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1-21 18:07
(来源:盐财经)
作者 | 闰然
统筹 | 张鹏霞
视觉 | 顾芗
当拼多多在2018年抛出“Costco+Disney”愿景时,市场多将其视为讨好资本的叙事技巧。
但多年后的今天,这份构想已在产业实践与财报数据中,落地生根。仔细分析我们发现,拼多多试图在效率与情感、性价比与乐趣之间,找到一种结构性优势,找到那个让对手难以企及的平衡点。
一场基因重组
2025年11月下旬,拼多多交出了三季度成绩单:营收1087亿元,同比增长9%;归属股东净利润293亿元,同比增长17%。
然而,光鲜的数字背后,是营收成本同比激增18%、研发开支大幅提升41%的坚决投入。
更值得玩味的是,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中直言“本季度财务指标无法作为未来几个季度的指引”——这种罕见的坦诚,揭示了企业背后的长期愿景。
要理解背后的长期愿景,必须回到愿景的原点——那两家被反复提及的国际企业。
Costco(开市客)的本质,是一场关于“规模与效率”的极致实验,它用7%的极限毛利率和3000个精选SKU,重构了零售商与消费者的信任契约。在Costco的哲学里,商业的终极战场并不在货架,而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而Disney(迪士尼)的魔法,在于将“梦想与快乐”铸成全球流通的情感货币,也成为企业穿越经济周期的保障。Disney证明,最坚固的商业护城河,正是驻留在人类心底的快乐记忆。
这两家经营策略相隔很远的企业,似乎在拼多多的蓝图里完成了一场奇妙的基因重组。
重组的第一步,发生在供给侧的血脉深处。Costco的核心逻辑是用精选SKU构建供需信任。我们看到,拼多多将这一逻辑本土化,对准了中国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一边是农业,一边是产业带。
在农业端,“千亿级别”惠商助农行动不是口号——据拼多多发布的《2025农产品上行半年报》显示,平台对农业的投入收效显著,今年上半年,农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7%;农货商家数量同样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00后农货商家的数量同比增长超30%,农产品上行的空间后劲十足。
三季度,拼多多的“千亿扶持”继续加大对农产品电商的投入,“多多好特产”专项行动先后走进湖北荆州、河南商丘、山东莱阳、四川安岳、陕西米脂等地数十个农特产区,为各地商家推出定制方案,推动各大产区从规模化向品质化发展。
比如在山东莱阳等产区,当地种植的苹果和梨此前主要依赖出口和商超,最近几年,出口销量大幅下降,大批果子成了滞销品。“多多好特产”专项行动为当地破解出口下滑后的滞销困境,当地年轻人通过“多多直播”将苹果、梨卖出160万单,更是推动果园统一管理的标准化改造,也为农户提供了更多保障和收入。
在产业带端,“新质供给”专项深入惠州零食、佛山童装、邵东箱包、平湖羽绒、曹县汉服等数十个产业带,用数字化能力破解同质化难题。这种对农业、制造业的深度赋能,本质是比Costco更复杂的“供给侧数字化革命”——用技术打通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建立品质信任。
比如在湖南邵东,这个早就是中国书包行业的“隐形冠军”——年产学生书包占全国七成以上份额的产业集群,却长期困在“代工贴牌”的微笑曲线底端,利润薄如纸。
而拼多多的介入,恰恰切中了这场产业困局的要害:平台向当地商家开放消费端数据分析能力,从用户需求偏好、场景痛点到流行趋势,精准锚定市场缺口,不仅催生出多个细分赛道的爆款品牌,更硬生生将邵东从“贴牌代工的产业腹地”,推向了“自有品牌扎堆的价值高地”,完成了一场从产业链低端到高附加值环节的关键跃迁。
平台向当地商家开放消费端数据分析能力,从用户需求偏好、场景痛点到流行趋势,精准锚定市场缺口,完成从产业链低端到高附加值环节的关键跃迁
这些看似孤立的案例,背后是“千亿扶持”计划对农业和产业带的数字化改造——一场针对中国制造毛细血管的Costco式革命。
而Disney的精髓在于“情感连接”,用IP构建跨越年龄的快乐体验。拼多多将其转化为“社交娱乐化购物”:拼单、砍价、助力,看似“粗糙”的设计,实则精准捕捉了社交密码——购物不仅是买东西,更是社交的流通。
比如,“多多果园”将农产品供应链与互动机制结合,用户在轻度任务中完成消费转换,让留存建立在情绪体验之上。“多人团”强化社交裂变,在行业流量成本高企时,搭建起低成本用户增长曲线。
这种需求侧的重构,正在财报中显现其底层拉动效应。前三季度收入突破、利润结构更稳的背后,是用户消费频次提升、复购率改善带来的经营质量升级。
护城河构建与未竟的商业实验
拼多多的“双重革命”,本质是一场基于本土市场的原创商业模式探索,其战略价值远超短期业绩波动——正如拼多多集团执行董事、联席CEO赵佳臻在电话会议中所言,面对行业新一轮资本投入周期的激烈竞争,“阶段性收入增速放缓”是为长期投资付出的必要代价,而这些投入正在构筑难以复制的核心壁垒。
首先,是“效率+情感”的双重护城河。
在电商同质化竞争加剧的今天,拼多多用Costco模式在供给侧建立效率与成本壁垒:通过直连产地、产业带,砍掉中间环节,实现“极致性价比”,与此同时,用Disney模式在需求侧创造情感连接,让用户“为快乐停留”。
拼多多用Costco模式在供给侧建立效率与成本壁垒:通过直连产地、产业带,砍掉中间环节,实现“极致性价比”,与此同时,用Disney模式在需求侧创造情感连接
两者结合形成的竞争壁垒,远非单纯降价或复制玩法就能突破。更重要的是,这种战略主动推动增长“换挡”——从追求规模增速,转向生态的健康可持续。
深耕农业科研、扶持产业带转型,这些“难而正确的事”,将增长根基扎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上,在人口红利见顶后,走出了一条更稳固的增长路径。消息显示,未来一段时间,拼多多类似“千亿扶持”的战略项目还会进一步增多。
其次,是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Costco+Disney”愿景让拼多多的商业成功与社会价值形成共振。这些数据很关键:赋能农产区助力乡村振兴,00后农货商家增速超30%;扶持产业带中小制造商,95后、00后商家数量分别同比增长31%、44%。并且,“电商西进”免除物流中转费后,西部地区宠物用品、潮玩等订单增长超五成,缩小了地域消费差距。这种“普惠”底色,让其在商业扩张中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认同。
但这场实验远未到终点,多重挑战仍在前方。供给侧,“实惠与品质”的平衡仍是永恒命题——如何建立比Costco更复杂的品控体系,考验着平台的精细化运营能力。
而在需求侧,娱乐化玩法的新鲜感易逝,如何持续创造“快乐体验”,防止用户审美疲劳,需要产品团队不断创新。这些待解的难题,正是拼多多必须穿越的深水区。
站在成立十周年的节点,拼多多的“Costco+Disney”实验,已超越单纯的商业模式模仿,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探索本土原创路径的缩影。它揭示的真理也朴素而深刻:在商业世界里,效率与情感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题。
正如拼多多集团董事长、联席CEO陈磊所言,下一个十年的发展目标是继续深耕“Costco+Disney”,他们要做的是“为用户创造价值的长期事”——这条道路或许更慢、更重,但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正在走出一条更具可持续性的未来。
封面为顾芗·AI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