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7 17:12
導讀
隨着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與儲能的突飛猛進,新的一輪鋰電池擴產如火如荼地進行着。行業頭部企業的擴產顯得從從容容,新興企業希望抓住這輪機會,匆匆忙忙進入一場「概念滿天飛」的宣傳戰,從《山海經》到《封神榜》、再到科幻小説上的詞,幾乎都被用了一遍。
回顧近十年全球電池圈,即使有馬斯克這樣的牛人,特斯拉的4680電池量產,依然不達預期!全歐洲的電池希望-瑞典NORTHVOLT夭折破產!豐田章男也未能在他任期內,將豐田的全固態電池商業化!電池之難,可見一斑!
有一家總部位於常州的企業,用「戳破行業痛點」的創新破局,在別人都在致敬頭部企業方形卷繞工藝時,主動避開其專利壁壘,獨創短刀飛疊,以一個企業的資源、一個企業的能力,做成了本應該是一個行業做成的事。
它就是蜂巢能源!
因創新而前進
這句Slogan由蜂巢能源董事長兼CEO楊紅新在2018年公司成立之初提出,並貫穿至今。

蜂巢能源的狠勁,在於它的創新始終根植於對整車的深刻理解,一直盯着電池上車以后的表現與痛點。
正是基於這種對終端應用的深刻理解,蜂巢能源才堅決不跟風吹概念,只解決實際真實問題,與偽命題無感。
正因為此,蜂巢能源定義並打磨出了「短刀+飛疊」這一兼具安全、成本和適配性的產品形態與完整工藝體系,從而服務了國內外優質客户。
更深層次的創新哲學,是蜂巢能源那句選自《聖經》的一段話:「進窄門,走遠路,見微光」。意指選擇艱難但正確的道路,最終才能看到希望的光。蜂巢能源正是這樣一家「不走尋常路」的公司。
選擇疊片工藝
我本人接觸到動力電池選擇外形結構對比,大概在2016年。在此之前,都是看到的18650、32650圓柱與小軟包。

當時在江西南昌,得到中科院物理所黃學傑研究員的詳細講解:
疊片工藝是將正負極片與隔膜裁剪成片狀,按「正極-隔膜-負極-隔膜」順序交替疊合,形成多層堆疊結構,類似一本書;
卷繞工藝是將正負極片與隔膜製成長條狀,卷繞成扁圓形電芯再壓平,類似於壓平后的衞生紙。
疊片工藝空間利用率更高,極片可裁剪為任意形狀,無卷繞留白,能量密度比卷繞高約5%-10%。
疊片結構電流路徑短,內阻小,支持更高倍率快充;卷繞結構電流路徑長,內阻大,快充速度受限。
疊片電池受力均勻,散熱好,循環壽命比卷繞電池長10%左右。
疊片結構無卷繞拐角應力集中問題,熱失控風險更低;卷繞電池拐角處易出現脱粉、毛刺,安全風險相對較高。
講完疊片工藝的優點,黃老師話鋒一轉:卷繞工藝成熟,自動化程度高,生產效率通常高於疊片;卷繞設備投資成本低,極片裁切次數少,毛刺和粉塵問題較少;疊片工藝需要高精度設備,前期投入大,且極片裁切次數多,易產生毛刺,影響良率和成本。
回顧蜂巢能源選擇疊片工藝的歷史,我們驚喜地發現:其完全是基於實際應用場景與對未來與風險的把控而做的決定。
蜂巢能源出自汽車的基因,充分了解當時大部分汽車企業的新能源汽車底盤,整體架構是在油車基礎上改的,重新正向研發的極少,在這個底盤架構基礎上,更高的能量密度是最關鍵選項,是當時的槓桿解。這在2018年蜂巢能源為寶馬開發電池產品時,就已經明確感受到。

在做電池結構與工藝選擇時,蜂巢能源做了專利壁壘篩選,發現卷繞工藝的大多數專利已經被頭部企業申請,且已有訴訟保護知識產權的動作。
未來的固態電池,行業一致認為將採用疊片工藝。在這里透露一個大家不太瞭解的內情:蜂巢能源在2018年就已經成立固態電池研發團隊,投入巨資進行硫化物全固態研發。
在當時的電動車滲透率還很低、效率不是最緊急項的情況下,蜂巢能源創新般地選擇了方形疊片工藝,事實證明在其起步階段,這樣的選擇避免了很多麻煩,沒有像有些企業那樣,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陷於專利訴訟戰。
短刀+飛疊
2019-2020年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里程碑時刻。2019年特斯拉開始在上海建設超級工廠,同年底,MODEL 3開始向員工交付,2020年開始大規模交付,新能源汽車一下子跨過推廣猶豫期,銷量猛增,直接帶來動力電池優質產能嚴重不足,整個行業進入規模競爭與擴產高峰期,融資也變得容易很多。蜂巢能源也在這個階段,獲得了后續發展所需的資本。
到了這階段,智能電動車已經不再是各大汽車企業的試驗項目,已經是必須全力競爭拿下的項目,大多轉向正向研發底盤架構。
這時的蜂巢能源,還是出於解決客户痛點,幫助自己的客户成長的初心,正向推導如何讓電池包的成組效率更高,同時又能高效快速地生產滿足需求。
蜂巢能源研究了最新的百余款新能源汽車,發現一個黃金尺寸:600毫米!幾乎可以覆蓋大多數車型。

研究出來開完技術匯報會,參會者都覺得后背發涼:這個尺寸與德國大眾推的MEB590模組尺寸十分接近,如果德國的MEB590標準成為全球電動車電池包標準的話,我們國家的新能源汽車出口等,肯定會增加很多知識產權的麻煩。
在2019年上海國際車展上,蜂巢能源展出了L600的電池樣板,放在一個技術小黑屋里,要受邀客户才能進去參觀。那時還不叫「短刀」,只是叫L6系列!
L6系列一經展出推廣,就備受好評,訂單頗多,交付成了大問題,與卷繞的效率差距就明顯展示出來了。原來不是關鍵項的高效率、低成本、高品質就是此時最最關鍵項!
困難肯定壓不到硬核的創新者,在疫情肆虐的三年里,很難尋求外界助力的情況下,蜂巢能源沒有等、沒有靠,自己招聘設備研發團隊,參考菸草工業、食品包裝等技術,自主研發了三代高速疊片設備,從最初的每片0.6s到第二代的0.45s,再到現在的0.125s/pcs,效率是傳統Z疊工藝的8倍。
爲了保障電芯安全性與一致性,每台設備都配備了檢測裝置,利用CCD技術和激光測厚儀,能夠將厚度控制精度提高到1.5微米。每台高速疊片設備有66台CCD相機,共250項檢測,確保100%檢測極片尺寸的準確性,從而將良品率提升至99.9%,在國內的檢測精度方面居於領先地位。
在最關鍵的疊片工位,通過8個機器手一次性抓取到疊片工位,和另外一側的正極片疊到一起,實現了一次可以生產8個極組、8顆電芯,使電芯的製造從一顆一顆,變成了一批一批,除了效率更高,生產一致性也更好。在生產過程中,全部實現在線做短路測試,如果有短路不良可直接剔除。

正因如此,蜂巢能源的短刀飛疊動力電池成功配套了Stellantis、吉利、VinFast等國內外眾多汽車企業的多個車型,出貨量超過80萬套,無一安全事故。
在L600短刀飛疊動力電池取得成功的基礎上,根據客户的不同需求與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蜂巢能源也適時推出了從300毫米到600毫米的全系列短刀產品,適配不同場景下的電池需求。比如在增程式與插電式混動賽道,300毫米短刀飛疊就適配70-80度的大電量車型;400毫米短刀飛疊就適配20-30度的小電量車型;儲能就用500毫米以上的。
目前蜂巢能源在業務層面,依然聚焦於動力電池;儲能,不求短時間做大,但要做精、做細、要做有利潤的市場。增程式、插電式混動與純電動並重、國內自主品牌與合資並重、積極拓展海外,以及重視乘用車的同時不放棄商用車。
在技術路線上,蜂巢能源不放棄三元,根據客户需求加大磷酸鐵鋰比重;看到固態電池的發展趨勢,但不盲動。
商業的本質是將有結果的事情不斷迭代與重複,蜂巢能源開創了短刀飛疊這個電池品類,而且獲得了客户的認可,剩下來的事情就是不斷地提高效率、提高良品率,一個基地接着一個基地盈利,最后全面盈利。
最后
每次提起蜂巢能源,總有人説是一家「還沒有上市、還沒有盈利的電池企業」。但是深度思考一下:特斯拉4680電池量產也不達預期、歐洲NORTHVOLT夭折、豐田全固態電池也是一再推迟!
大概會明白電池沒那麼容易做!真正做事沒有PPT創新那麼容易!創新需要投入,需要一次次接受失敗,總有人要深夜望着天花板,焦慮與失眠如潮水般涌來。
回望十年鋰電風雲,蜂巢能源真的是以一企之力,用一個企業的資源,完成了短刀飛疊的行業品類創新,讓我們從此聽不到德國大眾MEB590標準的聲音!所以給硬核創新者多點寬容,多點耐心,是最值得的投資,也是最應該做的!
(本文作者顧國洪,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經濟發展分會副主任委員,曾擔任新能源汽車三電頭部企業高管、兩大汽車研究院副院長、兩大創投機構投研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