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13万亿美金巨头,正酝酿一场金融革命

2025-11-24 13:30

近日,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BlackRock)发布2025年三季报,资管总规模(AUM)达到历史新高的 13.46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7%。以被动管理产品为主的贝莱德,贝莱德旗下iShares ETF平台资产规模已突破5万亿美元,继续在ETF市场保持领先。

与贝莱德持续领先资管行业相比,贝莱德的加密资产领域的狂飙突进,更值得关注。

贝莱德比特币ETF(iShares Bitcoin Trust,IBIT)规模在10月14日突破了1000亿美元,成为史上最快突破千亿规模的ETF,也成为了贝莱德旗下最赚钱的产品。

比特币ETF规模大涨,也使得贝莱德成为持有比特币最多的法人机构之一,持币数量达到80万枚左右。贝莱德不仅吃大饼也吃二饼——以太坊ETF规模也达到了170亿美元。

如果你以为,贝莱德对加密资产的布局,就只是持有一些加密货币,那你就把贝莱德想得太简单了。

事实上,贝莱德想把旗下的金融资产都通过区块链技术来代币化。

目前,贝莱德已经将一只货币基金代币化,即 BUIDL 基金,规模达到28亿美元。这只是开始,贝莱德想把金融产品甚至房地产等传统资产代币化。

就在今年11月4日,贝莱德创始人、CEO拉里芬克在香港金管局组织的金融峰会上表示,代币化可能是全球金融体系演进中的最重要因素,如果全部5.3万亿美元的ETF代币化,被放入数字钱包,通过将ETF等金融资产数字化并存储在区块链上,投资者可以在数字钱包中无需中间商、无缝免费地在现金、股票和债券之间转换,这将是金融业的未来

要知道,此前拉里芬克对于加密货币有多么的嗤之以鼻。

转折点发生在2020年。这年币圈牛市,比特币价格一年里涨了300%以上,涨幅远高于标普500、纳指和黄金,比特币市值也站上了5000亿美元以上。

这一年年底,拉里·芬克,也首次改变了口径,他表示,比特币“可能演变成一个全球市场”。

此时的贝莱德,其核心的ETF业务被行业次席的先锋领航靠低费率战术追赶得很紧,有点焦头烂额。而先锋领航一直对加密资产持强烈抵制态度。

出于对区块链技术的潜力认可,或者又是为了差异化竞争,贝莱德逐渐开启了加密资产业务,陆续推出了比特币ETF、以太坊ETF、货币基金代币 BUIDL等。

01 华尔街对加密资产最狂热的大鳄


 

从贝莱德的成长经历看,这家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核心是对前沿趋势的预判,做精准的超前布局。特别是,贝莱德对于金融科技的嗅觉,领先于市场;“阿拉丁系统”更是全球金融行业的一个标杆。

这种对技术的敏锐,也为贝莱德快速完成在加密货币/区块链领域的布局,埋下了伏笔。

成立于1988年的贝莱德,脱胎于私募巨头黑石集团,早期是黑石旗下资管子公司“黑石财务”,主要做固收投资,其创始人拉里·芬克(Larry Fink)也是做固收出身。到1994年,公司管理规模从起初的12亿美元增长至530亿美元。

也是在此时,芬克与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在投资理念与股权结构上产生分歧,贝莱德从黑石集团独立出来。黑石将股权转让给全美第六大银行集团PNC金融集团,贝莱德由此开始扩品类,合并PNC集团旗下的权益、现金管理及共同基金业务,再度实现规模跃迁,到1999年上市时,资管规模达1645亿美元。

贝莱德此后又抓住技术与产品革命、资产类别创新等关键机遇,并辅以超前的战略布局,逐渐成长为管理规模超10万亿美元的"资管一哥"。

技术层面,2000年互联网兴起,金融科技开始重塑资管行业,传统风控已无法应对复杂市场。贝莱德2000年上线"阿拉丁"系统,是华尔街最早的全资产类别风险管理系统之一。系统可实时监测上千个风险因子,每周执行数千次次压力测试,模拟"黑天鹅"事件的市场冲击。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贝莱德持有大量的风险证券,阿拉丁系统及时预测到了风险。贝莱德依靠该系统在 2007 年减持大量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持仓,避免了后续这类资产价值暴跌带来的巨额损失。这和雷曼兄弟等因未把控好 MBS 相关资产风险而破产的机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多次寻求贝莱德帮助,贝莱德主动提供阿拉丁系统协助政府度量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的资产风险。美联储甚至未经过外部招标,就将处理 AIG 有毒资产等业务交给贝莱德,足见对该系统能力的认可。

由此,贝莱德向全球机构输出风控解决方案,将技术转化为独立收入来源,同时获取全市场数据反哺投资决策。阿拉丁系统成为贝莱德的核心壁垒,支撑其穿越多次危机。

产品革命层面,2008年金融危机后,市场对低成本、高透明度的被动投资需求暴增,ETF成为资管行业增长最快的赛道。

2009年,贝莱德逆势收购巴克莱旗下iShares业务,以135亿美元拿下全球领先的ETF平台,管理规模瞬间增加到超1万亿美元。通过iShares的品牌和渠道优势,贝莱德成为ETF最大发行商。iShares系列至今是贝莱德的"现金牛",ETF规模占其总AUM的1/3,至今在费率战下仍保持净流入。

如今在加密资产领域,贝莱德又是态度最积极、布局最超前的大型金融机构。

早期贝莱德也是对加密资产持消极态度,2017年,CEO拉里·芬克公开称比特币为 "洗钱的指数" ,对加密货币持明确否定态度,认为其与非法活动关联密切。此后逐渐松动,进而转向接纳。

 

 

贝莱德CEO芬克对于加密资产的态度转变过程

2021年,贝莱德开始将比特币期货纳入部分基金产品,标志着从"观望"转向"接受",开始响应机构客户对加密敞口的需求。

2022年,美元稳定币USDC发行方Circle将其储备金转移至贝莱德设立的 "Circle Reserve Fund" ,贝莱德悄然完成稳定币生态的卡位。

2023年6月,贝莱德又迈出关键一步,提交比特币现货ETF申请(IBIT),这一动作成为整个加密市场的催化剂。

消息公布后,比特币价格迅速突破30,000美元,市场意识到,随着贝莱德入场,监管通过只是时间问题。贝莱德IBIT申请之后引发连锁反应,嘉信理财、富达、Citadel等机构纷纷跟进,贝莱德实质上引领了华尔街的"加密合规化"浪潮。

2024年1月,SEC正式批准IBIT等11只比特币现货ETF,贝莱德将比特币引入主流金融正统舞台。3月,又推出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BUIDL,成为首个完全链上运行的传统资产基金,布局RWA赛道。

经过一系列布局,目前贝莱德已经在加密货币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该领域的主导力量之一。首先体现在管理资产规模庞大,贝莱德通过旗下比特币 ETF(IBIT)已持有超过 80万枚比特币,持仓市值1000 亿美元左右,这使贝莱德成为全球第二大比特币持有实体。2025年5月,BUIDL的总锁仓价值突破28亿美元,稳居全球RWA赛道首位,超过WisdomTree、Franklin Templeton等竞品。

贝莱德产品布局也广泛,除了比特币ETF,还有以太坊ETF、BUIDL 国债代币基金等,且具创新性,如其推出的 BUIDL 基金与 Securitize 合作,以链上代币形式代表美元流动性基金的份额。

贝莱德的入局,加速了加密货币市场的机构化进程,其通过现货 ETF 等产品,使比特币等加密资产更易于被传统机构投资者接受,提升了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为加密货币市场带来了更成熟的投资理念和风险管理框架。而比特币也为贝莱德带来了大量全新客户。

02 加密货币布局,为何贝莱德最激进?


 

目前贝莱德已经是华尔街对加密资产最为积极、开放的巨型机构。

其他机构则分为两类,一种是仍然排斥加密资产投资,以贝莱德的老对手先锋集团为代表;另一种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满足客户对加密资产的需求,但强调其风险,以摩根大通为代表。

作为顶级金融家,摩根大通 CEO 杰米・戴蒙对加密资产的态度,从 2017-2024年的强烈反对,终于转变为 2025 年的务实妥协。

 

 

杰米・戴蒙对加密资产的态度

2025年以后,特朗普政府上台,美国加密资产监管政策出现180度大转弯,戴蒙的态度转向务实,允许客户购买比特币,开放交易通道,虽强调“不托管,但会列在账户报表中”。 7 月,美国《稳定币法案》签署后,戴蒙明确支持稳定币,称 “客户想要,我们就提供”。

而在资管领域与贝莱德一争高下的先锋领航(Vanguard)集团,长期以来对比特币等加密资产持负面和谨慎态度。

2017 年,其创始人 John Bogle 建议人们 “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比特币”。2021 年,Vanguard 明确指出加密货币缺乏内在价值,波动性令人望而却步。2024 年美国首批现货比特币 ETF 问世时,Vanguard 并未参与,还禁止客户在其平台交易加密 ETF,称加密 ETF“不符合我们专注于股票、债券和现金等资产类别的产品定位”。

不过据报道,Vanguard 正准备为其经纪客户提供第三方加密货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访问权限,意味着其对数字资产的怀疑态度可能变化。Vanguard 集团于去年底上任的CEO Salim Ramji,此前在贝莱德担任高管,可能是变化的原因所在。

整体来说,在加密资产的布局上,与其他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相比,贝莱德的转变是最快的,布局力度是最大的,成效也最明显。

一个更值得探究的问题是,为什么贝莱德对加密资产的态度是在 2020 年出现了重大转折?

首先,2020年,全球货币体系实质上遭遇了一场信任危机。

由于疫情,全球经济遭遇重创,各国央行都玩起了量化宽松,美联储更是迅速扩表3万亿美元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如此大规模的货币投放引发了全球对美元稳定性和购买力的担忧,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开始动摇。全球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美元的长期价值和避险属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比特币作为“宏观对冲”和“数字黄金”的价值,被更广泛的认可。

于是,就在这一年,高净值客群对比特币需求激增,加大配置。

一些新贵玩家大局买入比特币,就让贝莱德有点“坐不住”了。

比如,成立于1989年的一卡商业智能软件公司(BI)MicroStrategy (现更名为 Strategy)把比特币作为“国库资产”。要知道,这家为企业提供数据分析和报表平台,常年市值低迷,但 2020 年 8 月起,在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 Michael Saylor 主导下,把“囤比特币”正式写进财务战略,从此变成一家“披着软件外衣的比特币囤币工具。截至 2025 年 4 月底,MicroStrategy累计持有 553,555 枚 BTC,总成本约 379 亿美元,平均单价 68,459 美元,为全球持仓最多的上市公司,占比特币总供给近 2.8%

高盛曾于2021年发布一份家族办公室研究报告“Widening the Aperture: Family Office Investment Insights”,该报告调研了150多个家族办公室,22%的受访家族办公室每家管理规模超过50亿美元资产,而资产管理规模在10亿至49亿美元之间的在受访者中占45%。

高盛在报告中称:“在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全球货币和财政刺激之后,一些家族办公室正在考虑将加密货币作为应对更高通胀、长期低利率和其他宏观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在积极考虑通胀上升的大约三分之二的家族办公室中,数字资产成为一种投资组合解决方案。大约40%的全球受访者还关注货币贬值问题,其中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考虑投资数字资产。”

2020年前后,比特币市场也终于达到了“机构可投资”的标准。

其标志为Coinbase等机构级交易与托管基础设施成熟;交易深度和流动性显著提高;衍生品市场与做市商结构完善。

同时,对于加密货币的监管也逐步明晰。要知道,贝莱德对于监管的敏感度全球第一,只做监管最明确的业务。

2020年到2021年,美国对于加密货币的监管有了关键进展。这其中包括:OCC 批准银行提供加密托管;PayPal 获准提供加密交易;比特币被确认为“商品”(受 CFTC 监管);SEC 允许期货类比特币 ETF(BITO 2021)。

这些都构成了贝莱德能合法、合规、低风险进入这一资产类别的基础。

另一方面,面对资管行业越来越猛烈的竞争,彼时的贝莱德也急需一个新的突破口。

虽然一直是美国资管龙头,但近年来贝莱德受到先锋领航的份额冲击非常明显。

ETF 是两者竞争的核心战场,因为:先锋领航采用独特的客户所有制,公司是被旗下管理的基金共同持有的,基金持有人是先锋领航公司实质上的股东。因此先锋没有股东层面的利润增长压力,可以把指数产品费用压到极限(如 0.03%、0.02%),长期用极低的价格来卷市场。结果来看,Vanguard 是全球最大的指数基金提供商,在ETF上尚落后于贝莱德,贝莱德是全球最大的 ETF 提供商。

但趋势上,Vanguard 近年向贝莱德逼近非常明显,在美国市场,Vanguard 在长期资金流入上长期压制贝莱德。

2024年数据显示,在ETF产品线,截至12月2日,先锋获得2587亿美元净流入,贝莱德吸引了2101亿美元流入;先锋集团吸引的资金量占全行业资金净流入量的四分之一以上。2025年以来,先锋领航旗下跟踪标普500指数的ETF VOO,更是超越了超越道富环球旗下的ETF SPY,贝莱德旗下的ETF IVV,以680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ETF单品。

在这种竞争压力下,比特币现货 ETF 以及潜力更大的加密资产,是一个新的、未被先锋直接竞争的赛道。

如前文所述,先锋领航长期明确拒绝加密资产,认为加密是“投机性太强、不适合作为长期资产配置”。不愿意参与加密 ETF,甚至禁止客户在 Vanguard 平台买比特币 ETF。这给了贝莱德一个战略空档。

如今贝莱德的比特币ETF规模已经达到千亿左右,由于没有先锋的竞争,该产品可以维持0.25%的管理费率,比标普500ETF产品IVV 0.03%的管理费率高出数倍,成为贝莱德最挣钱的产品。这验证了芬克转向加密资产的正确性。

03 贝莱德将未来寄托于代币化


 

不过,贝莱德以及芬克的野心不止于此。

在同行还在犹豫时,贝莱德正在谋划着更大的加密资产布局,即资产的代币化。

拉里・芬克将资产代币化视为金融市场的下一场革命,把其当作贝莱德未来几十年的核心机遇,同时围绕这一方向推进了从产品落地、技术研发到生态合作的一系列布局。

所谓金融资产的代币化,是借助区块链技术将股票、债券、私募股权等传统金融资产的所有权或相关权益,转化为链上可编程数字代币的过程。这些代币本质是资产的数字所有权凭证,可在区块链上高效交易,且能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规则自动执行。

从芬克近一年来的频繁表态看,芬克视代币化为金融变革与降本关键。芬克坚信全球金融的下一次重大变革会源于股票、债券、房地产等传统资产的代币化。

他认为代币化能解决传统金融的诸多痛点,比如打破流动性枷锁,传统基金赎回往往需要数日结算,而代币化基金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秒级赎回;还能大幅降低交易和结算成本,华尔街投行借助代币化股票的 T+0 清算,每年能节省超 200 亿美元结算成本。

在降本的同时,芬克将代币化作为市场扩容的重要抓手。芬克注意到全球数字钱包中持有的资产规模已达约 4.1 万亿美元,这些资金大多无法获得长期投资产品。他认为代币化能搭建起传统资本市场与新一代加密投资者的桥梁,把习惯使用代币化资产的年轻投资者引入传统资产领域,同时为其提供长期退休储蓄机会,进而激活这一庞大的潜在资金池。

为此,贝莱德推出代币化产品并验证可行性。贝莱德 2024 年推出的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 BUIDL,规模已超 28 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 RWA 赛道产品,还支持 24 小时即时赎回与 DeFi 应用整合。2025 年 11 月,贝莱德更是宣布加速推进传统 ETF 及 RWA 的链上迁移计划,目标将旗下万亿美元规模的资产实现代币化。

除了产品层面的布局,芬克透露贝莱德正研发用于资产代币化与数字化的自有技术,目的是掌握代币化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以此保障业务推进中的合规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其实不只是旗下金融资产的代币化,贝莱德甚至可能会推进实物资产的RWA。众所周知的是,今年贝莱德与李嘉诚旗下长实集团上百亿美金的港口交易,让李嘉诚与贝莱德均处于风口浪尖。对于收购港口资产,芬克的对外口径是,投资100%是为了投资者的利润机会。当时没有任何地缘政治考虑的决策因素。不过在开始与卖方进行独家对话并锁定交易,芬克确实联系了美国两党的成员,确实与政府进行了交谈,也与港口所在的国家进行了交谈。

是否有政治考量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完成了交易,贝莱德确实有办法让这笔交易赚钱。

其路径就是将港口资产进行RWA,将资产拆分成多份,在加密世界进行交易,提升资产的估值。

04 如果全面代币化,金融格局将被改写


 

贝莱德在战略上一直有前瞻性,靠这样的超前布局坐稳全球资管一哥位置,如今贝莱德又在金融行业里以最大热情押注加密资产特别是代币化,也不仅让人思考,代币化会是未来金融尤其是资管行业的大方向吗?

从代币化的作用来推演,资产代币化借助区块链技术,将传统资产数字化,确实有望给投资者、融资方和金融市场带来了提升效率、降低门槛等诸多影响。

代币化能把大额资产拆分成多份小额代币,比如一栋价值亿元的写字楼可拆成单价极低的代币。这让普通投资者能通过购买小额代币参与资产投资,从而降低投资门槛,激活大众投资活力,估算也将获得流动性溢价。

如果是ETF等金融资产,代币化影响还不是很显著,因为ETF已经足够普惠了。像房地产、基建、私募股权、高端艺术品等资产,投资门槛高,普通投资者难以参与。而且交易周期长,变现难度大,代币化后,可在区块链上快速交易流转。例如房企可将写字楼代币化,通过出售部分代币快速回笼资金;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还能把对大企业的应收账款转化为代币,在相关平台快速融资,摆脱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这些交易又间接产生很多影响,对于投资者来说,有了更多的投资品可选择。资产代币化依托智能合约可自动完成合规检查、股息支付等操作,减少人工干预与错误,同时实现近乎实时的结算。这不仅缩短了交易周期,尤其能解决跨境交易因时区、跨行清算等导致的延迟问题,还大幅降低了交易、结算及运营成本。

对于资产持有者来说,可以给大额资产提升流动性,拓宽融资路径,并且因为流动性的提升,可以带来更多的估值溢价。另外传统金融交易涉及多方中介,结算流程繁琐且耗时久,常需数日才能完成,还会产生高额中介和结算费用。代币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由此来看,代币化具有重塑金融体系的潜力,通过提升效率、降低门槛、增强透明度、可编程性等,为金融行业带来创新机遇。

贝莱德作为在这一领域走的最远的巨头,有望在这一进程中获得更多的客户,既为传统客户提供新兴的加密资产交易,又把很多币圈的客户导入传统金融领域,提升金融资产保有量与交易量,这将让贝莱德“资管一哥”的地位更加稳固。

贝莱德是资管行业,在代币化过程中收益最显著。因为代币化是将很多资产都以代币方式证券化了,提供了新产品,解锁了流动性,扩大了潜在客户基数,带来规模增长与管理费收入,还伴随着成本下降与运营效率提升。

而金融其他领域可能会受到代币化冲击,传统金融格局可能面临巨变。

试想如果越来越多人将银行存款转化为稳定币、代币,银行原本稳定且低成本的零售存款会转变为流动性高、成本高的同业存款。这会迫使银行收缩长期贷款业务,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中间业务上,托管、清算、过户、结算等传统费用会显著下降或被替代,导致这些收入来源被压缩。未来企业资金或能脱离 SWIFT 等传统清算渠道,银行在跨境结算等领域的核心地位会受冲击。

非银机构方面,传统交易所、券商等也会承压。若企业可直接在数字世界发行代币化证券融资,就没必要选择成本高的传统交易所与券商,传统资本市场将面临巨大挑战,传统金融体系可能遭遇集体性脱媒。

这决定了金融行业对于代币化态度必然是尝试布局、审慎应对。

如以银行业务为主的摩根大通在11月12日推出了一种“存款代币” JPMD,面向机构客户,代表银行账面中的存款。 通过这个代币,机构客户可以实现全天候(24×7)链上转账,降低传统银行支付结算的时间和摩擦。10月,摩根大通还完成了首笔私募股权基金(PE fund)代币化交易,投资者名册和交易数据被上链,使用智能合约来自动处理资本认购和分配,减少传统手工对账、提高效率。 相关各方(基金经理、分销商、受托人等)可以在链上共享 投资状态与资金活动。

美国大型交易所(如NYSE/Nasdaq)不敢大规模“代币化发行股票”,但正在积极搭建链上结算清算基础设施,提高效率,对冲 存托、结算被替代风险。同时也在建设受监管的链上交易基础设施,希望未来合规发行代币化债券、基金、私募股权能在交易所二级市场交易。

交易所清楚,股票不会率先代币化,但私募、债券、结构化产品、另类资产非常可能先动。

券商方面,嘉信理财建设内部数字资产托管能力,并投资了加密资产交易所 EDX。Robinhood 更激进,自建加密交易业务,准备扩展为多资产钱包,未来可能成为零售端的RWA/代币化资产分销平台。

如果不积极布局,将来可能会被代币化冲击。当然,代币化这场革命更多是渐进式渗透,而非颠覆式替代。

监管层面对于全面代币化必然是审慎的,传统金融格局可能受到冲击,需要谨慎应对,而且代币化面临合规困境,目前资产代币化的法律框架尚不明确。

技术层面,区块链网络与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互操作性有限,不同区块链平台间的代币流通存在障碍,加上部分资产代币化后的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资产代币化的规模化推广。

代币化本身也暗藏风险。一方面存在底层资产风险,部分现实资产可能被虚假包装后上链,导致代币对应的底层资产质量劣质,投资者权益受损;另一方面,代币化过程中若允许过高杠杆率和复杂交易结构,可能引发市场泡沫与波动。

从客户角度来说,即使是杰米・戴蒙这样的全球顶尖金融从业者,对于加密资产也保持谨慎,大量的普通金融客户,对于代币化的接受度同样会是缓慢提升的过程。

因此代币化可能会和自动驾驶等颠覆式创新一样,直觉来看可能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全面落地过程会比较漫长。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