可以回顧:消費板塊三季報預測曝光!
此外,張坤還進一步配置與消費密切的分眾傳媒,使之新進十大;增持京東健康、百盛中國等,大幅減持普拉達(-69.54%);科技股方面,則新進軟件公司谷歌,持有微軟,減持硬件製造公司臺積電等。

(張坤Q3持倉名單,來源:價投圈-大佬持倉)
截至2025年Q3,張坤整體持倉的前三大持倉(按持倉市值排序)分別為:騰訊控股、阿里巴巴、貴州茅臺。
......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張坤季報的觀點。
每到季報披露節點,張坤都會梳理對市場的判斷與投資感悟,在喧囂的市場環境里,清晰傳遞着他一貫的價值投資主張。
一、警惕「市場先生」情緒
張坤在本次季報中繼續強調了他對於投資的想法:
在他看來,當下市場的風格難以預測,但他會堅持自己的投資風格。
例如,通過自下而上的深度研究,尋找商業模式優秀、有顯著的競爭力和議價能力、行業有持續成長空間以及明智地再分配資本的少數公司。
他依然選擇堅持,通過長期持有,作為股東去分享這些公司自由現金流和內在價值的成長。
張坤認為,長期來看,「市場先生」會較爲準確的「稱重」一個企業的價值。但短期來看,「市場先生」的情緒時常不穩定——時而過於興奮,時而過於沮喪,有時放大短期的因素,而忽略了長期重要的結構性因素。
二、悲觀沒有長期存在基礎
張坤認為,市場先生(當下)的悲觀只是放大了短期的困難,並沒有長期存在的基礎。(PS:我們覺得張坤指的悲觀指的是市場對白酒的悲觀)
他依然從一個較為宏觀的層面反覆敍述:
張坤提到,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雖然我國GDP總量位於全球第二,但2024年我國仍是人均GDP約1.3萬美元的發展中國家,人均GDP仍略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考慮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水平」的目標,他認為,我們至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GDP增速會超過全球平均。
同時,中國居民消費佔GDP的比例已經在全球主要國家中接近最低水平,他認為這個比例提升的概率要遠遠高於繼續下降。
所以綜上,長期來看,張坤的判斷最可能的出現情形的是——中國消費增速>中國GDP增速>全球GDP增速。
而且,相比於有差異的若干小市場經營,張坤認為,14億人的統一巨大市場帶來的產品、研發和銷售的規模效應無法忽視,企業可以將優勢更充分地放大。
三、相信決策層有足夠的工具和智慧
此外,張坤還進一步表示,「市場先生」的另一個挑戰在於價格指數的負向循環。
他提到,過去兩年多,我國的名義GDP增速都低於實際GDP增速,而企業的收入增速與名義GDP增速更為相關,成本費用的上升幅度則取決於產業鏈上的議價能力。
整體來看,他提到,對於優秀的企業,通脹的環境如同順水行舟,經營難度相對要小一些,這也是出口企業總體感受較好的原因之一。
張坤錶示,不論是通縮對經濟活力的長期損害,還是走出通縮后的正面效應,都有其他國家的成熟案例。
對此,他認為,長期來看這一點不值得擔心。有其他國家的案例在前,決策層有足夠的工具和智慧解決問題。
四、內需消費市場長期仍是投資沃土
綜上,張坤強調,他認為中國的內需消費市場長期仍是投資的沃土,而當前較低的估值水平提供了充足的安全邊際。
如果企業依然滿足投資標準,他(依然)會充分理解「市場先生」的情緒波動和收益分佈的不均勻性。
張坤相信,企業經營不斷累積的自由現金流將反映到內在價值的積累中,而不斷增長的內在價值終將投射到市值的增長中。
PS:本文內容僅為觀點分享,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