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1 20:55
自去年 9 月份美的集團成功登陸港股市場 , 並掀起A股赴港熱潮以來, 近一年里已有1 4 家公司成功實現A +H 上市 ,累計募資超 過 1 300 億港元 ,成為港股市場I PO 融資的主力軍 。
仍在 排隊赴港者眾多。 據LiveReport大數據統計,目前已 遞表港交所的A股公司已達5 2 家, 其中千億巨頭超過1 0 家 ;此外, 公告 籌劃赴港 及傳聞赴港 的則有約5 8 家 ,亦不乏各領域龍頭企業 。
A 股 T MT 、新能源 領域 企業 密集衝刺 香港上市
在已遞表企業中 , T MT 領域 尤其是 其中的 消費電子、 AI 、半導體 、機器人 產業, 有大量A股公司都在密集衝刺香港上市 ,包括 立訊精密、勝宏科技、豪威集團等多家千億巨頭 均赫然在列 。
同時, 在 新能源領域 , 新能源車、 鋰電、 光伏 產業 的 不少 A股 公司 也 在 排隊 香港上市 ,賽力斯、億緯鋰能 等公司已遞表,陽 光 電源等公司則已公告正在籌備中 。
除此之外, 一些 大消費領域的食品飲料龍頭 如東鵬飲料 ,以及生物醫藥領域頭部企業 如 百利天恆、 邁瑞醫療等 , 也有不少公司正在趕赴香港。
超1 60 只 A +H , 港股 平均 較A股 折價 約 1/3
目前, 已實現A +H 兩地上市的公司已 達 1 61 家, 合計 港股 總市值超過3 3 萬億港元 。
截至9月9日收盤, 這些 A +H 公司的港股平均折價率約為 3 2% ,即同一公司港股 平均 較A股價格折價約1 /3 。
通常而言,AH公司的 發行 市值越小 、成交量越低 , 其 折價幅度 也就 越大 。
從 最近 在港 上市的A + H項目 中也不難看到 , 在港 發行市值低於百億的 往往 折價50% 左右 發行,百億規模的 多 折價 30 % 以上 發行,千億規模的 多 折價20%左右發行,僅有萬億規模的寧德時代折價7%左右發行。
不過, 自 去年9月份以來, 南向資金持續湧入,國際投資者長期看好的情況下,不少A +H 股在港上市后,港股較A股的折價水平不斷收斂,甚至部分公司走出了港股反向溢價的情況(如寧德時代、恆瑞醫藥等)。
A+H 公司的港股折價水平正在 逐漸 收窄。 近期 AH股溢價 指數已顯着下降至1 20 點,這意味着成交活躍(日均成交2 000 萬港元以上)的A +H 公司的A股較港股普遍溢價約 2 0 % ,創六年多來新低。
港股 高股息、新經濟 領域 折價 較少
除了市值層面的差異外 , 因 兩地投資者 偏好 與市場機制 存在 差異 等因素 , 不同行業的公司在A股和港股市場的估值水平也 有所不同 。 相對而言, 港股 的 優勢板塊 ( 高股息 、新經濟 等 領域 ) 中的A +H 股 折價較少 。
典型如銀行 業,港股 較A股 平均折價率在2 0 %左右,且頭部 銀行 或商業模式更受外資青睞的銀行 折價更低(招商銀行港股甚至較A股有小幅溢價)。
在有色行業中,更具國際定價屬性的黃金股在 港股 折價較少,而 較受國內投資者 偏好 的稀土永磁 股的港股折價較多。 同時,大市值公司 的 港股折價 更少 、高股息公司的港股折價 也更少 。
而在生物醫藥行業,大型國際性藥企如恆瑞醫藥、藥明康德,以及與海外藥企達成 大額 管線交易的榮昌生物等公司, 港股折價水平也較低。
在 T MT ( 通信、電子 /半導體 、傳媒) 領域 , 國內投資者的青睞程度較高, A股的溢價水平 往往 也比 較高 ;反而 ,其中的三大運營商,體量較大、股息較高, 港股折價 稍小一些。
作為新經濟領域的代表性產業, 汽車 、新能源 行業 中比亞迪、福耀玻璃 、 寧德時代 等 具備全球競爭力的 大型 企業 , 港股折價 普遍 較小 。
在房地產、家電領域, 以美的集團為代表的優質企業往往受到全球資本青睞折價較少甚至反向溢價 ; 而在基建領域, 或 因流動性差異、 估值差異和 外資持股限制等因素, 大型國企 的港股折價較多 。
(本文首發於活報告公眾號,ID:live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