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老將」接棒的復星醫藥:「降費魔術」難掩核心業務收入負增長,百億商譽懸頂加速「瘦身」

2025-07-17 17:04

證券之星 劉鳳茹

近期,復星醫藥(600196.SH)完成了以陳玉卿、關曉暉等「老面孔」為核心的新一屆高管團隊組建。然而,新管理層甫上任,即面臨復星醫藥收入縮水的壓力。

證券之星注意到,受核心製藥業務收入下滑的影響,復星醫藥營收規模已連續兩年下滑。不過,2024年復星醫藥的歸母淨利潤、扣非后淨利潤則實現雙位數增長。細究之下,銷售、管理、研發三大費用大幅縮減的「降費魔術」和投資收益貢獻成為利潤增長的推手。今年一季度,復星醫藥通過降費及投資收益繼續撐住了歸母淨利潤增長的門面,但難掩扣非后淨利潤下滑的事實。

長期以來,復星醫藥通過併購驅動規模增長。不過,近兩年收入縮水揭示這一模式效應不再。超百億商譽疊加債務的雙重壓力下,復星醫藥正加速「瘦身」,聚焦核心,以求破局。

陳玉卿接棒董事長

6月24日,復星醫藥召開股東大會,完成董事會換屆選舉工作,並在同日召開第十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完成新一屆高級管理人員的聘任工作。

根據復星醫藥披露的公告,陳玉卿當選董事長、關曉暉為聯席董事長、文德鏞擔任副董事長。經董事長提名,同意聘任劉毅為首席執行官兼總裁,李靜、Xingli Wang、Wenjie Zhang為公司聯席總裁,聘任馮蓉麗為公司執行總裁。

證券之星注意到,復星醫藥新一屆董事會的高管中不乏「老人」。

資料顯示,陳玉卿於2010年1月加入復星醫藥,其間曾於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曆任公司人力資源部副總監、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人力資源部總經理、總裁助理兼人力資源部總經理等職,於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任公司聯席首席執行官;2025年4月起,陳玉卿任公司執行董事、董事長。

關曉暉於2000年5月加入復星醫藥,其間曾歷任公司總裁助理、財務部總經理等職,於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任公司總會計師,於2014年12月-2021年12月曆任公司副總裁、總會計師兼財務部總經理、高級副總裁、首席財務官、執行總裁、首席財務官、執行董事等職務,2022年1月至2025年4月任公司副董事長、於2025年4月起任公司聯席董事長。

擔任副董事長的文德鏞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現為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藥學專業,文德鏞於2002年5月加入復星醫藥,其間曾任職於控股子公司重慶藥友製藥有限責任公司,歷任營銷二部總經理、副總裁、總裁、副董事長等職。

劉毅於2015年11月加入復星醫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單位,下同),曾任公司醫療器械事業部首席技術官,於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任公司副總裁,2022年1月至2025年6月任公司高級副總裁,2025年6月起任公司首席執行官兼總裁。加入復星醫藥前,劉毅主要從事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領域的相關工作。

除了劉毅外,其他幾人在復星醫藥的任職時間不算長,不過均有醫藥背景或者藥企履歷。諸如,Wenjie Zhang於2019年3月加入復星醫藥,2023年7月至2025年6月任公司執行總裁,2025年6月起任公司聯席總裁,Wenjie Zhang曾是復星醫藥旗下復宏漢霖的董事會主席。加入復星醫藥前,Wenjie Zhang曾就職於濟南科貝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中美上海施貴寶製藥有限公司、拜耳(Bayer)集團、上海羅氏製藥有限公司等。

拳頭業務連續兩年收入開倒車

據瞭解,復星醫藥1998年在上交所上市,其直接運營的業務包括製藥、醫療器械、醫學診斷、醫療健康服務,並通過參股國藥控股覆蓋到醫藥商業領域。

此次復星醫藥管理層換屆,正值公司營收承壓階段。財報顯示,2024年復星醫藥實現營收410.67億元,同比微降0.8%,這已是復星醫藥連續第二年營收下滑。2021年-2023年,復星醫藥的營收增速分別為28.72%、12.66%、-5.81%。

證券之星注意到,製藥業務作為復星醫藥的核心業務,收入持續縮水拖累母公司。2023年復星醫藥73%的收入來自制藥業務,當年貢獻302.22億元的營收(同比下降1.91%);到了2024年這一業務佔比降至70.43%,營收同比下降4.29%至289.24億元。

據瞭解,復星醫藥的製藥業務包括創新藥業務、成熟產品及製造業務以及疫苗業務三大業務。細分來看,製藥業務主要治療領域的核心產品中,除了抗腫瘤及免疫調節核心產品和心血管系統核心產品收入增長外,抗感染核心產品、代謝及消化系統核心產品、中樞神經系統核心產品及原料藥和中間體核心產品的收入均同比下滑,其中降幅最大的是抗感染核心產品。

具體而言,2024年抗感染核心產品實現收入31.26億元,同比下降27.95%,主要受新冠相關產品需求下降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核心產品實現收入10.99億元,同比下降21.01%,主要受奧德金、長託寧銷售下降影響;原料藥及中間體核心產品實現收入11.06億元,同比下降12.97%,主要受氨基酸系列產品銷售下降影響。

根據財報,復星醫藥2024年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業務實現營收43.23億元,同比減少1.53%,主要由於新冠相關產品收入下降所致。報告期內,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業務實現分部業績-1.12億元,同比減少虧損0.14億元;分部利潤-0.52億元,同比增加虧損0.19億元;主要由於報告期內受診斷試劑帶量採購的影響,醫學診斷業務價格承壓,銷售未達預期;聯合營投資收益同比下降。

相比之下,醫療健康服務是表現最好的板塊,2024年該業務的營收76.47億元,同比增長14.61%。不過,醫療健康服務收入增長難以拉動基本盤(製藥業務)。

收入承壓則延續到2025年,復星醫藥今年一季度營收94.2億元,同比下降7.26%,下降主要是受藥品集中帶量採購續標及部分地方藥品集中帶量採購開展的影響。

利潤增長的「魔術」

復星醫藥利潤端則出現增長。2024年,復星醫藥的歸母淨利潤27.7億元,同比增長16.08%;扣非后淨利潤23.14億元,同比增長15.1%。

細究之下,復星醫藥的淨利增長背后,一是2023年基數較低,另外「降費」作用也不可小覷。2024年復星醫藥相關費用結構如下:銷售費用為86.8億元,同比減少10.32億元(-10.63%),銷售費用率下降至21.14%,同比下降2.32個百分點;管理費用為42.83億元,同比減少0.92億元(-2.1%),管理費用率下降至10.43%;研發費用36.44億元,同比下降16.15%。同時,該公司研發人員由2023年的3491人縮減至2024年的3047人。

今年一季度,復星醫藥的研發費用、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均較同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降本式」繁榮體現在財報上,即今年一季度復星醫藥歸母淨利潤7.65億元,同比增長25.42%。

證券之星注意到,投資收益也是歸母淨利潤增長的重要原因,今年一季度復星醫藥實現投資收益為12.81億元,去年同期為3.36億元。復星醫藥提到,增長原因主要系出售UnicornIIHoldingsLimited(其主要資產系持有及運營的「和睦家」醫院和診所)股權收益及公司所持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綜合影響。

拉長時間線,2021到2024年,復星醫藥投資收益分別為46.24億元、43.78億元、35.02億元、21.05億元,佔同期扣非后淨利潤的比重分別為141.1%、113.04%、174.14%、90.97%。不過,復星醫藥投資收益較此前已大幅縮水。

但作為反映真實盈利能力的指標,今年一季度復星醫藥的扣非后淨利潤4.1億元,同比下降32.56%。「影響因素包括營收同比減少,2024年下半年新增運營及籌建多家康復醫療機構,開業前期固定開支較高,以及於2024年第四季度並表的復星凱瑞尚處於投入期,對其持股比例的增加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虧損相應增加」,復星醫藥如是説。

證券之星注意到,由於此前擴張,復星醫藥的商譽居高不下。截至2024年年末,復星醫藥的商譽高達109.05億元。與此同時,2024年復星醫藥賬上貨幣資金為135.2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25.96億元,短期借款187.1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44.61億元,長期借款102億元,短期負債遠超可動用現金流,償債壓力不小。

實際上,自2023年起,復星醫藥開始強調「瘦身」與聚焦。在公開場合,復星醫藥高層也表示「2025年的目標是繼續退出非核心的、非戰略的、低效率的、虧損的資產,繼續回籠資金。」(本文首發證券之星,作者|劉鳳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