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从盈利标杆到再度亏损,理想警示了电动汽车生意有多“烂”!

2025-11-27 18:35

(来源:财富情报局)

作者:小风

作者:小风

曾经是造车新势力中唯一盈利的标杆,理想汽车的由盈转亏,掀开了电动车行业集体困境的冰山一角。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在2025年第三季度还面临供应链瓶颈。1126日晚,理想汽车首席财务官李铁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的解释,掩饰不住这家曾经的明星企业的无奈。理想汽车2025年第三季度净亏损6.24亿元,同比、环比均由盈转亏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理想MEGA召回事件给公司带来了超过11亿元的损失。这仿佛是电动汽车行业的一个隐喻:看似风光无限,实则一着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

曾经,理想汽车是全球第三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也是首家盈利的造车新势力。在普遍亏损的行业背景下,它像一座灯塔,证明了造车新势力也有可能实现盈利。然而,短短一年时间,情况急转直下

2025年第三季度,理想汽车的总收入为273.6亿元,同比下降36.2%,环比下降9.5%。更直观的指标是交付量——三季度仅交付9.32万辆,同比下降39.0%

理想汽车的遭遇并非个例。放眼整个行业,亏损是常态,盈利似乎是例外。北汽蓝谷2025年上半年甚至亏损23.08亿元,成为A股上市车企亏损王,在增收不增利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甚至跨国巨头也未能幸免。保时捷今年前三季度销售利润暴跌99%,第三季度意外亏损近10亿欧元。曾经被誉为利润引擎的豪华品牌,也从神坛跌落

电动汽车行业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暗流涌动。2025年上半年,我国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40.3%电动汽车占新车销量比例已达44.3%

市场在扩大,但真正能分到蛋糕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更令人担忧的是,行业整体利润率已降至历史低点。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只有4.4%,相对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6.1%的平均水平来说,整车企业生存形势严峻。目前国内新能源车企中,只有特斯拉、比亚迪赛力斯、理想和零跑5家实现了盈利,剩下的都处于亏损状态。

电动汽车行业面临的困境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一系列结构性因素决定的。重资产、高投入、低利润的行业特性,使得电动车生意看似光鲜,实则艰难

最核心的问题是产业链利润分配严重失衡。时代商业研究院统计了101电动汽车产业上市公司业绩后发现,今年上半年,电池环节占据了约90%的产业利润,而这90%的利润又集中在宁德时代手中

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净利润高达323.65亿元,而超过多家车企利润总和。这意味着,大多数车企实际上在为电池厂商打工

广汽集团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动力电池成本已占到我们汽车成本的40%—60%,我现在不是给宁德时代打工吗?甚至一向低调的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也专门在朋友圈转发了相关新闻声援然而,如今三年过去了,电池打工仔的困境依然无解

芯片是另一个吞金兽

海外巨头英飞凌毛利率超过20%,然而诸多车企的毛利率仅5%左右。就连比亚迪,上半年以155.11亿元净利润领跑,但是单车净利仅0.5万元。雷军也曾在微博向广大网友科普,就算是马斯克的特斯拉利润也只有大约9.2%

电动汽车行业本质上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持续不断的巨额投入。2025年第三季度,尽管财报核心数据承压,理想汽车的研发费用仍维持在30亿元高位。这种投入规模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都是天文数字。

其次是行业竞争白热化导致的利润微薄。2024年,新能源车平均降价1.8万元/辆,降幅达9.2%,但同期电池成本仅下降5%-8%,导致单车利润被大幅压缩20253月,电动汽车购买均价已降至16.1万元,而一年前这个数字还是17.23万元。

内卷是中国汽车产业上半年的关键词之一,价格战竞争模式下,营收向上,利润向下成为一些车企面临的境况。即使如上汽集团这样的国内整车龙头,也在上半年出现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9.21%的情况。

不少新能源车企已经陷入不降价丢市场,降价则亏本的困境。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瑞指出,一些新能源车企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令人深思

研发投入成为车企的另一项沉重负担。比亚迪前三季度研发费用高达437.5亿元,同比增长31.3%,成为拖累利润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头部车企通过扩展产品矩阵抢占份额,成本控制与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决定车企盈利水平的核心指标。

在智能化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技术路线风险也不容忽视。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模式虽然成功,但华为在智选车模式中掌控智能座舱、ADS智驾等核心代码,掌握着技术主动权,并可以分走约15%整车销售额,远超传统Tier15%-8%

这种技术换生存的模式,使得赛力斯的盈利能力与销量增速并不同步。这也是诸多车企的苦恼:用利润换生存。

更要命的是,在电动汽车行业,一次安全事故就可能让长期积累的品牌信誉毁于一旦。理想汽车仅仅一次MEGA召回事件,就直接导致11.12亿元的毛利损失。如果剔除这次召回的影响,理想汽车的毛利率可达20.4%,但计入后实际毛利率仅为16.3%

行业整体利润率持续走低。中国上市车企的平均净利润率已从2019年的2.7%暴跌至2024年的0.83%2025年上半年,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仅为4.1%,低于工业平均水平。意味着,车在增加,钱在减少。

此前,已有多为知名投资大V警告:面对电动汽车行业的重重困境,投资者需要保持清醒头脑。这个行业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盲目投资很可能血本无归

行业淘汰赛即将到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王侠认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淘汰赛还会继续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在售的电动汽车品牌有51个,其中过半品牌月销量低于3000辆。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车企淘汰赛也在持续加速。

合创汽车已成为2025年倒下的第一家造车新势力。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预测,2024年全年汽车4S店退网数量达4000家左右,退网门店数量接近前两年的200%。退网的根本原因是持续亏损。

在电动汽车行业,没有任何技术优势是永久性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警告,需要关注电动汽车技术颠覆的风险,比如全固态电池可能对现有液态锂电池技术产生颠覆。日本企业已经在固态电池专利布局上领先,丰田相关专利申请超过1000项。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电动汽车行业大水养大鱼的格局明确之前,最好的策略可能是保持谨慎。这个行业需要巨额资本投入,但回报期漫长且不确定。即使像理想这样曾经实现盈利的企业,也可能在短时间内由盈转亏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与麦肯锡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乘用车市场规模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渗透率将达50%左右。未来35年,中国车市将出现更多兼并收购和深度合作,通过规模效益的提升带动车企盈利性的改善。

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将成为陪跑者”,而真正的强者,还未浮现。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