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2 10:21
證券之星 陸雯燕
近日,珠海冠宇(688772.SH)員工持股主體減持套現3.12億元,而這並非今年以來股東首次減持,背后折射出資本市場對公司前景的謹慎態度。2021年上市以來,珠海冠宇面臨股價大幅回撤、業績波動的局面。截至2024年,公司營收增速一路降至不足1%,淨利潤仍未恢復至上市首年水平。今年一季度更是出現營收淨利雙降的局面。
證券之星注意到,去年,珠海冠宇核心業務消費類電池面臨量增價跌的尷尬局面,導致銷量增長營收倒退。動力及儲能業務雖收入同比大增六成,但產品仍虧本售賣。目前,珠海冠宇三大動力儲能電池項目已全部暫停建設,其中重慶年產15GWh高性能新型鋰離子電池項目(下稱「重慶鋰離子電池項目」)的建設內容更從儲能電池轉向消費類電池的生產。雖然公司稱系「審慎決策」,但上述重大調整無疑暴露出其在動力儲能電池領域拓展的困境。
遭股東接連減持
根據減持結果公告,5月13日至6月26日,珠海冠宇員工持股主體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及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2255.14萬股股份,佔總股本的1.99%。減持價格區間在13.6元/股至14.35元/股,減持總金額3.12億元。
上述員工持股主體包含9家員工持股平臺,減持股份均為IPO前取得的股份。彼時入股時,上述員工持股主體合計出資額約1.39億元,意味着此次套現可獲利約1.73億元。
證券之星注意到,上述員工持股主體均由珠海冠宇實控人徐延銘控制。其中,徐延銘對珠海際宇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的持股比例最高,達到53.18%。
今年以來,珠海冠宇先后遭遇多位股東減持。1月10日至2月6日,安義匯嘉股權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通過集中競價將持有的258.49萬股股票清倉減持,佔公司總股本的0.23%,減持總金額4215.9萬元。
此外,截至今年4月,杭州長潘股權投資合夥企業(下稱「杭州長潘」)持股比例降至1.79%,較一季度末減少0.02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其關聯方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夥企業(下稱「小米長江」)在2024年年中將持股比例降至1.7%。2021年上市時,小米長江、杭州長潘對珠海冠宇的持股比例分別為3.7%、2.22%。
股東減持背后,珠海冠宇上市以來的股價、業績均在走下坡路。2021-2024年,珠海冠宇分別實現營收103.4億元、109.74億元、114.46億元、115.4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8.47%、6.14%、4.29%、0.83%;對應歸母淨利潤9.46億元、9094.67萬元、3.44億元、4.3億元,同比變動分別為15.76%、-90.38%、278.45%、25.03%。目前業績尚未恢復至上市首年水平。
今年一季度,珠海冠宇營收、淨利雙降,實現營收24.98億元,同比下滑1.98%;對應歸母淨利潤虧損2370.04萬元,同比下滑337.09%。受出口退税率政策性下調影響,公司營業成本增加,疊加成本傳導至下游客户存在周期滯后因素,致使報告期毛利空間階段性收窄,對當期淨利潤產生較大影響。
2021年10月,珠海冠宇上市發行價14.43元/股。然而,截至7月1日收盤,其股價報收14.04元/股,跌幅1.75%,已處於破發狀態,較2021年11月19日最高點的61.41元/股(前復權)跌去超七成。
核心業務營收增長乏力
資料顯示,珠海冠宇主要從事消費類電池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擁有完善的研發、生產及銷售體系,是全球消費類電池主要供應商之一。同時,公司也在逐步有重點地推進在動力及儲能類電池領域的佈局。
證券之星注意到,珠海冠宇的核心業務已顯疲態。2024年,珠海冠宇主力產品消費類電池實現銷量3.81億隻,同比增長15.83%;但營收卻同比下滑2.05%至102.65億元。
珠海冠宇消費類電池產品包括電芯及PACK,應用領域涵蓋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智能穿戴設備、消費類無人機、智能清潔電器、電動工具等。
具體來看,筆電類產品2024年實現收入63.44億元,同比下降4.04%;手機類產品收入32.51億元,同比下降5.17%;其他消費類產品實現營收6.71億元,同比增長51.94%。
消費電池收入下滑主要受產品降價影響。據媒體披露,珠海冠宇方面表示,價格下滑的原因是此前碳酸鋰價格不穩定,目前碳酸鋰價格已趨於穩定。據悉,碳酸鋰作為鋰電產品的核心原材料,其價格波動與鋰電企業的生產成本緊密掛鉤。
拉長時間看,消費類電池近年來已顯現出收入增長乏力的態勢。2022年及2023年,消費類電池營收增速為1.95%、4.13%,但2021年的增速卻高達46.53%。
與營收下滑相反的是,珠海冠宇產品的出貨量卻在增長。根據分析機構Canalys發佈的報告,2024年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約2.02億台,同比增長4%;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約12.2億台,同比增長7%。珠海冠宇筆電類產品、手機類產品的銷量增速高於行業增速,分別為13.28%、7.93%,其他消費類產品的銷量也同比大增83.2%。
隨着公司加大動力及儲能類業務的投入,動力及儲能類電池2024年銷量同比增長169.31%至828萬隻,營收同比增長67.54%至9.17億元。
然而,動力及儲能類業務尚未成為第二增長點。其收入佔比僅7.95%,且毛利率為-4.16%,不及消費類業務28.68%的毛利率水平。2019年以來,動力及儲能業務的毛利率始終未能轉正。
40億儲能項目生變
珠海冠宇的動力及儲能類電池業務主要面向汽車低壓系統和行業無人機、電動摩托車、家庭儲能、通訊備電等領域。公司將汽車低壓鋰電池業務定位為自身優勢項目和差異化競爭的核心業務。2024年,汽車低壓鋰電池出貨量約90萬套,成為動力類電池業務營收的主要來源之一。
證券之星瞭解到,高壓鋰電市場由寧德時代(300750.SZ)、比亞迪(002594.SZ)等頭部企業壟斷,作為后入局者,珠海冠宇在高壓鋰電市場的突圍面臨極大挑戰。然而,汽車低壓電池需求雖穩定,但在汽車成本中佔比低,且傳統鉛酸電池企業也在佈局,產品標準化程度高,價格競爭也激烈。
珠海冠宇在年報中提及,公司目前動力及儲能類電池產品整體生產規模較小,短期較難產生規模效應。上述背景下,珠海冠宇不得不重新審視產能擴張計劃。據悉,公司現已暫停了浙江年產10GWh鋰離子動力電池二期項目、重慶鋰離子電池項目、德陽一期25GWh動力電池生產項目的項目建設,上述三個項目合計投資額超180億元。
在動力及儲能行業競爭加劇和業務聚焦的背景下,公司為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避免新增產能無法及時消化而控制產能釋放節奏,珠海冠宇解釋稱。
證券之星注意到,珠海冠宇於5月底宣佈調整戰略佈局,總投資40億元的重慶鋰離子電池項目建設內容由儲能電池變更為生產消費類電池產品,項目總投資維持不變,總體計劃於2028年內投產。
該項目要追溯至2022年,彼時公告顯示,項目計劃於2022年開工建設,2025年建成投產。而珠海冠宇在2024年年報中對該項目的進展描述為「截至目前,該項目尚未啟動后續規劃建設工作。」
珠海冠宇稱,對投資項目建設內容進行變更系基於市場環境變化及公司實際經營需求進行的審慎決策。有利於擴大公司核心業務規模,增強公司在消費鋰離子電池行業的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
目前,消費電子行業需求在經歷了數年的調整后企穩回升。湘財證券指出,2025年以來,消費電子延續復甦態勢,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推動AI基建需求維持高景氣,同時,AI技術在終端上的落地推動端側硬件升級。
然而,珠海冠宇的戰略搖擺並非首次發生。2023年6月,珠海冠宇終止了IPO募投項目重慶鋰電池電芯封裝生產線項目,該項目主要為解決新增消費類鋰電池電芯封裝業務需要。
對於項目終止的原因之一,公司稱,隨着動力及儲能類業務的發展,公司在浙江、重慶等地區新增動力及儲能類鋰電池封裝業務產能佈局,有效緩解了珠海市金灣區封裝生產基地的擴產壓力,封裝業務產能基本能滿足目前業務發展需要。可現實卻頗具戲劇性,浙江、重慶的項目后續發展並未如預期般順利。(本文首發證券之星,作者|陸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