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1-26 08:42
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奋进的征程步履铿锵。
“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一份通辽高质量发展答卷正在铺展。五年来,全市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400亿元、1500亿元、1600亿元三大关口,2025年预计达到1700亿元,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在破局中谋新机,在攻坚中开新局,通过强引擎促转型,通辽重回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时钟回拨到“十四五”伊始,通辽发展曾一度缓行:经济运行失速掉档,增长动力接续不足,区域发展信心受挫。
困局如何突破?关键在发展,核心靠项目。通辽市委、市政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为抓手,聚焦绿色转型、聚力高质量发展,锚定“全力突破困局,加快跨越追赶”任务目标,强化“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理念,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聚力,攻坚突破展新局
2025年6月16日,奈曼旗大沁他拉地区天然碱矿采矿权的激烈竞逐画上句号。这次出让是通辽坚定不移紧抓项目建设“牛鼻子”,把有效投资作为激活发展动能、重塑竞争格局“源头活水”的生动缩影。
谋定而后动
全市将项目谋划摆上关键位置,持续夯实项目储备,着力构建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五年来,全市累计开工建设重点项目2000个以上,年均总投资规模突破1000亿元,投资增速从2020年末的-32.3%跃升至2024年的20.8%。
招商引资被作为“一把手工程”顶格推进。市委、市政府连续四年将招商引资作为新年“首会”主题,市级领导带头“走出去”、把优质项目“请进来”。2021年以来,市级领导带队外出招商百余次,带动各级干部累计外出数千次。
在这场主动出击、聚力攻坚的竞赛中,全市组建了447支、超1400人的专业招商队伍,累计洽谈项目近12.5万个。招商方式也在持续迭代创新,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等新模式层出不穷,尤其是通辽在全区首创“发挥绿电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特色品牌,仅此一项就促成40余个项目签约,总额达826.07亿元。
数据印证成效
2024年,我市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从2020年的近40%一路飙升至2024年的77.1%。这充分印证了“招商为要”的战略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在招商引擎的强力牵引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为经济“跨越追赶”注入了澎湃而稳定的核心动力。
“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总额突破8354.69亿元,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1489个。从投资低迷到活力奔涌,通辽以项目建设的“加速度”,跑出了经济复苏的“强节奏”。
聚势,链式发展筑高地
“风电轮毂是为金风科技生产的,按订单数量直接运往仅隔数百米的金风科技生产车间。生产订单和园区内的企业基本能达成匹配,为基地内上下游企业提供稳定订单。”内蒙古龙马铸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时伟介绍。
一企引来活水,链动产业大潮。目前,山东龙马集团将全国总部落户通辽,投资336亿元建设蒙东风机装备制造基地,带动中车、三一重能等10家头部企业协同发展,正打造全球在建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的陆上风机整机装备制造基地。
对通辽而言,招商引资不是简单追求项目数量的“铺摊子”,而是精准聚焦产业质效的“绣花功”。关键龙头精准落子,迅速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几年来,通过“引进一个企业、培育一个链条、集聚一个产业”,地区的经济韧性与竞争格局逐渐重塑。
五年间
毕氏经安镍循环产业园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以该企业为链主的一批后续加工企业相继落户产业园区,镍基新材料产业激活了战略资源潜能;
五年间
中建材超白砂、奥邦玻璃制品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落地,建成的全国首条沙漠砂提纯生产光伏砂生产线,硅基新材料产业搭建起科技发展阶梯;
五年间
“黄金玉米带”转化为“产业黄金链”,依托梅花生物、玉王科技等重点企业推进玉米全株开发利用,引进全国各地30余家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企业落户,玉米生物产业挖掘出农业增值空间……
在“坚持以链式思维培育产业生态”理念引领下,绿色农畜产品、铝镍硅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玉米生物科技等几大产业链不断延伸,一个个特色产业集聚区日渐成形,具有通辽优势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钢筋铁骨”日益壮大,产业链的“强引擎”正持续为通辽的经济发展注入坚实的“硬支撑”。
随着一批重大项目如巨龙腾飞,在“链主”引领、“链核”协同、“链长”护航的培育体系下聚链成势,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十四五”期初的-2.6%回升至2024年的5.1%,2025年前8个月更达6.3%,全区排位显著提升,展现出从“低谷回升”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聚变,转型发展新突破
面对新形势,竞争在变道,谁变得及时、转得有效,谁就能赢得主动,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十四五”期间,通辽聚力产业转型升级,扩量提质增效齐抓并进,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奋力向前,完成了一场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华丽转身。
在霍林郭勒市的现代化车间里,厚度仅微米级的高端铝箔正在完成“蜕变”——从普通工业原料到新能源电池核心材料,吨铝附加值首次突破万元,这一跨越见证着通辽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耕”的历史性转变,向高端化挺进,正在重塑通辽产业发展新格局。这五年,通辽精心培育支撑高端化转型的优质企业梯队,实施科技“突围”工程重点项目及关键攻关项目,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从20家跃升至229家,25家高新企业年营收超亿元。
在“科尔沁育苗基地”的智能温室里,每10平方米就部署着一套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多类数据,AI算法精准预测温湿度变化。这五年,通辽以智能化激活“创新动能”,有力带动了企业创新活力全面释放,形成了以智能化驱动产业升级的良性发展格局。截至今年年初,通辽高新技术领域企业总数突破80家,自治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扎实推进,智慧矿山、数字车间、智能温室遍地开花。
全国首个铝行业绿色铝碳足迹评价标准落地实施,92个工业节能技改项目超额完成目标,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作为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通辽市中心城区绿化用水全部置换为再生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大幅下降。这五年,通辽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蹄疾步稳,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410万千瓦,占比6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3.16%,2021—2024年考核口径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8.5%,完成“十四五”目标的113.5%。
产业转型升级是一场深刻变革,在通辽大地上点燃产业革新的烈焰,为各个领域注入蓬勃活力,激发出炽热的发展动能。“十四五”期间,通辽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驱动力,经济结构实现深刻变革。“三二一”的现代产业格局更加稳固,2024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25.6:30.1:44.3,新兴产业动能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
从传统产业焕新到新兴产业崛起,从绿色转型突破到产业体系完善,通辽以转型升级的“主动仗”,打赢了高质量发展的“翻身仗”,为区域经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光阴,于历史长河不过倏忽一瞬,然于通辽发展之路,却是淬炼成钢的关键征途。困境中逆势突围、奋起直追,以项目建设拓展发展新空间,以聚链成势筑牢产业新高地,以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新突破,尽显破局攻坚的硬核底气。这“破局”,是锚定高质量发展航向的精准施策,是谋定后动的智慧担当,更是敢闯敢试的勇气彰显。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
“十四五”收官在望,“十五五”新篇将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通辽将继续以“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的工作理念锻造引擎,标注新的发展高度,让跨越追赶的步伐更加坚定!
记者/白菊花
图片/张启民 新华网 崔连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