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1-20 23:23
“支撑这场Agentic AI革命所需要的底层算力,远比大家想象的少。它并非泡沫,而是结构性转变的结果。”
今天凌晨用一份超预期三季度财报重新点燃市场对于AI的热情,英伟达CEO黄仁勋(Jensen Huang)不仅在财报沟通会上讲没有看到AI泡沫,在财报公布几小时之前的美沙投资论坛上,也在反复强调这一观点,
这次论坛上,他跟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难得同台,参与了一场半小时对话,主持人是沙特阿拉伯通信和技术信息部长。
对话谈到了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和数字基础设施等。
马斯克输出的“梦想”尤其多,他说,“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产业,甚至会超过手机或任何其他产品。”并预计,“很快,甚至四五年之内,最便宜的AI算力来源将不是地面数据中心,而是太阳能AI卫星。”
聪明投资者(ID: Capital-nature)精译整理分享整场对话,先睹为快。
关于人形机器人
主持人 你们曾帮助我们建立起以能源为核心的工业化经济,推动了整个工业时代的进步。而现在,我们即将进入“智能时代”,这一次我们希望共同构建起AI工厂、机器人、电动自动驾驶汽车等新型产业体系。
Elon,你对“第一性原理”思维有着特别的偏好,Jensen有时称之为“第一性规模化”。这是你反复证明过的一套路径:从当年把电池成本从每千瓦时一千美元降到现在的百元以下,到你现在正在用相同方式颠覆机器人,无论是伺服器、马达,还是驱动装置。
我想听你讲讲:你是如何每次都能用这样的思维去颠覆整个行业的?
马斯克 其实大多数时候也算不上什么颠覆,更多是创造。
比如说SpaceX的可重复使用火箭,在我们开始之前,根本就没有谁真正搞过可重复使用的火箭。但如果你每次都把火箭扔掉,那进入太空的成本就会非常高。
所以,要真正改变航天行业的本质,就是要实现重复使用。
再比如电动车。我们开始做的时候,市场上几乎买不到电动车。据我所知,当时基本上是零。所以我们创立特斯拉,是想让电动车变得有吸引力,同时价格也要能负担得起。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然后说到人形机器人,现在根本就还没有真正“有用”的人形机器人。市面上的都是些花哨的玩意儿,但没有一个是真的实用的。
我认为,特斯拉会是第一家造出“真正有用”的人形机器人的公司。这将是一场彻底的革命。我相信它会变成一种每个人都想拥有的东西。
我总会这样想:谁不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C3PO或者R2D2(《星球大战》中两位经典的角色)呢?
黄仁勋 当然想啊。(笑)
马斯克 是啊,谁不想拥有一个呢?不只是个人用户,工业界也会大量使用它们来提供产品和服务。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说: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产业,甚至会超过手机或任何其他产品。因为几乎每个人都会想要一个,甚至是多个。企业更是会部署成千上万个。
黄仁勋 我只想要一个“R2D2的大脑 + C3PO的身体”。 (笑)
马斯克 我们做出来的人形机器人,肯定比R2D2和C3PO加起来还厉害,而且是十倍厉害。
再说一件事吧,人们经常谈论要消除贫困之类的宏大目标。问题是,这些话我们已经听了多久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听到很多NGO说要解决这些问题,但成果呢?现实就是,成效很少。
但我认为:AI和人形机器人,真的能做到这一点,真正消除贫困。
而且不只是特斯拉一家,未来会有很多公司参与。
我认为特斯拉会是最早的先行者,但未来肯定会有很多公司造出人形机器人。不过,让“人人富裕”的方法,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
关于AI工厂
主持人 讲到机器人,就不能不提“AI工厂”。昨天我们见证了沙特与美国之间人工智能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沙特将投入资本、能源和土地,全力支持AI生态系统的建设。我们将共同打造推理节点、训练节点,努力成为AI赋能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借着这个宣布,我想请问Jensen:关于AI工厂的下一步,你怎么看?
黄仁勋 有个特别妙的说法,沙特曾经建的是石油炼厂,而现在要建的是AI工厂。我非常喜欢这个比喻。
我一直说,AI其实是一种基础设施,这不仅仅是从技术角度看它如何改变各行各业。数字智能将会进入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每一家公司、每一个国家都会用到它。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就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计算机科学中,AI真正带来的新变化是:过去的计算是“检索式的”。
你在系统中输入一个查询,系统就从别人事先写好的内容中,调出一个适合你的版本。比如一段文字、一张图、一个广告创意。所有这些,都是先写好、后调取的。
过去的系统,像Hadoop,还有一整套老牌操作系统和框架,都是为检索而生的。
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软件是“生成式的”。它会根据当下的上下文、你的角色、你的问题、你的输入指令,实时生成内容。每一次都是独一无二的。
比如你在用Grok,它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完全取决于你给出的提示词和当下的情境。
所以,从检索到生成,整个计算范式都变了。既然内容是每次都不同的,那你就必须在全球各地部署AI工厂,实时生成内容,这就是为什么AI工厂变得如此关键。
这是一种全新的计算方式。而它带来的好处是:生成的内容不再是预设的、不变的,而是能读懂上下文、感知环境、具备智能。
关于未来的工作
主持人 但这也让很多人担心:未来的工作机会会消失吗?我想请两位谈谈,你们怎么看“工作”的未来?
马斯克 可以谈谈长期的情况。我们不知道长期是多长,可能是10年,也可能是20年。但我预测,未来工作将变成一种选择。
主持人 你是说,这是可选的?
马斯克 对,可选的。
主持人 我们喜欢这个说法!(笑)
马斯克 到那时候,工作就像打球、玩电子游戏,你想做可以去做,不做也完全OK。
就像现在:你可以去超市买蔬菜,也可以在家自己种。种菜其实更难,但很多人愿意种,是因为他们喜欢。
未来的工作,大概就是这个状态:你愿意可以做,不愿意也没关系。
当然,从现在到那个时候,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才能把这个世界推进到那一步。
我一直推荐大家去读英国作家伊恩·班克斯(Iain Banks)写的《文化》系列(The Culture series)小说,他描绘了一个可能实现的、积极的AI未来。
很有意思的是,在那个世界里,货币已经不复存在。这挺有意思的。
我自己的猜测是,如果AI和机器人继续提升(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很可能如此),那么金钱在未来某个时点上将不再重要。
当然,从根本上讲,物理层面的约束,比如电力、物质这些,未来仍然存在。但我认为,在某个时间点上,货币会变得无关紧要。
主持人 Jensen,你怎么看?
黄仁勋 (打趣)顺便说一句,英伟达的财报今天晚上要发布哦。话说回来,既然货币眼下还没彻底失效,那我们先干一杯吧。
(马斯克跟黄仁勋将手中的饮料瓶干杯,开怀大笑)
我想这样来说吧,你可以从不同的时间视角来理解这个变化。毫无疑问,几乎所有人的工作形式都会发生变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会变,工作的方法也会变,我们过去那些枯燥、耗时、困难的工作,会变得简单。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变得更高效。
但我还想补充一点:对大多数人、对大多数公司来说,一旦你变得更高效,你就会腾出时间去做那些原来做不了的事。
就拿我和Elon来说吧——我敢打赌,AI 让我们变得更忙了。不是因为被替代,而是因为我们脑子里有太多想法,太多积压的项目,AI提升了效率,我们就能更快地去实现它们。
所以在短期内,AI 提升了生产力,也让我们变得更忙。
我刚才跟Elon聊到一个例子:放射科。以前很多人预测,放射科医生是第一批会被AI取代的职业。
但真实的情况正好相反:现在全球放射科医生的需求反而增加了!
为什么?因为放射科医生的任务不再是看图像,而是诊断疾病。
AI把图像分析这部分做得更快、更准了,于是医生就可以看更多图像、更多种类的影像,有更多时间和病人沟通。
结果就是:他们服务了更多病人,全世界都在做更多、更好的影像诊断。
这就是AI提升生产力后带来的“近因效应”。
关于Humane的合作
主持人 其实我很赞同你们两位的观点。历史上,每一项通用性技术长期来看几乎都是利大于弊,对全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正向效应。
今天我们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发布。Elon,说说XAI这边正在进行的合作?
马斯克 我们正在推进一个500兆瓦的项目。第一阶段我们从50兆瓦开始,由XAI和沙特方面一起发起。我们也将与英伟达合作。
主持人 恭喜XAI团队和Humane(沙特主权财富基金于今年新成立的AI企业,旨在打造沙特国家级的AI基础设施)团队,干得非常棒。Jensen,这周你们好像也有不少大动作?
黄仁勋 确实,我们这周有很多要宣布的事儿。
首先,我们和Humane的合作非常顺利。这个项目是我们一起孵化出来的,Humane几乎是从“零营收”起步,现在居然要为Elon建一个500兆瓦的数据中心。
你能想象吗?一家刚起步的初创公司,居然就能做出这种体量的事情,太不可思议了!
另外,AWS也加入进来了。
他们的起步目标是100兆瓦,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吉瓦级的数据中心。恭喜Humane团队拿下AWS这个合作。
我们还和Humane合作,把AI用在Omniverse项目上,做数字孪生。
现在大家知道的AI,很多是代理型AI、聊天机器人、认知AI,这当然都很重要。但AI的应用远远不止这些,它可以用在化学、蛋白质、基因、物理学、流体动力、粒子模拟,当然还有机器人与控制系统。
我们构建了一个叫Omniverse的世界,机器人可以在这个物理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变得更聪明。这个世界遵循物理定律,是物理驱动的,机器人在里面可以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机器人”。
我们也在沙特建超级计算机,用来模拟量子计算机。英伟达的系统将作为控制器和量子纠错模块。
量子纠错需要极其庞大的计算力,我们正在这里发力,成果也正在不断推进。
所以,总结一下:我们和Humane的合作已经是起飞级别了,不光是起步快,简直是一飞冲天。
关于太空AI
主持人 我被告知还有两个最后的问题可以问。第一个问题给Elon,AI in Space,太空中的人工智能,真的可能吗?
马斯克 当然。只要人类文明能持续下去,那么AI进入太空就是迟早的事。
不过我总要先强调:我们不能把文明的持续存在视作理所当然。我们要非常谨慎地去维护文明的前进轨迹。
任何一个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文明的发展并不是一直向上的。历史上的每一个文明都有生命周期。
所以,希望我们现在正处在上升期,我认为目前是的。但这不能让我们掉以轻心或变得自满。
关于太空中的AI,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如果你想实现“卡尔达肖夫二级文明”(Kardashev Type II)的任何一个有意义的百分比,比如说哪怕只是利用太阳能的百万分之一,那你就必须将AI部署到太空中,以太阳能驱动AI卫星。
这是逻辑上不可避免的。
一旦你开始从这个文明尺度来思考问题:我们到底把太阳能中有多少转化成了有效产出?
那么答案就非常明显,真正重要的舞台,是太空。
你看,地球每年只接收到太阳能的大约二十亿分之一。
所以,如果你希望获得比地球所能产生能量多出一百万倍的算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到太空中去。
这时候有家航天公司就显得挺有用了(笑)。
黄仁勋 芯片在太空里散热也更容易。
马斯克 对,太空里确实没有水,所以你不能靠水冷,只能靠辐射冷却。
我估计很快,甚至四五年之内,最便宜的AI算力来源将不是地面数据中心,而是太阳能AI卫星。
换句话说,AI在太空中运行的性价比会远超地面,在我们用尽地球资源之前,它就已经占据主导了。
黄仁勋 你看看我们正在一起建造的超级计算机吧。比如说一个机柜,两吨重,其中可能 1.95 吨都是冷却系统。
你想象一下,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超级计算单元”是多么微小的一个部分。像 GB300 这样的机柜,其本体只是一小块东西。
马斯克 而且我们现在的电力系统已经开始吃紧了。一旦你真正开始做“指数级扩张”,你会发现:不管是发电还是冷却,都会发现,地球的条件远远不够用了。
打个比方:如果你想每年新增 200到300吉瓦的AI算力……这在地球上是非常困难的。
你知道,美国当前平均电力消耗大约是460吉瓦。
所以,如果你每年要造出300吉瓦的AI算力,那就相当于美国每年总电力产出的三分之二,不可能有国家能每年建出这么多电厂。
如果你要追求的是每年1太瓦(terawatt)的AI算力,那在地球上就彻底不可能了。只能去太空搞。而在太空中,你拥有持续不间断的太阳能,永远是白天,所以你根本不需要电池。
太阳能板也更便宜,因为你不需要玻璃和框架。冷却?靠自然辐射就行了。
黄仁勋 这就是我们的梦想。
关于AI泡沫
主持人 Jensen,昨晚晚宴上大家都在问我一个问题,今天是你们的财报日,我会小心措辞:你觉得我们正在经历一个AI泡沫吗?
黄仁勋 哈,最后一个问题。我想从最底层讲起,从计算机科学与算力架构的“第一性原理”出发。
我们当前正处在一个由三大趋势主导的结构性变化中:
第一,摩尔定律已到尽头。
我们都知道,通用计算的效率已经越来越难跟上算力需求的增长。所以全世界都开始朝“加速计算”转型。我们推动这个方向已经超过20年了。
给你个例子:六年前,在全球前500大超级计算机中,有90%是基于CPU的;到今年,这一比例已经降到不到15%;与此同时,GPU和加速计算的比例从10%飙升到了90%。
这就是一次算力基础结构的范式切换。
第二,生成式AI与推荐系统的崛起。
过去15年,互联网的引擎是“推荐系统”,它告诉你在社交媒体里该看到什么内容,推送什么广告、电影、商品……
在没有推荐系统的时代,你的小手机根本不可能在海量内容中筛选出你想看的。
但今天,推荐系统已经从原来 CPU 驱动,转向了GPU驱动的生成式AI。
这就是第二条主线。
第三:Agentic AI(智能体AI)的崛起。
在推荐系统之上,我们看到了新的机会,也就是智能体AI,比如 Grok、OpenAI、Anthropic、Gemini 这样的系统,这些AI模型拥有更强的自主性,能作为“智能代理”去理解、回应、执行任务。
它们建立在推荐系统和生成式模型的算力之上,是下一代AI的代表。
但请大家不要只看上层表现出的“AI热”,而忽略底层更深的趋势:那就是,计算正在从“通用架构”大规模迁移到“加速架构”。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得出一个判断:支撑这场Agentic AI革命所需要的底层算力,远比大家想象的少。它并非泡沫,而是结构性转变的结果。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