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9 06:54
投資慧眼Insights–—
台灣電子材料業爆出一則頗具爭議的新聞:關稅重災區第一槍——成立 51 年的「半導體材料大廠」瑞升金屬突然宣布停業清算。這一說法,在業內掀起質疑 —— 深耕產業 40 餘年的人士直言“從未聽過這家公司”,其 2.5 億新台幣的股本規模、未上市的狀態,與“半導體大廠”的標籤嚴重不符,甚至公開呼籲對方“拿出財務報表來看看”。
多重因素導致停業清算
這家備受爭議的瑞昇金屬,8 月 12 日正式官宣全面停業,並委託律師啟動債務清理程序,為長達半世紀的經營畫上句點。回溯危機根源,今年 5 月公司就已示警:全球運輸成本上漲、地緣政治緊張,疊加川普政府關稅政策衝擊,讓原物料價格面臨 2 成上漲壓力,其中中國錫粉出口成本因關稅激增,對以焊錫、錫球、錫粉為核心業務的瑞昇來說,無異於直接掐住經營命脈。
後續財務狀況的惡化更為致命:銀行收緊銀根,公司資金鏈瀕臨斷裂,最終董事會無奈選擇停業。如今,不僅官網掛出停業公告,谷歌商家頁面也標註「暫停營業」,但比起這家老廠的黯然落幕,更引人爭議的是其被賦予的「半導體材料大廠」身份。
「半導體材料大廠」身分引發質疑
「我在產業超過 40 年,這家公司從來沒有聽說過。」業內質疑聲直指這一頭銜的不合理性。細究瑞昇的基本面:股本僅 2.5 億元,且成立半世紀以來始終未上市。對此,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直言,一家公司數十年不上市,要麼像義美那樣堅持不掛牌,要麼就是財報表現不達上市標準 —— 而瑞昇的財務數據,至今無人能找到公開資料。「很想把寫這則新聞的記者找來問:你有看過瑞昇金屬的財務報表?我找半天都沒有找到。」
更關鍵的是產品屬性:瑞昇主力產品是錫粉、錫膏,用途是將電子元件焊接在基板或電路板上,屬於表面黏著(SMT)領域材料,分類上明明是印刷電路板的上游,與半導體材料領域相去甚遠,如今被直接掛上「半導體材料大廠」的標籤,被質疑「太過誇張」。
有人憂愁有人歡喜
與瑞昇的爭議和困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行昇貿(3305)的風光。受國際錫、銀價高位運行撐住毛利率,再加上瑞昇退出後的轉單效應,昇貿近期股價節節攀升:8 月 13 日、14 日連續兩日漲停,18 日再度封死漲停板,股價衝至 106.5 元,創下 18 年來新高。
業績端,昇貿今年前兩季每股盈餘分別為 1.22 元、0.16 元,上半年累計 1.38 元(受匯損拖累),且第二季營業利益率較第一季逆勢提升。目前其散熱(低溫)錫膏訂單能見度已達年底,法人預期 8 月起營收將逐步放量,第三季營收與獲利有望衝擊單季峰值。
眼下,瑞昇金屬的倒閉除了引發對「媒體標籤合理性」的討論,更牽動供應鏈神經:作為印刷電路板上游材料供應商,其突然退出是否會造成短期供應缺口?下游客戶能否及時找到替代來源?這些問題,仍有待市場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