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1-25 11:24
2025年11月21日盘后,恒生指数公司公布了其定期的季度指数调整结果(此次审议考察日截至2025年9月30日,一般在考察日期后的8周内公布)。此次调整范围涵盖港股主要旗舰指数如恒生、国企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此外,直接决定港股通可投资范围的恒生综合指数也有局部调整。我们综合分析影响供投资者参考。
恒生系列指数调整:恒指纳入信达生物;恒生国企纳入百胜中国、信达生物与中国宏桥;恒生科技纳入零跑汽车
► 成分股变化:信达生物纳入恒生指数;百胜中国、信达生物与中国宏桥纳入恒生国企,零跑汽车纳入恒生科技。
1) 恒生指数:此次调整纳入信达生物,权重为0.91%;没有成分股被剔除,调整后成分股数量提升至89只。
2) 恒生国企:此次调整纳入信达生物、百胜中国与中国宏桥,纳入权重分别为1.30%、1.21%与0.91%;新奥能源、新东方-S与海底捞被剔除,剔除前权重分别为0.49%、0.28%与0.24%。调整后成分股数量维持50只不变。
3) 恒生科技:此次调整纳入零跑汽车,纳入权重为0.98%;ASMPT被剔除,剔除前权重为0.66%。调整后成分股数量维持30只不变。
► 资金流向测算:关注对信达生物、百胜中国、中国宏桥与零跑汽车等的正面影响;对ASMPT、新奥能源、新东方-S等的负面影响。基于Bloomberg汇总,追踪恒生指数ETF资金规模约为292.0亿美元,追踪国企和恒生科技指数的ETF规模分别约为75.9亿美元和326.1亿美元。结合上述成分和股权重变化,以及个股过去3个月日均成交额,我们测算被动资金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1) 恒生指数:被动资金流入所需时间最多的是本次被纳入的信达生物,我们预计将带来约2.66亿美元的资金流入,流入所需交易时间约1.3天。资金流出中,由于指数权重变动,汇丰控股与建设银行的潜在被动资金流出或达到1.55亿与1.46亿美元,流出时间分别约0.7天与0.6天
2) 恒生国企:被动资金流入所需时间最多的是本次被纳入的百胜中国、信达生物与中国宏桥,我们预计分别将带来9186万、9870万与6909万美元的资金流入,流入时间分别约3.0天、0.5天与0.4天。资金流出中,新奥能源、新东方-S与海底捞现有0.49%、0.28%与0.24%的权重将分别带来约3720万、2126万与1822万美元的被动资金流出,流出时间分别约1.2天、0.7天与0.4天。
3) 恒生科技:被动资金流入所需时间最多的是本次被纳入的零跑汽车,我们预计分别将带来3.2亿美元的资金流入,流入时间约5.7天。资金流出中,ASMPT现有0.66%的权重将带来约2.2亿美元的被动资金流出,流出时间约7.2天。
港股通标的调整:预计4只符合沪港通纳入条件
由于此次是季度指数调整,因此对半年度调整一次的恒生综合指数而言,只有符合快速纳入机制的股票才考虑纳入。我们根据此次恒生综指调整情况结合港股通纳入的额外要求,预计4只或符合港股通纳入范围。与此同时,本次同样进入恒生综合指数的禾赛-W(2525.HK)与极智嘉-W(2590.HK)由于其同股不同权性质,需额外满足上市满6个月及20个交易日的条件,因此不会在本次12月调整中进入港股通。若后续满足市值与成交额要求,将于明年纳入港股通。
调整后指数特征:恒指医疗保健与工业占比有所提升,但金融与消费等占比下滑
► 指数扩容:本次恒指成分股数量增加至89只。根据恒指公司2021年3月发布的咨询结果[1],恒生指数成分股将在2022年中前增加至80只,最终固定在100只,目前仍在朝此目标扩容中,但整体进度慢于预期。
► 行业覆盖度与代表性:医疗保健业市场覆盖度有所提升。参照恒指公司的行业分类(即7个行业分类),此次恒指调整后,对于医疗保健业的覆盖度从34.5%提升至40.0%。
► 行业占比:医疗保健与工业占比有所提升,但金融和消费业等有所下滑。此次调整后,恒指新经济市值占比从当前的51.3%小幅抬升至51.5%基本持平。行业层面,医疗保健业与工业占比有所提升,分别从当前的2.9%和8.8%抬升至4.0%与9.1%,不过金融业以及消费业本次占比有所下滑,从当前的33.6%和27.4%下降至32.9%和26.4%。
调整时间表:12月8日正式生效
上述指数调整结果将于12月8日(星期一)正式生效。在此期间,部分主动型资金仍不排除会根据调整公布结果采取一定的套利操作,但被动资金为了最大程度减少追踪误差将选择在生效前一个交易日(即12月5日)调仓。我们预计届时相关股票成交或出现远大于平时的“异常放量”情形,特别是在尾盘。
图表1:此次调整后,恒指对于医疗保健业的覆盖度有所提升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行业占比中,医疗保健与工业占比抬升,但金融与消费业则有所下滑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追踪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的ETF基金规模
注:数据截至2025年11月21日
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