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5-27 20:04
證券之星消息,2025年5月27日富奧股份(000030)發佈公告稱公司於2025年5月27日召開業績説明會。
具體內容如下:
問:公司如何應對宏觀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和汽車零部件行業產業升級與技術革新帶來的風險與機遇?在加強現金流管理和應收賬款管理方面,公司未來有哪些具體的規劃和措施?
答:您好,在宏觀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增加,以及汽車零部件行業產業升級與技術革新加速的大背景下,富奧股份將從以下幾個關鍵方面積極應對風險、把握機遇,實現持續穩健發展:市場端,穩固集團內客户合作,同時積極開拓國內外優質客户資源,優化客户結構,提升市場份額。成本管控上,深化低成本戰略,提升全價值鏈運營質量,增強成本競爭力。研發方面,聚焦「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及網聯化」,加大投入推進產品轉型升級,加快開發底盤系統、新能源熱管理系統、智能駕駛產品等。在加強現金流管理和應收賬款管理方面的規劃和措施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密切跟蹤客户回款,確保應收賬款能夠及時收回,提高資金周轉效率;二是優化供應商管理,與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爭取更有利的採購付款條件,如延長信用期、加大票據支付比例等,在不影響原材料供應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應付賬款的賬期,增加企業自身資金的使用效率,減少經營活動現金流出;三是優化生產與採購流程,「以銷定產」模式下,根據實際銷售訂單安排生產,精準採購原材料,避免存貨增加導致的資金佔用。同時,提高生產效率縮短生產周期,加快產品交付速度,進而加快貨款回收速度。感謝您的關注。
問: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 2024年和 2025年一季度是否發生了變化?在面對行業競爭和市場環境變化時,公司如何進一步強化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在底盤系統等核心產品領域?
答:您好,公司核心競爭力持續強化。在客户結構優化方面,外部市場收入佔比大幅提升,新能源訂單儲備豐富;敏捷研發,快速響應,通過強化重點研發項目管理,有效推進各項任務落地,促進自主研發能力持續提升。減振器業務優勢明顯,電控減振器收入大幅增長且市場佔有率領先,並且提前佈局了空氣彈簧產品。面對行業競爭和市場變化,富奧股份公司持續推進公司重點項目,推動富奧股份公司大底盤戰略落地,重點開展市場、製造、研發端資源共享,大力開拓外部市場,樹立富奧股份公司提供底盤系統化解決方案的品牌形象。感謝您的關注。
問:旗下富賽公司 2024年二期廠房竣工並逐步投入使用,預計滿產后總產能將達到 60億元,請問目前富賽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如何?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和網聯服務等板塊的業務開展情況如何?是否面臨一些技術和市場挑戰,公司計劃如何應對?
答:您好,富賽公司當前產能利用率較高。富賽公司深耕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及網聯服務三大業務板塊,2024年成功獲取智能座艙域控制器、輔助駕駛域控制器等項目,自主研發能力加速構建。下一步,富賽公司將以創新為引擎,深度洞察行業趨勢與客户潛在需求,通過技術迭代與產品升級,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同時,富賽公司也將以更加專業的團隊更好的服務客户,以滿足市場和客户需求。感謝您的關注。
問:2025年公司業績增長的主要看點有哪些?在汽車零部件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公司如何抓住機遇實現業績的持續增長?
答:您好,2025年公司業務增長主要看點包括電控減振器、智能網聯、大底盤協同等。在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公司將在市場拓展、自主研發、全價值鏈降成本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核心競爭力不斷強化。感謝您的關注。
問:公司在 2024年進行了哪些降本增效的具體舉措?這些舉措在當年實施后效果如何,是否對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產生了積極影響?
答:您好,公司 2024年公司深入開展低成本戰略,強化兩級公司協同,促進低成本戰略向全價值鏈業務展開。在研發方面,以項目為支撐,持續開展研發創收與降本,加強研發資源共享與研發費用管控;在投資方面,注重投資效率效果,充分考慮資產利用情況,分清主次、輕重緩急,控制投資成本;在採購方面,統籌制定採購降本立項方案,開展采購體系深度對標,構建有競爭力的優質採購體系;在運營方面,推動運營體系保障能力持續提升,運用精益及數字化的方法優化生產過程、提升運營效率;在營銷方面,積極獲取優質訂單。保障產品價格水平,保證收入穩步增長並持續優化市場結構;在人資方面,進一步推進人員配置精細化管理,人工成本精細化管控,持續推進人員效率提升工作。感謝您的關注。
問:公司在市場拓展方面制定了哪些策略?2024年新增訂單 307項,其中外部市場訂單 142項,外部訂單收入佔比達到 48%,新能源類訂單佔比超過 80%,請問公司在市場拓展過程中,如何針對不同客户羣體和市場需求制定差異化的拓展策略,以實現如此顯著的訂單增長?
答:您好!公司在市場拓展方面堅持「戰略引領、技術驅動、精準施策」的策略,通過系統化、差異化戰略實現市場突破與訂單增長。在戰略層面,公司高度重視市場開發工作,構建資源協同機制,積極獲取優質訂單;在成本方面,推進低成本戰略,全流程優化成本結構,以高性價比增強競爭力;在研發方面,技術研發是公司搶佔市場先機的關鍵,公司以研發為導向,持續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搶佔技術制高點,形成核心競爭力;採用「一企一策」的戰略,結合下屬各公司不同特點,制定差異化戰略,如智能懸架方面,採用技術領先策略,近年來成功開發了電控減振器產品,實現在賽力斯、比亞迪等市場的配套。感謝您的關注。
問:公司所處的汽車零部件行業目前整體發展情況如何?行業競爭格局有哪些變化趨勢?公司如何定位自身在行業中的發展,以應對這些變化和挑戰?
答:您好,汽車零部件產業正經歷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低碳化快速轉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一是要求零部件企業具備更強的自主研發能力,掌握「四化」趨勢的關鍵核心技術,並能提供系統化的解決方案,逐步成為「Tier0.5」級別的供應商,與整車企業共同發展。二是汽車行業處在「后合資」時代,中國零部件企業以敏捷研發、快速響應作為核心競爭力,構建了差異化的優勢,中外合資公司的后續定位及發展需要向「技術+市場共創」轉型升級。三是要求零部件企業具有更高的柔性、更強的韌性,並能聚塊成鏈,形成相互交織的緊密連接和高效協同,實現資源快速精準的統籌調配,提升抗風險能力。公司將緊密跟蹤行業前沿動態,深度剖析產業變革趨勢,科學系統謀劃發展戰略。在戰略佈局上,公司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聚焦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產品迭代升級,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深化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優化資源配置,構建協同發展生態,增強產業協同效應。同時,完善內部管理體系,加強人才梯隊建設,提升運營效率與風險防控能力。面對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公司將保持戰略定力,靈活調整經營策略,以創新驅動發展,致力於實現長期可持續增長,為股東創造更大價值。再次感謝您的支持!
問:截至 2024年,公司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領域的產品市佔率情況如何?與上一年度相比是提升還是下降?公司採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和提升在新能源領域的市場份額,尤其是在比亞迪、賽力斯、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等新能源優質市場領域取得大量訂單的情況下?
答:您好,得益於公司長期以來在新能源領域的戰略佈局與持續投入,以及市場對新能源產品需求的穩步增長,公司新能源產品收入佔比持續提升。為進一步鞏固並提升在新能源領域的市場份額,公司將採取穩健且積極的發展策略。一方面,針對已獲取的新能源產品訂單,公司將嚴格按照客户要求,科學規劃生產流程,有序推進量產工作,確保產品按時、高質量交付;另一方面,公司將繼續聚焦新能源市場發展趨勢,通過優化產品結構、加強技術研發、拓展合作渠道等方式,穩步擴大在新能源市場的業務覆蓋範圍。感謝您的關注。
問:截至 2025年一季度,公司在手訂單情況如何?與去年同期相比是增加還是減少?這些在手訂單是否會對公司未來幾個季度的業績產生積極支撐作用,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的背景下?
答:您好,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新增訂單仍然保持增長狀態,由於項目量產需要一定準備周期,上述訂單尚未轉化為當期收入。隨着訂單的逐步交付,預計將對未來收入產生積極影響,收入結構也將持續優化。公司將持續高效推進訂單履約工作,確保各項目順利量產,充分釋放訂單潛力,為股東和投資者創造更大價值。感謝您的關注。
問: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為 36.27億元,同比下降3.64%,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 1.63億元,同比增長 0.26%,扣非歸母淨利潤為 1.5億元,同比上升 9.35%,請問導致營收下降但淨利潤和扣非淨利潤微增的原因是什麼?這一趨勢是否會延續,公司擬採取何種措施應對?
答:您好,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下降但淨利潤和扣非淨利潤微增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公司持續推進低成本戰略,通過優化生產流程、降低原材料成本以及提升生產效率等方式,使毛利率同比提升 1.2個百分點;二是公司在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合理控制方面取得一定成效,降幅 4.4%;三是信用減值損失減少 936萬元,主要為資金回籠情況改善,壞賬風險減少。未來,公司將繼續深化低成本戰略,提高盈利能力;根據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調整產品結構,增加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提高整體利潤水平。感謝您的關注。
問:公司 2024年營業收入為 164.68億元,同比增長 3.95%,歸母淨利潤為 6.76億元,同比增長 11.93%,扣非歸母淨利潤為 6.17億元,同比增長 26.85%,請問哪些因素促成了公司業績的增長?公司在市場拓展和產品銷售方面採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以實現營收的增長?
答:您好,公司業績實現穩健增長,主要得益於外部市場的拓展與精細化的內部管理。在市場開拓方面,2024年外部市場銷售收入達到 47.5億元,較上年增長 13億元,增幅高達 37%,銷售收入佔比提升至近 30%。內部管理層面,公司堅定推進低成本戰略,毛利率同比提升 1個百分點,有效提升了盈利水平。同時,在期間費用管控上成果斐然,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均得到合理控制,確保資源向核心業務傾斜,為業績增長提供了堅實保障。在市場拓展方面,公司聚焦集團內、外市場優質客户和重點項目,積極組織調度產品技術和營銷資源,合理管控風險,推動銷售收入進一步提升。
問:2024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同比增長961.69%,這一顯著變化背后的原因是什麼?公司是如何優化現金流管理以實現如此大幅度的增長的?
答:您好,2024年通過多種保障方式,貨幣口徑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同比增加 4.25億,同比增長 961.69%,主要是適時開展票據貼現業務及優化供應商付款比例,通過探索新付款模式,全資子公司實現獨立開票,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同比增加。感謝您的關注。
問:公司在研發投入方面,2024年研發費用同比減少 5.19%,請問公司如何在研發費用有所下降的情況下,仍保持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的動力?2025年公司在研發投入方面又有哪些規劃和重點方向?
答:您好,2024年,隨着市場環境的變化,公司在支持研發工作的同時,採取了更為精準的控制策略,對研發費用、研發人員等研發資源持續精細管理,落實管控責任,確保研發資源精準配置。2025年,公司仍將持續加大在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及網聯化等方面研發投入,將重點圍繞底盤系統、熱系統、電動系統及智能網聯繫統等產品開展技術突破,加快空氣懸架、冗余轉向等底盤核心電控產品的開發進度,並積極與整車廠商開展深度合作,為后續大規模生產和市場推廣奠定堅實基礎。
問:2024年公司基本每股收益為0.39元,較上年增長11.43%,公司如何平衡股東回報與自身發展需求?未來公司是否有計劃通過何種方式進一步提升股東回報?
答:您好,公司一直高度重視股東回報,在平衡股東回報與自身發展需求方面,始終秉持審慎且全面的考量。一方面,為保障公司長期穩健發展,合理規劃資金用於業務拓展、技術研發以及市場佈局等關鍵領域。2024年公司在退役電池梯次利用業務基礎上,重點謀劃了電池材料再生利用業務,成立富奧天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完善電池循環生態產業鏈佈局,進一步提升電池回收服務綜合能力;公司與一汽集團基於戰略共識,深度開展協同合作,針對智能轉向、智能懸架(含空氣彈簧)產品線,分別與一汽股權公司合資設立富奧智能轉向公司、富奧智能懸架公司,藉助公司已有的研發基礎和一汽集團的資源支持,轉向和懸架兩個產品線將加速實現全面電動化產品的量產落地。另一方面,我們也充分尊重股東利益,基於對公司經營狀況、現金流情況以及未來持續發展的資金需求與長遠利益的綜合考量,確定了相應的分紅方案。展望未來,公司致力於通過多種方式進一步提升股東回報。一是持續聚焦主業,強化經營管理,推動業績穩健增長。二是根據公司實際發展情況,適時評估並優化分紅政策,在確保投資計劃順利實施、保障公司穩健發展的前提下,充分考慮股東合理回報,適時優化分紅政策。感謝您的關注。
問:公司在精細化管理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這些措施在優化內部管理流程、提高運營效率等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答:您好!公司始終將精細化管理作為提升公司運營管理的重要抓手,通過多維度管理舉措優化內部流程、提升運營效能。在客户管理方面,建立客户分級管理體系,科學開展客户風險評級工作,實施差異化營銷策略,降低市場風險;研發體系聚焦「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及網聯化」研發目標,聚焦新能源及自動駕駛產品研發目標,聚焦關鍵核心總成研發目標,以戰略規劃爲引領,通過項目全周期管理、核心人才庫建設及研發能力評價機制提升自主創新效能,同時強化跨部門協同推動研發成果快速轉化;成本管控上將低成本戰略融入業務全流程,通過 BOM成本優化、投資效益評估、採購體系對標等舉措,實現從設計端到製造端的成本精細化管理;數字化管理方面,技術層面穩步開展數據庫與操作系統國產化替代、加速業務系統上雲,管理層面構建項目預評審機制,實現採購 SRM、生產 MES、財務報表管理及 ERP系統全流程線上化,打通部門間數據壁壘。這些舉措有效優化了內部流程,客户服務資源匹配更精準、研發項目轉化率提升、成本壓降目標達成、業務線上化覆蓋率顯著提高。未來,公司將持續深化精細化管理,以數字化為引擎、以成本管控為核心、以客户價值為導向,不斷完善管理體系。感謝您的關注!
富奧股份(000030)主營業務:主要從事汽車零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富奧股份2025年一季報顯示,公司主營收入36.27億元,同比下降3.64%;歸母淨利潤1.63億元,同比上升0.26%;扣非淨利潤1.5億元,同比上升9.35%;負債率47.25%,投資收益1.3億元,財務費用312.62萬元,毛利率10.98%。
融資融券數據顯示該股近3個月融資淨流入6106.23萬,融資余額增加;融券淨流入60.13萬,融券余額增加。
以上內容為證券之星據公開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網信算備310104345710301240019號),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