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1-21 07:22
时间的指针拨向2025年末,全球科技浪潮依旧以中美为双核奔涌不息。中国一边是OpenAI开发者大会上的生态突围,用技术迭代刷新行业想象;另一边,阿里、美团等中国企业的具身智能与AI工具落地,世界科技版图在这场竞合中被重新绘制。
在这场变革中,港股科技板块以“中国核心科技资产聚集地”之姿,成为全球聪明资金的逐浪焦点——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近1.35万亿港元关口,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与恒生互联网ETF(513330)规模分别达到约460亿元、340亿元,两者年内规模增长合计近300亿元,敏锐资本的布局轨迹清晰可辨。
尽管中美科技博弈等风险仍需警惕,但市场的积极信号早已盖过杂音: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为港股送来流动性“甘霖”;南向资金的持续增配、龙头企业的盈利改善,更与估值修复形成强劲的正向循环——一场围绕技术、资本与估值共振的价值重估之旅,已悄然启程。
尤其是历经前期调整后,前述ETF标的指数最新估值(PETTM)分别回落至21—22倍区间,这个在任何科技语境中都显得过于朴素的数据,使得港股科技板块这片价值高地的性价比,堪称全球科技版图的“价值洼地”,其独特的“限时折扣”属性在当下展露无遗。而近期多家国际顶级资管机构的密集发声,也让这份“看多”信号愈发坚实。
外资共识
当下,全球经济复苏的潮汐在不确定的岩岸间起伏,金融市场的波动如潮水般反复冲刷,外资对中国资产,尤其是港股科技资产的青睐,已进化为少有的市场共识。
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港股率先拉开了这场波澜壮阔的估值修复序幕,将长期压抑的估值弹簧一举释放,空头回补与增量资金呈阶段性双向奔赴——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2024年以来涨幅分别达51.52%、48.95%;A股战场也在“结构性繁荣”到“指数级行情”的深层叙事里,展现出强劲韧性。
它们互为呼应,共同勾勒出中国资产的吸引力曲线。
数字跃出纸面之前,它们便化作了外资不断涌入的真金白银。摩根士丹利的报告记录下这样一组关键数据:今年9月,外资单月净流入中国股市达46亿美元,创近一年新高,而被动型基金年内累计流入更突破180亿美元,已超去年70亿美元的水平。
其中,半导体等科技成长领域,成为了外资配置的主要方向。阿里巴巴、宁德时代和京东则在个股增持榜单上位居前列,成为外资布局的重点标的。
多家国际顶级资管机构的密集发声,进一步为这份“看多”信号夯实基础。
“MSCI香港指数未来12个月预测市盈率较10年均值低0.3个标准差,香港成亚太区除东盟外最便宜的市场。”摩根大通在10月下旬发布的报告指出。基于此判断,该行将2025年底MXHK基本目标上调至13000点、乐观目标上探至14000点,预计香港将持续吸引资金流入,并对2026年港股持正面看法。
安本投资从基本面给出解读,认为中国经济动能与流动性环境为股市提供坚实支撑;富达国际等机构一致认为,中国资产在全球组合中不仅具备估值优势,更受益于经济动能修复与政策红利释放。
这种一致性态度,本质上是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认可,也凸显出在全球资产配置的棋盘上,中国资产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关键落子。
长期看多的预期下,站在产业升级前沿的中国科技公司,正逐渐成为外资眼中的“成长蓝海”。路博迈等机构敏锐观察到,AI应用端机会正在扩散;瑞银则注意到,国际资金对半导体板块的增持尤为积极,存储、制造等细分领域在供应链重构与需求回暖双重驱动下,具备持续成长潜力。
无论是市场涨跌、资金脉络,还是机构研判,似乎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外资正在重新审视这片东方沃土的价值底色。在科技浪潮的冲刷下,传统与现代、制造与智造、内需与创新,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正在这里与资金一道,奇妙地共生共荣。
产业蝶变
资本的潮水总在寻找新的叙事。在外资系统性看好与增配中国资产的同时,作为中国新经济桥头堡的港股市场,正以久违的凌厉姿态重返舞台: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近1.35万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
截至11月19日,港股IPO年内融资额同比增长246.90%,配售总额激增454.78%,蜜雪冰城、地平线机器人等新经济势力竞相登陆。市场另一侧,腾讯、美团等巨头以1489.71亿港元的回购,传递着对自身价值的坚定信心。
回过头看,港股科技板块的强势回归,并非昙花一现的资金躁动,而是资金面、基本面与产业面等多重力量拧成一股绳后,在特定历史时刻的必然迸发,这其中的每一份动能,都扎实且强劲。
在资金端,全球降息周期开启,让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持续上升,国际资金加速流入港股市场。与此同时,南向资金借道ETF大举布局科技赛道,为板块上涨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撑。
在基本面,此前压在科技股估值上的政策阴霾,已被市场充分消化,企业盈利预期完成漂亮的触底反弹——恒生科技指数的盈利增长预期,甚至显著高于恒生指数整体水平。利空出尽后的剧本已然写就,估值修复的闸门自此全面敞开。
而最强劲的内生动力,深植于科技革命驱动着的产业肌体的全面重塑。人工智能浪潮方兴未艾,从大模型到Agent应用,从语音识别到视频生成,中国企业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构建完整的AI生态。
这之中,港股三家互联网巨头的地位尤为突出,它们手握国内AI云服务近80%市场份额。这种近乎垄断的稀缺性,使其成为AI浪潮中的关键玩家,有望通过AI技术增收降本两头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科技的投资机会远不止于AI。智能驾驶的赛道上车轮滚滚,创新药的实验室里灯火通明,这些看似不相干的脉络,并辔疾驰,勾勒出中国新经济最生动的剖面。
汽车产业里,中国车企的全球竞争力已被充分验证,出口规模2020年以来增长10倍,海外可触达市场仍有6倍空间,且外销单车盈利是国内两倍以上,成为利润增长的重要引擎;智能驾驶亦处于爆发前夜,整车厂、算法公司、芯片设计、传感器等智驾关键领域的创新引领者,齐聚港股,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创新药领域里的中国企业,更是凭借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在复杂药物研发中构建独特优势。未来,随着研发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与国际化布局的持续深化,国产创新药全球份额或持续攀升。
毫无疑问,港股科技企业已全面覆盖新经济核心赛道,基本面持续改善,恒生科技指数ROE与净利润率均呈向上趋势,高质量发展周期已经开启。
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变革从不单独来临,机遇也从不囿于单一维度。当多条产业脉络在时空的交汇点共振,在香江畔落定的港股科技板块,便成为了观察中国创新力量的最佳棱镜——透过它,我们能看到资本的流向,也能看到一个国家产业升级的轨迹。
全球科技版图里的“价值洼地”
港股科技的产业趋势已然明晰,投资者的核心关切自然从“是否参与”转向了“以何种价格参与”。而判断的主要依据,或在于估值合理性与成长确定性的匹配度。
历经前期调整后,市场给出的答案,与基本面的积极变化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反差:就在中国科技企业于AI、5G、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不断缩小差距,部分细分领域甚至实现领跑的时候,作为这些企业主要上市地的港股科技,却依旧躺在全球资本的“估值洼地”里。
这种错位,在数据上展现得尤为显著:截至11月18日,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和恒生互联网ETF(513330)等产品标的指数,最新估值(PETTM)分别来到21.84倍、21.55倍,分别处于指数发布以来约22.19%、15.5%的估值分位点。
这意味着,上述指数历史上约八成时间的估值都高于当前,性价比堪称全球科技版图的“价值洼地”。
与之相对应的是,政策面利空出尽后愈发友好的发展土壤——港股科技板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企业盈利改善趋势清晰可辨。从财务数据看,港股科技企业ROE从2022年低点稳步回升,净利润率与现金流状况同步改善,一轮由盈利能力驱动的成长新周期,已悄然开启。
而支撑这份成长的长期动力,远比想象中充沛。人工智能浪潮远未抵达彼岸,从技术突破到千行百业场景落地的过程中,港股科技企业将持续受益,长期增长动力充足。
政策东风为这份前景增添了几分确定性。宏观层面,美联储降息预期持续不断升温,历史数据早已给出参照:以往降息周期中,恒生科技指数平均涨幅显著跑赢大盘,宽松流动性不仅会进一步降低科技企业融资成本,也将推动资金向权益市场转移,为港股科技持续“输血”。
国内政策也在持续加码科技创新。“人工智能+”行动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落地,为半导体、智驾、AI应用等领域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支撑;叠加中国资产重估的重大叙事,港股科技的估值修复空间全面打开。
此刻,在“预期改善+估值低位+资金流入+产业红利”的加持下,港股科技板块这片价值高地正在展现其独特的“限时折扣”属性。近期的市场波动,反而为那些着眼于长期价值的投资者,提供了提供难得的布局窗口。
百亿资金潮涌ETF
全球资本再平衡趋势下,美元资产向非美资产切换的进程中,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独特优势凸显,外资逐步回流科技赛道,聚焦港股科技龙头的指数产品愈发获得市场青睐,恒生科技指数ETF(代码:513180,场外联接A/C:013402/013403)即是如此。
截至11月18日,挂钩其所跟踪的港股科技标杆性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的全球ETF总产品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仅前述ETF规模便有460.01亿元,年内规模增量达230.26亿元,为我国境内最大的一只恒生科技ETF产品。
作为囊括30家港股科技龙头的标的指数,软硬科技兼备、布局全面均衡,是恒生科技指数的基本特征。其持仓股深度聚焦AI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从AI硬件、半导体到互联网应用、新能源汽车均有涉及,将产业链的栈桥从云端铺到晶圆厂。在降息预期升温、技术面补涨需求、产业面催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该指数有望继续展现韧性。
性价比也是当前投资者关注的重要因素。在现实的角度,恒生科技指数估值仍落后创业板一个身位,有较大修复空间。
不仅如此,国产芯片和智能驾驶两大赛道的长期成长逻辑清晰,该指数成份股中,不仅汇集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两大晶圆制造龙头,以及ASMPT封装龙头,芯片半导体阵容强大,比亚迪股份、“蔚小理”、地平线机器人、舜宇光学科技等智能驾驶龙头,也齐聚恒生科技指数,指数有望长期受益于这两大赛道的高速发展。
另一值得关注的标的——恒生互联网ETF(513330)则更为纯粹。它所跟踪的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尤为聚焦互联网平台经济这一核心赛道,涵盖了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美团、快手、百度等大型互联网龙头,DeepSeek含量达86%,锐度高,具备“新消费+新科技”双重属性。截至11月18日,该产品年内规模增长了68.71亿元,目前已有339.12亿元。
尽管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钟摆与中美科技博弈的暗流等风险因素仍需关注,但中长期看,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势不可挡,加之资金南下、估值凹地、盈利回升三力同向,汇聚中国核心科技资产的恒生科技和恒生互联网,属于它们的“补涨”行情或许已在不远处。
借助上述或均衡配置、或赛道聚焦的ETF工具,投资者的能力边界也或随之跨越香江,在这场“中国时间”主导的科技浪潮中,与港股科技一道,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来源: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