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1-27 19:06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北京报道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经营者集中反垄断业务系统的一则公示,或将为持续百年的“同仁堂” 品牌纠葛画上关键句点。
公示显示,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收购天津同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 股权案正式进入受理阶段,交易完成后北京同仁堂集团将实现对天津同仁堂的单独控制,后者实控人也从张彦森、高桂琴夫妇变更为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这场跨越世纪的品牌之争,源于同宗同源的历史渊源,却在时代变迁中演变为商标侵权诉讼与资本市场的直接交锋。从2021 年北京同仁堂集团 5000 万元商标侵权索赔诉讼,到天津同仁堂IPO 因此折戟,再到如今股权整合的 “握手言和”,两大 “同仁堂” 的博弈始终牵动着老字号品牌保护的神经。
百年纠葛与交锋
“一笔写不出两个‘同仁堂’,却难断两家百年缘”,京津两家 “同仁堂” 的品牌纠葛,根植于三百余年的历史渊源。
1669 年,乐显扬在北京创立北京同仁堂,奠定了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的品牌根基。而天津同仁堂的前身可追溯至 1644 年崇祯年间创立的张家老药铺。
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北京同仁堂因资金周转困难对外招股,张家老药铺掌堂人张国戎经人介绍与北京同仁堂达成合作,将药铺字号冠以 “京都同仁堂” 称谓,成为北京同仁堂在天津的分销商,享受出厂价供货等优惠政策。
咸丰二年(1852 年),乐家女婿、张国戎的侄儿张益堂赎回股份后迁址重张,正式确立 “天津京都同仁堂” 字号,开启了独立经营之路,其生产的虎骨酒、参茸酒等产品后来远销海外,1934 年还受邀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声名远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家企业的发展路径逐渐分化。1992 年北京同仁堂集团组建,2001 年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国资委,形成了从中药材种植到药品零售的完整产业链,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核心产品涵盖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等经典名方,稳居行业龙头地位。
天津同仁堂则长期以民营企业身份发展,历经公私合营、更名改制等变迁,2002 年正式组建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被商务部认定为首批 “中华老字号”,核心产品聚焦肾炎康复片等专科用药。
尽管历史同脉、各有传承,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品牌冲突逐渐浮出水面。2021 年 6 月,天津同仁堂转战创业板 IPO,计划募资 7.22 亿元,却在递交招股书不久引爆了一场品牌纷争。当年8 月,北京同仁堂集团以 “侵害注册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 为由,将天津同仁堂诉至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要求其立即停止使用 “同仁堂” 字号、变更企业名称,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支出 5000 万元。
对此,天津同仁堂迅速回应,称其企业名称、字号及商标均为合法取得,拥有明确的历史传承依据,2012 年 “太阳” 商标还被认定为 “中国驰名商标”,拒绝接受侵权指控。
不过,这场诉讼直接影响了天津同仁堂的IPO 进程。深交所在创业板审核问询函中重点提及该商标纠纷,要求其说明使用 “同仁堂” 字号的法律依据及潜在败诉风险。在诉讼悬而未决的情况下,2023 年 9 月,天津同仁堂主动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其第三次冲击 A 股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60% 控股权敲定 “同门一家”
出人意料的是,这场品牌纠纷僵局,最终以股权收购的方式实现破局。2024 年 12 月 18 日,上市公司北京同仁堂发布公告披露关键进展:控股股东北京同仁堂集团已完成对天津同仁堂 60% 股权的收购,并承诺在五年内彻底解决两家企业的竞业问题,这一消息标志着持续两年多的诉讼对抗正式转向 “握手言和”。
据市场监管总局2025 年 11 月公示的经营者集中简易案件信息,此次股权交易通过特殊的财产份额转让模式实现。交易前,北京同仁堂集团与杭州信达华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通过杭州信康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控制天津同仁堂;交易过程中,北京同仁堂集团从杭州信康退伙,后者以所持天津同仁堂 60% 股份作为实物资产,向北京同仁堂集团退还财产份额。交易完成后,北京同仁堂集团将直接持有这部分股份,实现对天津同仁堂的单独控制。
股权结构的调整带来了控制权的根本变化。公示信息显示,天津同仁堂的最终控制人已正式变更为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彻底告别了此前的民营控股时代,这也为两大“同仁堂” 的资源整合扫清了产权障碍。
对于收购动因,北京同仁堂在公告中表示,控股股东基于维护和推动“同仁堂” 品牌保值增值的战略考虑,此举更有利于维护上市公司全体股东的长期利益最大化。
为何选择股权收购而非持续诉讼?医健管理咨询合伙人曹宁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表示,这对双方来说也许是共赢的选择。从北京同仁堂角度看,通过收购可彻底解决品牌混淆问题,维护“同仁堂” 核心商标的唯一性和权威性,避免长期诉讼对品牌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从天津同仁堂来看,IPO 受阻后,企业发展面临资金和品牌双重压力,背靠北京同仁堂集团的国资背景和产业链资源,有望突破发展瓶颈。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同仁堂集团在收购时明确承诺,本次交易不改变上市公司北京同仁堂的核心业务定位,不影响其主营业务拓展,也不会利用控股股东地位损害上市公司及股东利益。对于个别非主要产品存在的同业竞争问题,集团将在五年内通过股权转让、资产转让、调整产品结构等方式彻底解决。
针对此次股权收购的具体整合方案、品牌使用规范等细节,《华夏时报》记者分别联系采访北京同仁堂集团与天津同仁堂,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整合之路仍面临挑战
虽然股权收购为百年品牌纷争画上句号,但两大“同仁堂” 的整合之路才刚刚起步。双方如何实现资源互补、避免同业竞争,又将为众多深陷品牌纠纷的老字号提供怎样的借鉴,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北京同仁堂此前明确表示,天津同仁堂及其子公司的主要产品、销售渠道与自身存在明显差异,同业竞争风险可控。
从公开信息来看,北京同仁堂的核心产品以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等经典滋补类、急救类中成药为主,覆盖全年龄段消费群体,销售网络遍布全国;而天津同仁堂则聚焦慢性肾脏病、周围血管疾病和血瘀症等专科领域,核心产品肾炎康复片、血府逐瘀胶囊和脉管复康片2020—2022 年合计占毛利总额的比例均超过 90%,在专科用药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东方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这种产品结构的差异化,使得两者整合后能够形成覆盖经典名方与专科用药的完整产品矩阵,避免内部竞争,同时借助北京同仁堂的渠道优势,推动天津同仁堂专科产品的市场渗透,提升整体市场份额。天津同仁堂的生产工艺与北京同仁堂的品牌、渠道资源结合,有望实现产业链协同效应。
不过,整合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品牌定位的差异化梳理是首要任务。前医药上市公司高管、医药市场专家章标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北京、天津、南京三家“同仁堂”曾长期并存的核心问题是品牌与业务边界“软模糊”——消费者易统称“同仁堂”,忽略其差异。尤其南京同仁堂部分关联企业“重授权、轻品控”,贴牌现象泛滥,导致产品质量波动,稀释老字号价值,也给京津整合埋下风险。
章标指出,京津同仁堂整合需建立“产品—渠道—场景”三维体系,北京同仁堂经典名方锚定“急救+高端滋补”,天津同仁堂专科药聚焦“慢病诊疗”,强化差异认知;同时划定红线,核心药自主生产,衍生品类授权需经集团审核。他强调,除商标注册外,两家的特色工艺需“专利+商业秘密”双重保护,这是品牌硬核支撑。
事实上,同仁堂的品牌困境颇具代表性。布鞋老字号内联升长期遭“福联升”仿冒,耗时6年胜诉却损失难补;天津“狗不理”与济南天丰园,因商标权与历史使用权争执多年。这些纠纷暴露老字号“知名高、保护弱”的问题,更凸显同仁堂股权整合思路的价值。
北京盈科(长沙)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干辉从法律实务角度建议,老字号品牌纠纷需构建“确权—监管—追责”机制:确权环节可结合注册时间等,建立“权利边界框架”,明确商标归属;推动“老字号商标数据库”建设,对恶意抢注实施“快速确权+惩罚性赔偿”;同时规范授权备案,细化授权方连带责任。他强调,法律应助力商业整合,老字号需“传承中规范”才能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