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1 10:07
證券之星 吳凡
自2019年從父親祝義財手中接棒后,祝媛執掌的雨潤食品(1068.HK)仍未擺脫虧損困境。2024年,雨潤食品實現營收9.92億港元,較上年同期下滑29.64%,連續5年呈負增長,股權持有人應占虧損收窄至3900萬港元,過去三年累計虧損2.02億元。
更嚴峻的是公司流動性壓力持續加劇。截至2024年末,資產負債率由2023年的168.12%攀升至209.71%,債務結構呈現惡化。其中3.44億港元銀行借款及2.51億港元預提利息發生逾期,而公司期末現金及等價物僅4100萬港元。即便將2.39億港元非流動資產全額變現,仍無法覆蓋短期債務缺口。
為緩解經營壓力,公司於2024年再度出售上游屠宰業務股權,導致年度屠宰產能降至235萬頭。這一數據與巔峰時期超5000萬頭的產能規模形成強烈對比,公司近年業務收縮的深度與流動性危機的嚴峻性進一步凸顯。
上游業務產能利用率持續走低
近十年來,雨潤食品唯一一次盈利是在2021年,彼時公司實現收入84.4億港元,股權持有人應占利潤為30.6億港元,上年同期則為虧損20.19億港元。不過此番利潤大幅扭虧為盈並非其主業回暖,而是通過重整獲益。
證券之星瞭解到,雨潤集團曾年銷超千億,躋身過中國企業500強,旗下產業橫跨物流、地產、食品、旅遊等領域,但也正是過度多元化埋下了債務隱患。2015年起,公司因創始人法律糾紛、地產業務資金鍊斷裂等問題陷入危機,此后在2020年11月,雨潤集團正式啟動債務重整,主要方式包括:剝離低效資產、債轉股等。
雨潤食品2021年年報顯示,本集團共44家有關子公司自2021年4月30日經法院裁定被納入實質合併重整程序。由於此等公司主要為重負債公司,因此不再納入合併範圍后令雨潤食品年內確認的收益為34.91億港元。
儘管重整有利於雨潤食品輕裝上陣,但主業虧損的現狀仍沒有得到扭轉。2021年至2023年,雨潤食品主營業務產生的虧損分別為:4.16億港元、3400萬港元和2900萬港元。2024年公司則未披露該數據情況。
雨潤食品主要產品包括冷鮮肉、冷凍肉以及深加工肉製品,其中冷鮮肉和冷凍肉二者合計貢獻超五成營收,但該業務盈利能力長期處於低位,成為拖累公司經營的關鍵因素。
2021—2024年雨潤食品冷鮮肉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探底,毛利率最高僅2%(2021年),2024年進一步下探至1.1%;冷凍肉業務則長期陷入虧損泥潭,毛利率常年為負值。2024年,雨潤食品上游整體毛利率為0.6%,低於同行業公司雙匯發展屠宰業4.58%的毛利率。
證券之星注意到,近年豬肉價格持續低位運行背景下,冷鮮肉及冷藏肉毛利率長期低迷的核心原因之一為產能利用率不足。2021年至2023年,雨潤食品上游屠宰業務設計產能335萬頭,但實際屠宰量從164萬頭降至50萬頭,帶動產能利用率由48.96%大幅下滑至14.93%。
2024年,雨潤食品通過出售上游一家屠宰業務股權,使其上游產能下降至235萬頭,與此同時公司上游屠宰量也下滑至25萬頭,對應產能利用率進一步下跌至10.64%。而極低的產能利用率會導致固定成本高企,致使單頭屠宰固定成本飆升,還會削弱採購議價能力、加大庫存風險。
深加工撐起利潤卻減產能
相較之下,深加工業務盈利能力顯著優於冷鮮肉和冷藏肉。近年來雨潤食品聚焦高毛利的「哈肉聯」系列產品,2024年下游深加工肉製品中,低温肉製品與高温肉製品毛利率分別達29.5%和17.9%,整體毛利率25.4%,較上年微升0.5個百分點。但與行業龍頭雙匯相比仍存差距,雙匯發展2024年包裝肉製品毛利率達35.67%,較上年增長4.01個百分點。
2024年,雨潤食品深加工業務實現營收4.4億港元,雖收入佔比不足50%,卻是公司核心利潤來源。但該業務產能從年產3.6萬噸縮減至2萬噸,公司稱因部分深加工廠房租賃協議於2024年12月31日到期,相關業務隨之終止。在公司流動性深度承壓的當下,不再續租深加工廠房或為降本舉措。
2024年,雨潤食品的資產負債率達到209.71%,較上年的168.12%進一步承壓。截至2024年末,雨潤食品未償還的銀行借款為4.4億港元。其中3.44億元的銀行借款和此等銀行借款及2.51億港元的應付利息出現逾期。
證券之星注意到,上述逾期的3.44億港元的銀行借款,系截至2024年末,國內一家銀行向雨潤食品旗下一家附屬公司展開的訴訟尚未完結,並要求及時償還3.44億港元的銀行借款或保證償還同等價值資產。
雨潤食品在年報中表示,其與上述欠款銀行就余下未償還銀行借款保持定期溝通,董事及管理層相信銀行需要本集團即時還款的機會不高。
然而即便短期內償債壓力能得到緩解,但公司整體流動性危機仍未解除。截至2024年末,公司整體流動負債淨值為8.72億港元,而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合計約4100萬港元,非流動資產為2.39億元,即便全額處置亦無法覆蓋流動負債缺口,若未來銀行訴訟判決傾向於即時清償,或行業環境未現實質性改善,公司恐將陷入更嚴峻的經營危機。(本文首發證券之星,作者|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