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车企创新狂飙新赛道

2025-11-22 17:43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日前,一则关于“何小鹏哽咽”的消息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能让小鹏汽车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何小鹏动容至眼眶泛红的,正是小鹏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

日前,在2025小鹏科技日上,IRON因其猫步走得过于流畅,登场时遭到了不少网友的质疑。次日,何小鹏在现场让工作人员剪开IRON的腿部覆盖件,以证真实。“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IRON是真的机器人,希望今晚之后,能有更多人相信,能走出猫步的机器人是由中国企业制造的。”何小鹏的这番言论,虽显悲壮,但自家的人形机器人被误认为是真人,却又透露出一丝“凡尔赛”的意味。

当然,不止小鹏汽车一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向“汽车+机器人+飞行器”三位一体的业务模式转型。无论是出于跟风还是拓展生态,毋庸置疑的是,车企正试图从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中,探寻企业进化的全新维度。

01

车企跨界驶向多维战场

相较于初代IRON,全新一代IRON不仅能走猫步,还拥有拟人的骨骼、肌肉和皮肤,同时在仿生结构、智能系统和能源架构方面实现了全面升级,使其在外观和思考交互上更加接近人类。除了人形机器人,小鹏长期布局的飞行汽车也迎来了新进展。在2025小鹏科技日前夕,小鹏汇天飞行汽车量产工厂成功试产并下线首台“陆地航母”飞行器,标志着全球首条飞行汽车量产线的贯通。面向个人低空飞行的“陆地航母”顺利进入量产前夕。同时,小鹏汇天还推出了面向多人低空高效出行的全倾转混电飞行汽车A868,旨在实现多人长航程出行,目前已进入飞行验证的关键阶段。

在“主业”汽车业务方面,小鹏计划于2026年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并启动Robotaxi试运营。小鹏Robotaxi不依赖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仅凭纯视觉方案即可应对全球不同道路类型及交通环境。为最大程度确保行驶安全,小鹏Robotaxi配备了双冗余硬件架构,两套硬件可互为备份,即便失效也能迅速切换。在VLM大模型的赋能下,小鹏Robotaxi构建了全新的车外交互体系,在低速行车、驻车等场景中进行可视化提示与行人交互,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谈及“汽车+机器人+飞行器”三大领域的融合,特斯拉无疑是这一赛道的先驱。早在2016年,特斯拉便在“宏图计划第二篇章”中阐述了Robotaxi理念。直至2024年10月,特斯拉正式发布了名为Cybercab的Robotaxi,随后其Robotaxi服务迅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加利福尼亚州湾区等地铺开。11月9日,特斯拉宣布,其Robotaxi服务将在未来数月内进入美国另外5座城市。在人形机器人布局方面,特斯拉也早早起步,并于近日宣布扩建得州超级工厂,计划年产1000万辆Optimus人形机器人。不久前,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透露,特斯拉正在研发飞行汽车的原型机,并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对外展示。

此外,广汽集团也在加速三线并行的布局。据悉,其与滴滴合作的L4自动驾驶Robotaxi车型将于年底量产,并计划于2026年在广州、北京等区域投放。广汽于2024年底发布的第三代具身智能机器人GoMate,计划于2026年实现整机小批量生产。在低空领域,广汽高域的首款复合翼飞行汽车GOVY AirJet已于7月顺利完成首飞。近日开幕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上,广汽提供了约50辆Robotaxi、10台第四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 Mini、广汽高域飞行汽车GOVY AirCab等智能化出行服务,展示了其“陆空一体化”的智慧移动生态。

在奇瑞汽车2025全球创新大会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首席技术官高新华透露,奇瑞正全力开发第一代Robocar,支持端到端技术路线,实现L2与L4共架构、共算法的前装量产车。旗下墨甲机器人“墨茵”在现场用七国语言展示了其“语言天赋”,并全自主完成了PPT演讲。此外,在飞行汽车领域,奇瑞于2024年首发首款三体式复合翼飞行汽车,并成功试飞。

长安汽车此前也表示,将加快AI大模型开发应用,推动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研发,计划于2028年量产人形汽车机器人,2030年推出商业化航线飞行汽车,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变革。

02

有人自研自产 有人抱团取暖

跨界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跨界方式也愈发多样化。为构建“汽车+机器人+飞行器”的完整生态,小鹏、特斯拉等少数车企选择自主研发和自主生产,而更多车企则走上了投资、联合研发、孵化子公司等合作之路。

在何小鹏看来,Robotaxi、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虽然看似跨领域、跨行业,实则都属于同一件事——物理AI。为此,小鹏打造了物理AI全栈自研体系。针对人形机器人,小鹏不仅构建了VLT+VLA+VLM的高阶大小脑能力组合,实现“对话、行走、交互”三大高阶智能,在硬件上更是自研图灵AI芯片,可应用于汽车、机器人和飞行汽车。小鹏还在广州建立了首个具身智能数据工厂,通过海量真实场景数据持续训练模型,让IRON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进化。

在小鹏汇天的飞行汽车上,自研成果也随处可见。于2025年小鹏科技日正式亮相的A868采用全倾转构型,基于小鹏汽车鲲鹏超级增程架构,采用自研航空级混电内核,提供持续充足的能源供给,预计将实现500公里长航程,最高航速可达360km/h,6人座舱设计精准契合商务出行需求。此外,小鹏还为其飞行汽车打造了专属制造基地。该工厂是全球首座采用现代化流水线进行飞行汽车批量生产的工厂,规划年产能10000辆,初期年产能5000辆,满产状态下,生产线每30分钟可下线一台飞行器。

然而,大多数车企仍选择以合作方式推进三大产业的融合。长安、江淮便与国内龙头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企业亿航智能达成低空经济领域的合作。其中,江淮计划与合肥国先控股有限公司、亿航智能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投资建设具备先进性、标准化、自动化于一体的低空航空器制造基地,生产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的eVTOL。奇瑞的三体式复合翼飞行汽车则携手清华大学智能交通实验室联合研发。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上,“墨茵”是奇瑞与AI公司Aimoga合作的成果。为构建更成熟的人形机器人生态,小鹏也宣布开放IRON的SDK,与全球开发者共同打造人形机器人应用生态,宝钢顺利成为IRON生态合作伙伴,双方将在巡检等工业领域探索场景应用。

无论是自研自产,还是广泛合作,车企的参与无疑让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两大赛道更加热闹。值得关注的是,在众多跨界车企中,自主车企占据绝大多数。跨国车企中,除特斯拉外,仅现代汽车、丰田汽车等少数车企参与到此次聚合智能产业的融合发展浪潮中。

对此,中科院战略咨询院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汽车行业特聘研究员鹿文亮告诉记者,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对完善,技术能力强,大家能够更好地利用共性技术、产业链来推进机器人和飞行汽车的发展。”鹿文亮表示。马斯克同样认可中国企业在跨界融合上的强大竞争力,认为“特斯拉和中国公司将主导市场”。

03

营销噱头还是大势所趋

车企如此声势浩大地推进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究竟是企业营销“科技型企业”的噱头,还是聚合式发展是三大产业的共同趋势?

对此,未来低空经济创新中心理事长罗军认为,传统车企进入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领域,与其说是“蹭热度”,实则是出行方式全面变革带来的企业发展业态的深度调整。近10年来,汽车产业经历了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变,如今新能源汽车又在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迈进。在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之下,向飞行汽车转变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形机器人则体现了汽车产业逐渐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制造的转变。

在2025泰达论坛上,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重庆长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贺刚表示,当前汽车产品边界正在被打破,汽车企业不再局限于整车制造,而是向出行服务商、生态运营商转型。无人载具、机器人、外骨骼等新兴智能体正成为产业链的新成员。“面对未来,我们判断出行方式将会改变,现有的仅限于地面上的二维方式,将逐渐走向上天入海、顶天立地、纵横无边的泛出行大生态。”贺刚称,当越来越多的机器人、飞行汽车、Robobus、Robotaxi出现在路上、空中、水里时,车企必须打造一个覆盖一切领域的立体交通网络。

如果说AI技术发展、汽车产业转型带来的冲击推动着车企逐渐从“四轮”走向“双翼”“双脚”,那么产业融合带来的巨大助益则推动了车企加速转向,构建融合生态。“车企纷纷跨界的背后,不乏宣传的成分,但这并不完全是噱头。这属于融合创新,现在行业称之为融合智能产业、聚合智能产业。”鹿文亮告诉记者,智能汽车、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有共通性,生产制造环节高度重叠,市场又互相交织,三者融合发展能够加速创新技术的应用落地。“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很多零部件、软件、算法开发都与智能网联汽车类似,研发智能汽车的同时顺带研发机器人,不会浪费太多资源。”他说。

车百智库研究院发布的《壮大聚合智能产业核心链——推动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产业链协同发展》报告也指出,智能汽车、低空飞行器、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同源、要素相通、应用关联,融合发展有望实现技术迁移、产业链共用、场景共创,加速产业发展。当前,机器人、飞行器仍处于产业早期阶段,成本、可靠性等问题难以通过自身实现突破,可借助智能汽车在“三电”、材料、芯片、规模化制造等领域的成熟产业基础,跨越关键发展卡点。此外,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能够反哺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带动电池技术、新材料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04

生态雏形初现 闭环成型尚早

目前来看,聚合智能产业生态的建设已初步显现成效。小鹏IRON、广汽GoMate、特斯拉Optimus等人形机器人均设定了2026年实现量产或小批量生产的目标,而奇瑞墨茵更是已进入招商阶段。在飞行汽车领域,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飞行器已累计获得7000台订单,吉利沃飞长空则已步入适航取证全面冲刺及量产机型预生产阶段。

尽管“汽车+机器人+飞行器”的聚合智能生态已具雏形,但要形成自我造血的商业闭环,仍面临重重挑战。9月,现代旗下的Supernal被曝其SA-2电动飞行器项目暂停,多位核心高管接连离职。截至目前,该项目除今年初完成演示机首飞外,进展甚微。现代方面表示,目前已投入17.7亿美元,但回报有限,未来投资将视业务状况和战略需求而定。“搞出一个东西来并不难,但要做好却不容易,其中的成本投入难以估量。”鹿文亮感叹道。

鹿文亮认为,现阶段车企应继续将重点放在汽车主业上。“智能汽车有产品、有市场、有销量,而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整体仍属于储备项目。”他指出,当前汽车产业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车企应围绕汽车本身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无论是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品质的提升,还是‘手机-汽车生态’的完善,均可视为差异化发展。”他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属于开拓新领域,对汽车领域的竞争不会带来显著的差异化优势,“若放弃主业而专注于副业,车企将难以自给自足。”

当然,面对聚合智能的历史机遇,跨界融合成为车企的必然使命。汽车、机器人、飞行器这三条看似独立的赛道,正在同一片土壤中孕育出相同的技术根系,这要求车企必须加快从单一思维向聚合思维的转变,发挥系统整合优势,在持续推进汽车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同时,引领汽车产业链向多终端延伸。

来源:中国汽车报

作者: 张奕雯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