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渤士说 星投顾】价格上涨背后的行业反转:储能与锂电池的未来新局

2025-11-21 09:31

(来源:渤海证券财富管理)

全文4663字  预计阅读需26分钟

2025年下半年的新能源材料市场,以碳酸锂和六氟磷酸锂为代表的锂电核心原料上演了一场“V型反转”大戏。从上半年的价格低谷到10月后的“狂飙”模式,单日涨幅屡破5%,市场报价不断刷新阶段高点。这轮价格暴涨并非短期投机炒作的结果,而是产业链供需格局重塑的必然体现,更释放出锂电行业走出困境、储能产业加速崛起的强烈信号。在原材料价格重构的背后,储能与锂电池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的产业图景已逐渐清晰。

原料价格“狂飙”:供需失衡催生的反转行情

回顾2022年至2024年,锂电原材料市场经历了一轮惨烈的下行周期。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的60万元/吨高位一路跌至2025年4月的7万元/吨以下,六氟磷酸锂更是从59万元/吨的峰值跌至2025年7月的不足5万元/吨,行业普遍陷入亏损困境。然而,这种持续低迷的态势在2025年三季度被彻底打破,两大核心原料价格同步开启强势反弹,成为行业反转的“先行指标”。

碳酸锂的价格反弹始于7月,10月后进入加速阶段。数据显示,11月17日碳酸锂主连期货价格已攀升至92677元/吨,较前一日大涨9%,最高触及95200元/吨,较4月低谷涨幅超30%;9-10月两个月内,碳酸锂价格累积上涨66%,彻底扭转了此前的下跌颓势。支撑价格上涨的核心逻辑在于供应端的持续收紧与需求端的快速释放形成的供需缺口。供应方面,国内碳酸锂社会库存已降至12.5万吨的低位,青海、西藏等主要产区受冬季低温影响,生产效率下降约20%,而部分中小矿山因环保合规不达标被迫退出市场,进一步缩减了有效产能。需求端则呈现“双轮驱动”的旺盛态势,新能源汽车企业为备战年底销售旺季加大备货力度,动力电池装机量环比增长15%,同时储能电池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单月出货量突破50GWh,双重需求叠加下推动碳酸锂采购需求激增。

作为锂电池电解液的核心原料,六氟磷酸锂的价格反弹更为迅猛。2025年7月中旬,其价格跌至不足5万元/吨的历史低位,而到10月底,市场报价已突破10万元/吨,最高达到11万元/吨,较10月初累积上涨超82%,较底部涨幅更是超过120%。11月3日,六氟磷酸锂价格继续走高至10.9万元/吨,平均单日涨幅超2000元/吨,上演了名副其实的“狂飙”行情。这轮上涨的直接诱因是行业供给端的大幅收缩,此前长达三年的价格下跌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停产退出,行业有效产能从峰值的20万吨/年缩减至不足8万吨/年,而六氟磷酸锂扩产周期长达12-18个月,且环保门槛极高,短期内难以快速补产。与此同时,下游电解液需求随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能释放而激增,供需紧平衡状态下,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价格回升,六氟磷酸锂行业已从亏损重新回归“暴利”状态,按最新11万元/吨的价格计算,理论利润率超过47%,回到2021年行业繁荣期的水平。

从产业链传导效应来看,碳酸锂与六氟磷酸锂的价格上涨已开始带动下游材料联动。截至2025年10月,磷酸铁锂市场价格出现小幅上涨,当月均价达3.5万元/吨,较中旬上涨12%以上,其中储能型磷酸铁锂产品价格稳定在3.2万元/吨附近。这种价格传导并非简单的成本转嫁,更反映出整个锂电产业链需求的真实复苏,为行业反转提供了有力佐证。

行业反转信号:从困境突围到格局重塑

原材料价格的强势反弹,本质上是锂电行业从“产能过剩”向“供需平衡”转型的必然结果,背后折射出行业发展逻辑的深刻变革,一系列反转信号已清晰显现。

首先是行业盈利水平的触底回升。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由于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和产品竞争加剧,锂电产业链从上游矿山到下游电池企业普遍陷入亏损。天际股份等六氟磷酸锂生产企业曾公开表示,2025年三季度销售均价处于低位,企业面临亏损压力。但随着价格上涨,行业盈利状况迅速改善,六氟磷酸锂企业率先回归盈利区间,碳酸锂生产企业也摆脱了成本倒挂的困境。盈利水平的修复将带动行业投资信心回升,为后续产能优化和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撑,形成“价格上涨-盈利修复-投资增加”的良性循环。

其次是行业产能结构的优化升级。前一轮价格下行周期中,行业经历了残酷的“洗牌”过程,大量技术落后、资金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而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和技术壁垒得以存活。以六氟磷酸锂行业为例,经过产能出清后,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头部企业市场份额超过70%,形成了“头部稳定供给、中小有序退出”的格局。这种产能结构优化有效避免了此前“盲目扩产-价格暴跌-全行业亏损”的恶性循环,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头部企业更注重绿色生产和技术升级,如推广盐湖提锂、低品位矿提取等绿色工艺,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最后是需求结构的持续优化。过去锂电行业的需求主要依赖新能源汽车市场,而2025年以来,储能市场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形成了“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轮驱动的需求格局。数据显示,2025年1-10月,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80%,其中中国市场出货量占比超过60%。储能需求的爆发不仅拓宽了锂电行业的市场空间,更因其需求稳定性强、受政策影响小的特点,降低了行业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这种需求结构的优化,是行业实现可持续反转的核心动力。

储能产业:未来能源体系的核心支撑

作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储能产业在锂电行业反转的背景下,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原材料价格上涨虽然带来短期成本压力,但长期来看,将推动储能产业向技术多元化、盈利模式清晰化、行业格局集约化方向发展。

技术路线的多元化突破将成为储能产业发展的核心趋势。一方面,锂电储能将持续向大容量、长时化方向升级,以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目前,500Ah以上大容量电芯已进入量产期,海辰储能推出的1175Ah电芯打造的4h储能系统,可将储能系统集成效率提升15%以上,南都电源690Ah超大容量储能电池也已在多个大型储能项目中落地应用。大容量电芯的普及将通过提升能量密度降低单位储能成本,部分抵消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另一方面,替代技术路线加速崛起,成为缓解锂电材料依赖的重要方向。钠离子电池因原料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已进入产业化关键期,海辰储能、比亚迪等企业均计划2025年底实现钠电储能产品量产,预计2026年钠电储能装机量将突破10GWh。半固态电池也在储能领域加速应用,其能量密度较传统锂电池提升30%以上,且安全性更高,已在多个风光储一体化项目中投运。此外,AI技术与储能系统的深度融合成为新热点,通过数字孪生、智能巡检、动态调频等技术,可将储能系统运行效率提升20%,同时降低运维成本,提升系统安全性。

成本控制与盈利模式优化将推动储能产业从“政策依赖”向“市场驱动”转型。碳酸锂占磷酸铁锂电池成本的40%,其价格每上涨1万元/吨,储能电芯成本就增加约0.05元/Wh。为应对成本波动风险,头部储能企业已开始通过长期协议锁定锂资源与六氟磷酸锂供应,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与上游矿山签订了3-5年的长期供货协议,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的同时,锁定了部分成本。

在盈利模式方面,行业正逐步摆脱对补贴和单一电价差的依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光储融合、风储互补项目的增多,储能系统通过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峰谷套利、容量租赁等多种方式实现收益。“光储充换检”一体化电站、海上风电配储、用户侧储能等新场景的拓展,进一步丰富了盈利渠道,降低了行业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的敏感度。预计到2026年,国内储能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将从目前的8-10年缩短至5-6年,市场化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行业格局的集约化整合将持续深化。此前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26个储能相关项目终止或延期,中小厂商因资金链断裂和供应链不稳定逐步退出市场。而头部企业凭借资金实力、技术优势和供应链掌控能力,订单与产能持续拉满,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未来,储能行业将形成以宁德时代、比亚迪、海辰储能等为核心的头部阵营,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同时,头部企业将加大对上游原材料和下游集成环节的布局,形成“材料-电池-系统-运维”全产业链布局,提升整体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储能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实力,已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未来将进一步拓展欧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推动储能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锂电池行业:双轮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

在储能需求爆发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稳步增长的双重推动下,锂电池行业正走出困境,向产业链协同化、产品高端化、产能理性化方向发展,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产业链协同能力的强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碳酸锂与六氟磷酸锂的价格暴涨,让锂电池企业深刻意识到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性,纵向整合与横向合作成为行业共识。在纵向整合方面,整车厂与电池企业的绑定更加紧密,广汽埃安、蔚来等车企纷纷布局电池自产业务,通过自建产能或参股上游电池企业,保障电池供应的稳定性;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电池企业则向上游延伸,通过投资锂矿、盐湖等资源项目,锁定原材料供应。在横向合作方面,六氟磷酸锂企业与电解液厂商、电解液厂商与电池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不断深化,通过签订战略协议、联合研发等方式,共同应对市场波动。这种全产业链的协同合作,将有效降低供需错配风险,提升产业链整体抗风险能力。

“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轮驱动的格局将进一步巩固。动力电池市场虽面临激烈竞争,但仍保持平稳增长,2025年1-10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25%,其中中国市场装机量同比增长30%。随着新能源汽车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动力电池将持续向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快充化方向升级,三元锂电池在高端车型中的应用比例将保持稳定,磷酸铁锂电池则在中低端车型和商用车领域进一步渗透。储能电池市场则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2026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较2024年增加近600GWh,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为适应双市场需求,锂电池企业正加速优化产线,实现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的柔性生产,通过一条产线兼容多种电池产品的生产,提升产能利用率。这种双轮驱动的模式,将有效平衡不同市场的需求波动,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产能扩张将更趋理性,产能结构持续优化。经历前几年的盲目扩产后,锂电池行业已深刻认识到产能过剩的危害,2025年以来,行业扩产告别了“跑马圈地”式的粗放模式,转而根据需求增速合理规划产能。对于六氟磷酸锂、碳酸锂等扩产周期长、技术门槛高的上游材料领域,头部企业将结合2026-2027年的产能释放节奏和需求增长预期,科学制定扩产计划,避免再次出现供需失衡。在产能结构方面,低效产能将持续出清,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低能耗的产能将成为主流。同时,企业将加大对绿色制造技术的投入,推广无溶剂涂覆、固态电池等新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碳酸锂与六氟磷酸锂的价格暴涨,是锂电行业走出困境的“信号灯”,更是储能产业加速崛起的“催化剂”。这轮价格上涨背后,是产业链供需格局的重塑、行业结构的优化和需求市场的拓展,标志着储能与锂电池行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未来,储能产业将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支撑,技术多元化、盈利清晰化、格局集约化的发展趋势将推动其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锂电池行业则在双轮驱动下,通过产业链协同、产品升级和产能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应把握行业反转的历史机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优化供应链管理,拓展多元化市场;对于投资者而言,应聚焦具备核心技术、稳定供应链和清晰盈利模式的头部企业,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编发| 李玫慧

复审| 邢艳

审核| 李皓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