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治理錨定、低碳破浪、責任領航,中遠海能榮獲證券之星ESG新標杆企業獎

2025-07-28 10:43

近日,證券之星第三屆ESG新標杆企業評選結果揭曉,中遠海能憑藉在環境、社會和治理(ESG)領域的卓越實踐,榮獲「ESG新標杆企業獎」。該獎項是由證券之星聯合妙盈科技等專業權威機構,在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等指導下設立的ESG領域權威獎項,旨在挖掘並表彰在環境(如低碳減排、綠色供應鏈)、社會(如鄉村振興、公益慈善)及公司治理(如合規管理、風險防控)三大維度實現卓越實踐,推動經濟效能與社會責任深度融合的企業。

這份認可背后,是中遠海能2024年系統性推進ESG戰略的紮實足跡。當全球航運業站在能源轉型與低碳革命的十字路口,這家能源運輸巨頭以一份涵蓋治理革新、綠色船隊、人才沃土與社會共榮的立體化答卷,不僅重塑了行業標杆,更展現出央企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戰略定力與創新魄力。

治理錨定:從風控體系到董事會基因的深度變革

翻開中遠海能2024可持續發展報告,最醒目的並非宏大願景,而是一套精密如鍾錶般的治理架構。公司構建了由董事會、風險與合規管理委員會、ESG工作組組成的三級管理網絡,將ESG基因深植組織骨髓。董事會作為最高決策機構,全年召開15次會議審議61項議案,其中7項直接涉及治理制度升級——這種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讓ESG不再停留於口號。

(中遠海能ESG治理架構,圖片來源:中遠海能2024年ESG報告)

在風險防控最前線,公司創新推出「三道防線」機制:業務單位落實全員參與日常風險管控、法務部門動態修正、審計部門獨立監督形成閉環。2024年開展18次合規培訓覆蓋全員,更將ESG風險正式納入全面風險評估體系。效果立竿見影——得益於完善的風險防控體系,公司2024年未發生重大風險事件。

最具突破性的動作發生在激勵體系。當多數企業還在摸索ESG考覈時,中遠海能已制定《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辦法(修訂)》,將高管績效與「人員零傷害、安全零事故、環境零污染」目標直接掛鉤。重特大事故實行「一票否決」,這種刀刃向內的決心,讓ESG真正成為管理者的「生死線」。

低碳破浪:從生物燃油到雙燃料動力船的破局實踐

作為全球能源運輸的重要參與者,中遠海能深知自身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責任,為此公司將「綠色低碳」與「數字智能」並列為兩大戰略方向,錨定「2030年碳達峰、2050年碳中和」目標,在《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方案》中規劃出清晰的技術路線圖。2024年及2025年初,隨着多艘先進能效VLCC及甲醇雙燃料油輪訂單的落地,綠色船隊建設駛入快車道。

而比造船更有價值的是技術破壁行動。2024年,「躍池」輪完成2000噸B24生物燃料油加註,生物燃料油的使用可有效減少船舶二氧化碳的排放。更前沿的探索同步展開——5萬方氨雙燃料氨/LPG運輸船船型設計方案獲AIP認可證書,開展氨燃料動力油輪船型設計及安全標準研究。

這套「技術+機制」雙輪驅動模式效果顯著:2024年船舶氮氧化物單位排放同比下降3.28%,船舶二氧化碳單位周轉排放量較上一年降低2.84%。當同行還在為CII評級焦慮時,中遠海能已通過航速優化、智能管控等手段,為全球航線貼上「綠色通行證」。

責任領航:從船員關懷到鄉村振興的共同密碼

此外,公司視人才為最寶貴的資源,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包容、有活力的工作環境。2024年公司為133艘次船舶送去越冬物資,這只是「賦能船員」工程的縮影。針對海上工作者,中遠海能建立困難船員信息庫,發放慰問金,惠及船員3500人。更創新開展家屬開放日、船舶勞動競賽,將孤獨航程變為温情港灣。

陸上的人才賦能同樣深刻。公司打造「E-遠航、E-啟航、E-助航、E-蓄航」四大人才庫,推進油輪、LNG、LPG、化學品等十個業務板塊人才隊伍梯隊建設,抓好成熟人才、高潛人才、梯隊人才三個層次的繼任者梯隊培養。2024年投入508萬元培訓資金,人均受訓162小時。

(中遠海能2024年員工培訓情況,圖片來源:中遠海能2024年ESG報告)

更具戰略眼光的是與中遠海運能源所屬上海中遠海運LNG與大連海事大學等機構通力合作,持續開展LNG船員訂單班聯合培養項目。填補了國內高等航海教育在LNG船舶領域的教材空白,為探索並建立新時代LNG高端航運人才培養體系提供了寶貴經驗。

此外這份責任最終流向更廣闊天地。在做好企業經營的同時,中遠海能積極回饋社會,將企業發展成果惠及更廣泛的社區。例如在2024年4月,中遠海運能源為雲南勐汞村勐汞完小舉行「守護浪花·點亮心願」捐贈儀式,為全校學生送去100張高低牀和30套餐桌椅。這是公司對「浪花·心願」結對助學活動的又一次積極響應。自2013年首次結對以來,中遠海能已經與結對學生走過了11個年頭,累計資助貧困學生138人次,資助款項總額達29.52萬元。整個2024年,中遠海能社會公益投入更是達1008.71萬元。當航運企業還在計算噸海里成本時,中遠海能已用公益座標重新定義航程價值。

結語:尋找可持續發展的燈塔

綜上,中遠海能的獲獎絕非偶然,其ESG實踐暗藏三重突破邏輯:第一是治理穿透力,將ESG納入高管績效的「一票否決制」,使責任從董事會直達操作層;第二是技術前瞻性。押注替代燃料、碳捕集等未來技術,用今日投入鎖定明日競爭力;第三是責任輻射度,從船員福祉到山區兒童,構建「商業-人文-生態」的責任同心圓。

當生物燃料在萬噸巨輪引擎中澎湃燃燒,當雲南山區教室亮起嶄新電燈——這些片段共同拼出一家央企的可持續發展哲學。正如其報告扉頁所印的slogan——「能·源於合」,能源的未來,終究源於社會責任的聚合與擔當。在IMO嚴苛的減排時間表前,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命題里,中遠海能正以船隊為筆、海浪為墨,書寫更宏大的答案。其探索揭示的核心啟示在於:ESG不是成本而是投資,不是約束而是引擎。當一家企業將治理基因、綠色革命與人文關懷熔鑄為新的核心競爭力,它收穫的不僅是獎項,更是通向未來的船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