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强势反攻!“泡沫”疑云被击碎?

2025-11-24 18:47

 

经历了上周全球AI科技的剧烈波动,今日港股强势反弹。

其中,昨日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飙涨3.88%,是涨幅最猛的港股科技指数。

值得一提的是,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11月17日至今累计回调2.25%,是跌幅最小的港股科技指数,展现出特有的韧性。

目前,围绕AI产业的“泡沫”疑云,无疑是目前资本市场最核心的辩题,波动行情有可能还需要持续一段时间,以充分消化利空。

面对这样的行情,到底应该怎么看?又应该怎么办呢?

到底有没有泡沫?

正如所有伟大的技术革命前夕,分歧与波动是市场的常态,AI更是如此。

以美股市场为例。

一方面,市场对于AI的热情一直很高,AI各方面的进展也非常快速。如谷歌最新推出了Gemini 3 Pro及其生图模型Nano Banana Pro,技术参数全面领先;巴菲特破天荒、大手笔买入谷歌,英伟达的财报数据也非常好;

但另一方面,是各种利空传言,甚嚣尘上,例如“AI融资骗局”,众多大公司卷入其中,当中就有全球市值一哥英伟达,软银、桥水等机构减仓英伟达,还有美联储降息推迟的传言,重创AI科技板块。

以至于市场上,出现两大截然相反的观点:

看空的,认为当前AI或接近2000年互联网泡沫;而乐观的,认为还未到下车的时候,可能是踏空AI者最后一次上车机会。

双方争论的焦点,无非是两个:

公司好不好?价格贵不贵?

既然大家都喜欢用2000年的纳斯达克崩溃案例做对比,那就先说说这个事件。

当年之所以会崩溃,比较一致的看法,是2000年时互联网公司的估值确实高得离谱,且大部分公司的营收少得可怜,完全靠资本市场融资支撑门面。

当时的疯狂程度,在堪称全球最成熟的美股市场,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如果现在再次出现当年的情况,泡沫、崩溃就有可能重复,因为这是由资本市场的自身的运行规律决定的。

那现在,具体到底是什么情况?

纳指因为AI而获得的升幅,大部分是由“M7”贡献,而“M7”里的任何一家公司,都有着巨大的营收和利润,每年收入过千亿美元,利润数百亿美元,已经成为标配。

这点很重要,因为“M7”的股价上涨,是有业绩支撑的。

这倒不是说,美股市场完全没有类似2000年那样的虚里巴脑的AI公司,但数量相比当年,要少得多,而且基本处于边缘化,不是也不会成为资本重点关注的对象。

至于现在被市场质疑的资本开支过大,以最新的财务数据为基准,“M7”资本开支与经营现金流的比例(49%),仍低于互联网泡沫高点(56%),债务与权益比降至32%,“M7”的资本开支与净利润的比例(63%),显著低于互联网泡沫时期(99%)。

简单总结,估计没有谁会否认“M7”是好公司。

估值方面,“M7”整体在33倍左右,固然不低,但也明显低于互联网泡沫顶峰(60倍)。

更重要的,是市场的理性程度和纠错能力,明显高于2000年。

无论市场对一家AI公司的前景多么看好,投资逻辑多么坚定,买入资金多么高,只要财报不及预期,立即大跌以消化估值,如meta财报当天下跌11%,coreweave下跌16%。

因此,不能说AI科技板块完全没有高估,但简单地认为当前和2000年互联网崩溃前的疯狂一样,最起码没有看到坚实的数据支持。

国内情况如何?

和美股AI板块一样,中国的AI科技也处在回调中。

类似的是,国内的AI同样有不少突破,最新的例子,是阿里旗下的AI助手千问App公测一周,下载量已突破1000万次,超越ChatGPT、Sora、DeepSeek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AI应用,蚂蚁集团旗下通用AI助手灵光上线6天已突破200万下载。

实际上,自国产模型(如DeepSeek)实现突破后,中国科技巨头(港股)的资本开支迅速由2024年底的-9.5%,转正为2025年3月的18%,正在复刻海外AI巨头过去2年的路径。

并且,财务数据也已经看到一些积极反应,例如,国内主要互联网云厂商的AI收入增速正在提升。

即使资本开支增加,但和经营现金流比例整体水平维持在40%左右,财务风险可控。

中国的AI大厂,同样有着优质的基本面,尤其是港股市场。

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为例,成份股包含阿里巴巴、腾讯、网易、京东、百度等超大型科技公司,当中不少,是“M7”在中国的对标标的,如腾讯-meta、百度-谷歌、阿里-亚马逊等等。

相比同类港股科技指数,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是纯港股互联网行业赛道指数,前十大重仓股权重合计接近90%(87.59%),AI应用端暴露度更高。

 

 

当然了,这些科技公司在过去几年曾经遭遇了很多利空打击,包括监管政策、宏观经济、货币等,估值回撤也非常极端。

好在,至暗时刻已经过去,从最近一年的业绩数据上看,基本都恢复了增长。

估值方面,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PE(TTM)为20.66倍,显著低于美股的33倍。横向估值在同类港股科技指数中也是最低,且纵向比过去5年的72%时间低。

 

 

当中有市场对中国AI公司盈利能力和增长确定性相对没有美股乐观,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港股估值洼地的特征,以及一定的性价比优势。

当然了,中国的AI发展也有别于美国的一面,这些可能构成“加分项”。

例如,中国AI的发展更具政策驱动和“举国”特色,“AI+”行动意见、十五五规划、5000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从顶层设计和真金白银上为AI产业提供了强大动力,以确保中国AI发展的速度和延续性。

以上这些,或许能够解释,港股10月以来持续回调的情况下,资金却选择“越跌越买”。

其中,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10月3日-11月21日累计下挫19%,期间超50亿元净流入规模最大的恒生互联网ETF(513330),近期更是连续17日“吸金”。

AI大方向,并未改变

投资大师芒格说过,每天市场都有很多理由让你改变主意,但你最应该做的,反而是在众多理由里,寻找那些不需要变化的理由,因为这些不变的理由,才是构建“复利”的基础。

前文所说,所有伟大的技术革命,分歧与波动是市场的常态,但不管市场如何变化,至少有一点是明确不变的,AI不会毫无价值,也不会停止进化,更不会停止改变世界。

对比一下,互联网从诞生到72%的普及率用了超过10年,而生成式AI仅用两年;2023-2025年,每年使用AI的美国员工比例从21%上升到40%,几近翻倍;谷歌每月处理的tokens数量从2024年5月的9.7万亿,升至2025年10月的1300万亿。

这些数据是颠覆性的,它意味着AI技术不是实验室的玩具,而是能够迅速被社会接纳并投入使用的生产力工具。

AI技术渗透的广度与深度,构成了AI产业最坚实的底层需求,使其脱离了纯概念炒作的范畴,处在 “需求爆发-资本投入-技术迭代” 的正向循环中。

这点不仅发生在美国,也发展在中国。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主要互联网云厂商的AI收入增速已从2024年底的11.7%大幅抬升至2025年二季度的23.2%。

这标志着中国AI产业度过了最初的概念期,进入了 “技术即服务”(AIaaS) 的商业化兑现期,企业客户愿意为AI能力付费,证明了技术的实用价值,为科技巨头的持续投入提供了正向现金流反馈。

当前,中国AI的应用主要集中在toB领域(如智能客服、工业质检、云计算赋能等),相比于美国已在C端涌现众多应用的格局,中国在消费端的软硬件应用生态仍处于萌芽阶段。

但这,恰恰构成了其未来最大的增长潜力与想象空间,无论是AI手机、AI PC的普及,还是下一个现象级AI社交、AI娱乐应用的出现,都将为整个产业链带来新一轮的爆发式增长。

结语

AI产业的核心投资价值在于,这是一场由真实需求驱动、由财务健康的巨头引领、并已开始贡献营收的技术革命。

从目前来看,这场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复利”,会在未来10-20年陆续释放。

因此,投资者更应关注的是未来(2-3年内)AI应用价值的广泛兑现,而非短期情绪的波动,并且始终聚焦于基本面优质、财务健康、AI技术能力出众的科技巨头。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