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7 17:24
證券之星 劉鳳茹
繼年初創始人及高管減持后,創業惠康(300451.SZ)第二大股東兼合作伙伴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利浦」)也宣佈拋售3%股份,將創業惠康股東撤離引向一個關注高點。尤其是2024年業績俯衝式暴跌至虧損的現狀,引發市場對創業惠康發展前景的深度疑慮。
證券之星注意到,作為曾年賺超4億的醫療信息化龍頭,創業惠康如今深陷上市首虧與現金流承壓困局:2024年歸母淨利潤以三位數的速度下滑,賬上「白條」高達15.5億元,超過同期營收規模且吞噬27.31%的經營現金流。雪上加霜的是,創業惠康業績惡化仍在持續:2025年一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幅度接近227%。
股東上演輪番減持
創業惠康8月5日發佈公告稱,於近日收到股東飛利浦出具的《股份減持計劃的告知函》:飛利浦計劃自公告之日起十五個交易日后的3個月內(在此期間如遇法律、法規規定的窗口期則不減持)以集中競價方式和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4633.2793萬股(含),佔剔除公司回購專用賬户股份后總股本比例3%,其中,通過集中競價減持股份不超過1544.4264萬股(含);通過大宗交易減持不超過3088.8529股(含)。
飛利浦為創業慧康第二大股東,前者持有后者1.55億股股份,佔其總股本比例為10.01%,佔剔除公司回購專用賬户股份后總股本比例為10.04%。按照創業惠康8月5日5.96元/股的收盤價估算,飛利浦此次套現約2.76億元。
證券之星注意到,飛利浦不只是股東,還是合作方。創業惠康2024年年報顯示,公司與飛利浦在「醫技輔」方面展開了深度合作,將公司自研產品與飛利浦合作產品相融合,如公司自研的RIS產品與飛利浦Vue PACS、公司自研的CIS和護理產品與飛利浦SMART ICU、公司自研的區域醫共體產品與飛利浦TMV心電系統,面向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客户羣體提供更全面、更完整的「醫技輔」優質解決方案。對於減持的原因,官方説法為「基於自身戰略安排和需求」。
自2025年以來,創業惠康的股東們減持意願十分明顯。上個月,創業慧康股東葛航以「償還債務及利息,降低質押融資風險」為由,計劃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不超過929.47萬股(含),佔剔除回購專用賬户股份數后公司總股本的0.6018%。
葛航作為創業惠康第一大股東和創始人,其於2025年1月13日至2月7日以4.15元/股的價格已減持了創業慧康1544.42萬股股份。另外,創業慧康董事張呂崢於2025年3月12日減持公司股份600萬股,套現4392萬元。
創業惠康多次強調「公司無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減持計劃不會對公司治理結構及持續性經營產生影響」,但股東接連減持不免讓投資者產生不看好公司發展的懷疑。
應收賬款超實際收入
創業惠康總部位於杭州,於2015年登陸深交所,專注於醫療衞生健康信息化的建設、研發及服務創新,具體產品服務涵蓋醫療、衞生、互聯網應用、醫保等各種服務場景。
頻遭股東減持的創業惠康,去年現上市首虧。財報顯示,2024年創業惠康實現營業收入約14.23億元,同比下降11.96%;歸母淨利潤-1.74億元,同比由盈轉虧,降幅達572.96%;扣非后淨利潤為-1.92億元,同比下滑664.96%。
拆解來看,創業惠康去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還盈利5275萬元,第四季度虧損2.26億元直接將全年業績拖至負值。對於業績下滑原因,創業慧康解釋稱,2024年度,下游客户項目招標與實施進度出現系統性延迟,疊加新產品HI-HIS系統全面市場拓展正處於磨合階段,公司營業收入規模較同期有所收縮。基於商譽減值計提增加、人力成本與固定資產攤銷等剛性支出持續高位運行,以及客户財政預算管控引發的賬期延長等多重因素疊加,報告期淨利潤指標承壓顯著。
拉長時間線,創業惠康2021年創下營收18.99億元、歸母淨利潤4.13億元的上市最高點后,2022年、2023年歸母淨利潤分別縮水至4263萬元、3669萬元,2024年更是直接「大變臉」。
證券之星注意到,創業惠康賬上還「躺着」大量的應收賬款。截至2024年末,創業惠康應收賬款達15.5億元,高於同期營收規模,佔到總資產比例的27.35%,佔比較2023年有所增長。
應收賬款會佔用企業資金,降低現金流運轉效率,進而加劇現金流緊張局面。創業惠康2024年的經營性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同比下降27.31%至1.15億元。
不止如此,也增加了壞賬風險。創業惠康表示,「公司應收賬款規模在行業內橫向比較尚處於合理水平,主要客户包括醫院及衞生管理部門。由於許多項目需納入財政預算,支付流程和周期相對較長,導致銷售回款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應收賬款余額相對較高。然而,實際壞賬率極低,總體壞賬風險可控」。
創業慧康業績低迷延續到2025年一季度:當季實現營收2.9億元,同比減少22.67%;歸母淨利潤-1564.74萬元,同比下滑226.6%。
「公司一季度營收較去年同期出現下降,而人力、差旅、研發費用等開支則呈現全年平均分佈。同時公司部分客户項目招標及實施周期延長、新產品HI-HIS的全面市場推廣尚處於磨合階段等因素影響,導致公司利潤短期承壓。人工智能+醫療信息化為行業帶來新的發展前景,但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轉化為產能,儘管短期經營承壓,管理層研判認為當前困境屬階段性調整」,創業惠康如是説。(本文首發證券之星,作者|劉鳳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